其實說穿了就是人類習性的問題...
在每個交流道還沒有小黃牌以前,基本上就只有下面大大的綠色面板
如果說交流道只有標示兩個地點,通常人們會習慣叫比較大的地名
以下舉正、反兩個例子
正例:彰化/鹿港
正確名稱:彰化,習慣上叫彰化,鮮少聽說有叫鹿港的...
反例:中壢/大園(正確名稱:內壢)
大家的習慣上,會叫中壢(因為中壢觀感比較上,大於大園)
如果說交流道有標三個地點,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邏輯
1. 承襲上面的邏輯,講大地名(有可能會喊雙地名)→正例
2. 避免區域性的錯誤,講只有單一標註的地名牌→反例1&2
正例:南崁桃園/蘆竹
正確名稱:桃園,習慣上會叫桃園或南崁交流道或桃園南崁交流道,
很少聽到蘆竹交流道的說法
反例1:木柵台北/深坑
正確名稱:木柵,但比較常聽到的講法是深坑(木柵反而是指隔壁的萬芳)
此反例也必需提及國道興建史,信義快速道路竣工較晚,早期國三甲線只有三個出入口
1.辛亥路端、2.木柵路出口(即現在的萬芳交流道)、3.深坑端(即木柵交流道)
習慣上會受舊稱影響
反例2:中壢平鎮/新屋
正確名稱:中壢,但比較常聽到的講法是新屋(主)或平鎮(次)(中壢反而是指隔壁的內壢)
此反例係因國道鄰近內壢交流道影響,為避免報路混淆才會選擇單一路標(新屋)為主
試想,路不熟的狀態+需要快速閱讀,第一件事情肯定會抓字數較少的去做讀取確認
另外,再加上桃園特有的中壢平鎮一邊一國狀態,會知道內壢/中壢交流道差異的
十之八九是中壢人或平鎮人(然後這兩個會分的很明顯)
中壢人:內壢交流道、中壢交流道
平鎮人:中壢(或內壢)交流道、平鎮交流道
外地人:中壢交流道、新屋交流道(很少聽到講平鎮)
承襲以上的邏輯,各位熟悉中部地區的板友們可以嘗試著回想看看員林交流道的慣稱?
早期員林交流道的路牌為「埔心員林/溪湖」(雖然說這案例極端了些,埔心知名度太小)
以上為個人觀察,各位可以回想在各交流道還沒有右上角小黃牌前,大家都是怎麼稱呼的?
標註兩個地名的,我相信會以大地標為主
標註三個地名的,我相信會以單一地名為主(除非3地名中有一個是縣轄市名)
另外在補幾個桃園地區交流道的無線電術語
內壢→強胃散(內壢交流道旁有個張國周強胃散水塔地標)
南崁→難看(諧音)
木木口→林口
戰跑→戰備跑道(現在內壢-中壢這段不知道跑船大哥們還有沒有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