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體重不輕的女姓跑者(BMI=20-20.5來回)
平時 CrossFit 、重訓為主,深蹲硬舉約 1.3 倍自身體重。
結論:推薦中榮林東亮醫師,如果嘗試過放鬆、伸展、加強肌力、調整休息間隔都無解。
在中部或許可以找林醫師看診,說不定會有不同的解法。
正文:
陸陸續續練跑也 3-4 個月,從月跑量 50k 拉到 150k,經歷了小腿脛前肌痛、於是決定
換一雙避震效果好的鞋子,暫時舒緩。
隨著跑量加大,比目魚肌痛,臀大肌、臀中肌轉移痛,髖側邊痛開始產生,一直以來都認
為是小腿肌肉剛性不足,以及內收肌群、臀中肌無力,於是在平時肌力訓練都會儘量加強
,例如:利用跳繩做一些增強式訓練小腿、sumo deadlift、hip addiction 加強內收肌
群。
深蹲、hip abduction、單腳 RDL、分腿蹲加強臀中、臀大肌。
練跑之後泡沫軸放鬆、動態伸展也一定做完,但右側下肢的疼痛卻沒有減緩。
心想:做一樣的訓練,為什麼偏偏只有右側疼痛,左側卻完全沒事?
跑姿注意不要後掌煞車、重心落在身體下方等基本跑步原理,但最後還是跑到日常走路隱
約不適,晚上睡覺會有痛感。
在停跑了3-4 天後,實在不願意訓練計劃被惱人的疼痛中斷,決定找醫師診斷。
要找醫師診斷前,要先決定找誰?骨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自己評估,大部分的痛在肌肉及韌帶周遭,所以基本上應該找復健科醫師,即使是身體有
結構性的問題,也不以開刀為首選,盡可能以訓練調整等方式改善。
至於要找復健科醫師還是物理治療師?我還是相信診斷疾病基本上是醫師的專業,就像我
們生病,也是會先找醫師診斷,再找藥師拿藥,而不是直接自我診斷,告訴藥師讓藥師直
接拿藥給我們。
雖然網路上有流傳著一些對於骨科醫師跟復健科醫師的揶揄。
例如:骨科=開刀+消炎止痛
復健科=休息、電療熱敷+消炎止痛
帶著「拜託希望醫師不要叫我休息QAQ」忐忑不安的心情,找了有步態專長的中榮林東亮
醫師看診。
看診前我也先搜集好自己的跑步動態影片、跑鞋鞋底磨耗的照片,跑量,及平時做的訓練
菜單等到診間。
看診過程,林醫師也讓我做了許多檢測,包括看過我的足底站姿、現場蹲下、跑動的狀況
,初步判定我是非常輕微的足底塌陷,導致身體結構微微不平衡。
在一般人生活場域,是不會有任何症狀發生,只有運動量大到一定程度,才會把這個問題
放大。
當下林醫師借了我一副鞋墊,讓我離開醫院去試著跑動,希望我至少跑個 30分鐘,達到
平時不適感會出現的程度,感受鞋墊對我造成的影響。
雖然平時大約要跑到 1 小時才會有不適,試跑只跑了30分鐘。
但加上鞋墊,足弓塌陷的右腳還是有很明顯感受到足弓被撐起後,落地腳感的改變。
於是林醫師建議我用鞋墊改善自己的足弓塌陷,希望進而改善我的 ITBS,觀察期為3週。
第一天跑完,約7k,雖然腳底因為不習慣鞋墊,起了個水泡,但經過一晚休息,原先會出
現的臀部轉移痛並沒有如預期產生,髖週邊的疼痛也沒有加劇。
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期待3週後的結果。
很感謝林醫師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告訴我「你跑太多了,該休息」,也沒有開止痛消炎藥
給我。
雖然在訓練/恢復當中取得平衡不容易,但醫師積極的協助我,趕快回到正常的訓練節奏
,非常感謝。
雖然看診過程,醫師似乎想勸戒我跑少一些 XDD
醫師:你跑馬拉松是興趣嗎?
我:不是耶,是為了健康。
醫師:可是為了健康跑馬拉松,好像有點......
我:所以我只跑半馬啊 ^^
希望給同樣可能有 ITBS 的跑友們一點不同的方向,無痛訓練,開心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