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icker (家務事就是一堆瑣碎事)》之銘言:
: https://youtu.be/r9G5hnG9sDE
: 感謝 志祺七七 提供
: 前天看到志祺七七出了這篇 就想貼上來討論
: 以下節錄重點
: 1.台灣停車位供需失衡
: 雙北機車300萬輛 停車位80萬個
: 台中小客車100萬輛 停車格10萬個
: 2.是車子太多 還是停車位太少??
: 理論上一輛車需要四個停車位才能滿足需求 但實際上很難 幾乎不可能
: 要說車輛太多 去年登記機動車輛數達到2284萬輛 自小客700萬輛 機車1400萬輛
: 幾乎一人一輛 但把18歲以下人口扣除掉的話 一人兩輛的也不少
: 過去20年 台灣只增加100萬人 但卻增加600-800萬輛汽機車
這兩個東西要一起看,首先影片裡面提到的「專家」說理論上1車4席車位根本不切實際,因為1輛車不可能同一時間停放4個格位,而且就算1車1格也不可能全台灣的車同一時間都在停車,
國內曾有研究表示公共停車場的合理供給量大約是車輛數的15至20%,這邊的公共停車場指的是提供臨時停車用的停車場,而久停的過夜、工作需求自應由住宅或是工作地點滿足。
以台北公共汽車位來說,是符合甚至超過前述比例的,但數值上還是有很多探討空間。
首先就分子的車輛數來說,應該是區域內實際的車輛數,而不是監理車輛數。
而分母來說,公共停車場應該是滿足臨停需求,但實際上公共停車場還是有部分提供給過夜或是工作需求的車輛,也就是那些建物自身停車空間無法吸納的車輛。
說到建物附設空間,台北的老舊公寓根本沒有自有停車空間,而新建案在都市計畫時是否有低估停車需求,或是部分停車需求被許可由其他公共停車空間滿足,以及停車空間是否確實做停車使用等,都會造成應該內部化的停車成本被外部化。
以上說的都是以汽車的角度來說,對於機車來說,監理車輛數更多,但建物附設停車格更少,所以多數車輛都是靠公共空間的機車格來滿足停車需求,唯一可慶幸是機車比較小台,所以在有限空間下可以提供較多的停車格。
: 3.新加坡做法參考
: 新加坡以"擁車證"來控管汽機車數量 依據前一年汽機車總量來拍賣擁車證
: 故擁車證價格破百萬台幣是日常
: 再加上稅金 在新加坡要擁有一台自小客的代價是約300萬台幣以上
: 在這之下 過去四年新加坡的汽機車數量達到零成長
: 但在台灣若要這樣做 直接影響可能會是購車成本大幅提高
: 4.日本做法參考
: 日本以車庫法(自動車の保管場所の確保等に関する法律)來控管
: 主要是"有車位 才能買車子"
: 方式是 在買車前要去警察局申請"停車車位證明書" 也會實際場勘
: 且這車位距離距離登記住址不能超過兩公里
: 而取締違規停車也相當嚴格 且也有合理設置停車空間
: 但在台灣若要這樣做 除停車格價格會飆升外 也會連帶提升房價
這些限制車輛數量的政策、甚至於是限制車輛使用的政策,在台灣都非常難推,
原因不外乎是台灣對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概念無法深固,買車不用考慮停車位,停車位不足就是你政府要來幫我處理,
但在多數公共行政事務上,政府適當干預來增加使用者的成本,才有辦法達到整體環境的最佳化(使用者均衡 vs. 系統最佳化)
: 5.加強公共運輸?
: 鄰近他國各城市的公共運輸市占率 新加坡88% 東京87% 首爾69%
: 而台北只有40% 全國更只有14%
: (偏偏現在全國公車業正陷入有車沒人開的困境中....)
: 總之 台灣要解決停車位問題 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台北的大眾運輸使用率是60%才對。
台灣土地空間如此有限,在長期交通通行和停車需求達到均衡的情況下,一直在被各種新政策或是新觀念打破,
以往政府和民眾只要在通行順暢和停車2選1,現在則是要在順暢、停車、行人和公共運輸4選2~3,
行人會選行人+公共運輸,開車會選順暢+停車;但在行人友善觀念大幅提升的情況下,政府和民眾就被迫在交通順暢和停車2選1,偏偏民眾就是覺得不能塞車又要可以停車,這就會讓政策推動上陷入困境。
總結來說,停車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公共行政的角度整體來看,在有限的選擇下該如何推動停車政策是政府需要考慮的,而如果民眾有共識的情況下,透過民意潮流來推動,才會有顯著改善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