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lamonster (可樂怪)》之銘言:
: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 史書只提到破壞沒提到搶,猜想重點在發洩對官府的仇恨值,所以搶的情況並不嚴重
: : 劉焉傳:
: : "是時梁州逆賊馬相、趙祗等於緜竹縣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先殺
: : 緜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萬餘人,便前破雒縣,攻益州殺儉,又到蜀郡、犍為,旬月之間
: : ,破壞三郡。相自稱天子,衆以萬數。"
: : 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
: : "是時益州賊馬相亦自號「黃巾」,合聚疲役之民數千人,先殺綿竹令,進攻雒縣,殺郗儉
: : ,又擊蜀郡、犍為,旬月之閒,破壞三郡。馬相自稱「天子」,眾至十餘萬人,遣兵破巴
: : 郡,殺郡守趙部。"
: : 華陽國志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志》:
: : "涼州黃巾逆賊馬相、趙祗等聚眾綿竹,殺縣令李升,募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數千人;遣
: : 王饒、趙播等進攻雒城,殺刺史儉;并下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相自稱天子
: : ,眾以萬數。又別破巴郡,殺太守趙部。
: ....你確定要用這種....恕我直言,低水準的辯護方式嗎,
: 只有破壞沒有搶?你以為這是啥,太陽花學運佔領行政院嗎,
: 那支持黃巾運作的糧餉哪來的,稅收嗎,還是自己種的?
搶的情況"並不嚴重" ≠ 沒有搶,史書作者挑最重要的寫,很奇怪嗎?
所有細節都要求面面俱到的話,書的厚度大概要加個好幾倍了
雖然小弟書讀的沒有可樂大多,但黃巾在歷史上幹過啥壞事,起碼還不算太艱澀難懂
幫四捨五入的好意,就敬謝不敏了
難道官府完全沒囤積支持黃巾運作的糧餉?或史料有提到被運走?焦土政策?
另外對於益州刺史劉儁、卻儉貪殘放濫的真偽,我找到1段資料來分析:
參考tomhawk大Po的 #113J0400 (SAN) Re: 各位對劉虞看法如何?
==
後漢書劉虞列傳
舊幽(州)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州)、冀(州)賦調二億(錢)有餘,
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巿之
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穀石三十(錢).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
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虞雖為上公,天性
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
幽州當時是邊境的窮地, 為了支應戰事, 必須由青冀兩州抽調巨額賦稅接濟.
但是劉虞卻能做到平穩物價, 還能再接納鄰州的百萬難民, 這是他過人之處,
在亂世更彰顯其可貴. 注意到 "開上谷胡巿之利",說明他對問題的根源認識極
深, 不動干戈就消弭漢胡衝突的導火線. 劉虞之後的主事者, 就少有這樣的認
知, 多以軍事力量壓服蠻夷, 反而醞釀出下次更大的衝突.
==
同理應用在劉儁、卻儉身上則可由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靈帝熹平五年,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剋。朝議以為郡在邊
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掾巴郡李顒建策討伐,乃拜顒益州太守,與刺
史龐芝發板楯蠻擊破平之,還得雍陟。顒卒後,夷人復叛,以廣漢景毅為太守,討定之。
毅初到郡,米斛萬錢,漸以仁恩,少年閒,米至數十云。"
《華陽國志‧南中志》:
"迄靈帝熹平中,蠻夷復反,擁沒益州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龜,將并、涼勁兵討之,不
克。朝議不能征,欲依故事棄之。太尉掾巴郡李顒獻陳方策,以為可討。帝乃拜顒益州太
守,與刺史龐芝伐之,徵龜還。顒將巴郡板楯軍討之,皆破,陟得生出。顒卒後,復更叛
,梓潼景毅為益州太守,討定之。承喪亂後,民夷困餓,米一斛千錢,民皆離散。毅至,
安集後,米一斛八錢。"
引這兩段記載可大致推論一下:
1.在下查了劉、卻二人的生平,無法肯定他們何時開始當益州刺史OTZ
然而對照後漢書這段西南夷的記載,推論也許劉、卻二人當益州刺史的年代
約莫與漢靈帝的西南夷叛同時?
果真如此的話,則益州當時也是邊境, 也有必須支應西南夷戰事的需求
但是卻未必能做到跟劉虞一樣平穩物價
不得已才改以大肆收税、煩擾百姓的方式來惡性循環吧,我猜的
2.原本西南外族戰禍導致通貨膨脹,卻經由在位者的努力使物價回復平穩
或可解釋下面提到的永昌郡人口,不致因為有可能受通膨波及,而流失太多?
: : "大義".....對被苦虐的蜀郡等3郡百姓來說,先求溫飽才有時間管這個吧
: : 當然對朝廷來講是如此沒錯,也更證實我之前說賈龍想爭取中央補助的想法
: : 賈龍應該也不是貪腐班底中的一員,事實上他跟郤儉很可能是敵對關係
: : 本土派系與京圈子派,不對盤就算了,從賈龍還養私兵來看,也是有跡可循
: : 與其說為郤儉報仇,不如說感謝黃巾幫他打擊外來派系
: 溫飽?你以為黃巾就跟對岸教科書寫的還是柏楊說的一樣,
: 只要「農民起義」都是好人嗎?
: 就是因為黃巾起義後同樣化成搶掠老百姓的盜賊,
: 賈龍才能聚集人民反撲啊
就是因為官府撈了不少油水,馬相才能聚集人民破壞啊
「農民起義」是不是都是好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些黃巾在您眼中
已經被直接貼上為單純搶掠老百姓的盜賊標籤
如果州政府一派清廉,沒越界荼毒百姓,則問題簡化成黃巾賊搶掠老百姓
甚至主動打擊州政府軍,這些我都同意
但不能因為盜賊也會搶掠老百姓,就自動無視之前州刺史的所作所為
這道理就好比之前一直強調的,史書彼此之間不衝突的言論
但偏偏當下情況看起來,比較像官逼民反 跟 搶掠老百姓,被閣下視為互斥事件...
何況被搶掠的老百姓又怎會知道把黃巾趕跑後,新來的益州長官是否會重蹈覆轍
(漢靈帝還特別交代要"勿令漏露")
繼續"貪殘放濫,取受狼藉"..然後再趕跑,形成重覆大義名分的迴圈?
但至少當下可以獲得短暫平靜,這不是求溫飽,什麼才是求溫飽
: 至於說他爭取中央補助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 中央政府除了弄一個來管他的空降上司以外甚麼也不能做
: (因為賈龍的籍貫斷然是當不成益州刺史或益州牧的)
: 自己都快沒稅可收了哪來多餘的錢「補助」其他州郡?
上一篇忘記感謝告知籍貫的重要性,在此補謝!
「補助」嘛...來日方長,除非賈龍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否則也許哪一天中央政府穩定了
就能補助他啦
: : 小弟不解的是:爛缺是要怎麼達到英雄記說的
: : 劉璋"厚德(龐)羲"、龐羲"遂專權勢"?
: 這當然是個爛缺啊
: 龐羲必須要去巴中山區,面對本來是友軍的天師道信徒跟巴中少數民族
: 當然對劉璋來講,這個位置至關重要,所以才會派他信任的、「厚德」的龐羲去啊
另一個角度看,給了龐羲集人事權財政權軍權於一身的太守位置以後
面對敵人張魯跟巴中少數民族,遂有了建立軍功的機會
只是他沒把握住而已
反之如果龐羲不想要這爛缺,有恩於劉璋的他,大可直接拒絕劉璋
看有沒辦法換其他肥缺
話說回來,只是拒絕沒到反叛的話,也不至於被懷疑吧
: 「遂專權勢」也未必是龐羲想要的結果,是劉璋先對他起了懷疑,
: 他為了自保只好開始專權當土皇帝
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
"乃以羲為巴郡太守,屯閬中禦魯。羲以宜須兵衛,輒召漢昌賨民為兵。或構羲於璋,璋與
之情好攜隙"
楊戲傳:
"巴西太守龐羲以天下擾亂,郡宜有武衞,頗招合部曲。有讒於璋,說羲欲叛者,璋陰疑之
"
照史書寫的,比較像是因為劉璋放給龐羲專權了以後
龐羲才敢大膽自行先招合部曲,之後再被進讒而被懷疑
: : 華陽國志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志》:
: : "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劉)焉恣饒之,引為黨與,號「東州士」。"
: : "饒"還蠻妙的,應該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法吧
: : 譬如因為東州人是流民,賦稅能力自然比不上舊有的蜀民...也是一種可能
: : 所以劉焉不跟他們計較?但那也不表示一定會去侵暴剝削蜀民啊
: 饒,多也、益也、厚賜也
: 劉焉並沒有創造經濟奇蹟、也沒有從京城帶來的黃金可發,
: 那他拿甚麼來「饒」東州兵,可想而知
: 更不要說前面還有個「恣」字
說真的我還沒想過有這種解讀法!基於尊重不同角度切入的立場,就不再針對這個多言
只談談對我原本的想法的延伸:
先有劉儁、卻儉暴政,後面又來黃巾搶掠,劉焉多益、厚賜東州人,允其侵暴
無疑雪上加霜
不如減少東州人與舊蜀民間的衝突:
例如繳比舊蜀民少的稅,就享受比舊蜀民少的福利...等配套措施(儘管舊蜀民未必同意)
「恣」應該因為已經是大權獨攬的州牧的關係
: 再者,東州兵來到蜀地,人生地不熟,請問經濟來源從哪來?
: 靠劉焉養?那就回到前面的論點,劉焉可沒挖到金山,羊毛出在羊身上,請問誰是羊?
: 自給自足?那想必要有地了,問題是既然東州兵沒有大舉南進寫下南中開拓史,
: 請問他們的地又是從哪來的?一想便知的事情
: 就算就你講的僅僅是免除賦稅好了,看看現今的年金改革,
: 光這點就是一個很好造成階級對立與摩擦的因素好嗎?
地從哪來的?國有地的概念不難懂吧
甚至東州人可以做些市區內比較低層次,原本舊蜀民不太願意幹的活而開的需求
因而加以收容,也就頂多自給自足,能滿足基本需求就不錯了,不敢奢望到饒足的地步
借用 age317大 的 #1B8aWS-T [轉錄]Re: [閒聊] 從經濟看三國(1)
==
東漢就是以募兵為主
也就是完全的職業軍人而完全不事耕作
就是因為如此 加上黃巾之亂造成工作人口大幅流失
所以才會造成整個華北華南的農業經濟整個慘淡
屯田一方面是讓流失的工作人口回流
另一方面直接讓軍隊這種什麼沒有人力最多(當過兵的都知道...)的直接投入生產
以求快速回復華北華南農業
==
再參考blackillidan大的 #1B9J4BNg 我所知道的魏國經濟
==
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難民、流民依附豪族使朝廷掌握的編戶減少,在政府眼中
,搶人口遠比搶土地更重要,荒地太多不怕沒地種,問題是人都跑光了無法生產。曹魏屯
田與北魏均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以強迫或半強迫方式將人「綁」在土地上,藉此確保政
府有徵收的對象。所以別再被歷史課本欺騙,以為北魏到唐的均田制是完全沒有私心的德
政,古今中外的政府都不是慈善事業,沒收入就沒得玩了。吳國打山越、孔明打南中、南
朝打蠻族,以及魏晉南北朝不斷出現的徙民、括戶,全都是為了搶人口。
==
以此觀之,如果沒有收編流民,沒有他們帶來的勞動力與生產技術
(北方畢竟開發比較早,也許技術較領先?)
來挽救被破壞的三蜀,加上劉氏父子輕徭薄賦的從寬經濟政策
又怎會有下列人等形容劉璋統治下的益州:
諸葛亮傳:"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
龐統傳:"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法正傳:"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荀攸傳:
"攸言語飲食自若,會(董)卓死得免。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遷任城相,不行。攸以
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
董卓死時乃是劉焉的時代,如果像可樂大所言:"東州兵得到劉焉的默許剝削益州人民,「
奉旨搶掠」"...顯然人民也不會殷盛
此外劉備也回答過孫權"益州民富強",但那是為了讓孫權打消伐蜀念頭的話術,姑且不算
注意孔明為了搶人口而打南中的話,則永昌郡可觀的人口數若為真
又怎能不成為他覬覦的對象
又想到可能有人提出對"不知存卹"的質疑,乾脆敝人先說自己的愚見好了
三種可能:
1.呼應下面列出的董和傳裡的"時俗奢侈"
2.劉璋容易被進讒言,導致忽略部下的辛勞
3.諸葛亮等人謊報"民殷國富"
類似的情況可見於先主傳:
"(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笁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笁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
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
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
眾所周知徐州在此之前,曾發生黃巾+曹操征伐+屠城,還能被陳登如此形容
足見其可信度相當的低
應該是陳登故意(?)忽略下面這兩段,陶謙傳:
"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
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徐、益兩州不能相提並論的理由如下:
1.陶謙還來不及彌補損失,沒多久就下去領便當
2.益州的情況則是生出一堆人禍後,一直到諸葛亮等人跟劉備對話為止
尚有好幾年的時間,可以讓劉璋建設,來翻盤益州的局勢
3.諸葛亮等人沒必要謊報,否則大可直接以益州疲弊來形容
如此豈不更有大義名份?
Ok,回到流民的部份,到目前為止,好像在打我自己質疑說:"如果三蜀未能成為東州人移
居的對象"的臉XD
但我還是認為三蜀未必會因為被東州人剝削,而響應趙韙起兵
理由是仍有百(概念而已,不一定真的是百)廢待興後的勞動力需求
東州人若剝削舊民,那也別想待蜀地了
簡而言之就是州政府、流民、舊民,3者利益結合的觀念
為免被貼上劉璋粉的標籤,也不能盡講好聽的話,事實上劉璋問題也不少,隨便舉3例:
1.魯肅傳: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
但別忘了甘寧老師曾接應過,深入鄰接張魯的漢興寋城的呂岱
除非史書明確指出呂岱的行軍路線,否則"遂專權勢"、"恃功驕豪"
又長年對戰張魯,對張魯的敵情理當很瞭解的龐羲,顯然是最佳範例
但龐羲也不過就囂張過頭...有史書提及他有暴政、斂財自肥嗎?
跟前益州刺史劉雋、卻儉還是有差吧
2.董和傳:
"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和躬率以儉
,惡衣蔬食,防遏踰僭,為之軌制,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然縣界豪彊憚(
董)和嚴法,說璋轉和為巴東屬國都尉"
3.彭羕傳:
"羕仕州,不過書佐,後又為衆人所謗毀於州牧劉璋,璋髠鉗羕為徒隷"
劉璋聽信讒言,以致放任益州土豪恢復奢侈
但那並不意味著東州人就一定會跟土豪有派系上的流血衝突
要是過度壓榨東州流民而把他們趕跑,失去這群勞動力的三蜀就只能奢侈一時
無法奢侈一世了
: : 那是東州人欲移居最富足的「三蜀」的前提啊,我就是質疑伍伯常寫這段
: : 是假設益州黃巾對三蜀的破壞不嚴重,偏偏史料看不出來
: : 跟益州人被東州兵剝削的關係是:
: : 如果三蜀未能成為東州人移居的對象,又何來三蜀因為被剝削而響應趙韙起兵
: 三蜀又不是被破壞一遍就去了了了,洛陽被董卓嚴重破壞後,
: 曹魏還不是以洛陽為都,那你要不要質疑一下,董卓燒洛陽這事不存在?
: 三蜀就是益州當時的主要人口聚集地,就算被破壞過一次仍然不改這個事實,
: 難道你要東州兵去南中拓荒嗎?
建議去爬一下 [討論] 曹魏首都與東漢首都同為洛陽的考量 的討論串
除人口外,會以洛陽為都,還有其他像正統性、戰略、士族等因素需考量
回到三蜀,難道被破壞過一次,人口就不會外流?
那該被質疑的會是南陽、三輔這些避難入蜀的流民了
就算人口再回流三蜀好了,也得放出令外流的蜀民願意回流的利多才行
例如有東州人(無論被強迫或利誘的)投入生產,以恢復農業
至於回流多少的益州各郡人口的證據,未能找到劉焉時代的,僅以公元140年來參考@@
節錄自http://www.qidian.com.tw/books/3048318/articles/50070961
==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
巴郡(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廣漢(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後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陰』平也
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治成都)135萬(註:原出處誤植為35萬,此以郡國志原文為準)
犍為,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牂牁26萬
越巂62萬
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雲南郡
==
以人口為導向的話,看樣子叫東州兵去南中拓荒,好像也不是沒有理由
而關於永昌的人口,茲引自精華區3-11-1 dragonblue大的三國經濟之蜀國篇:
==
中國古代最賺錢的不外是鹽,馬,金屬..(中略)..
.除了蜀郡之外,在雲南的南中六郡也是蜀國的經濟重區.<<三國志>
>卷四十三<<李恢傳>>言:”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
革”.叟,濮兩族就在居住在建寧郡.所以我們可知雲南是有出礦產
(中略)
<<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西戎傳>
>曰:”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而南,與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
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前世但論有水道,不知道有陸道”.可
以推測當時吳,蜀跟大秦(即羅馬帝國)等國有貿易,蜀錦自然是貿易品
之一,只不過史書失載爾.
==
上面的話可由下列史料來印證
《華陽國志.南中志》:
"(諸葛)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
史中丞。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太平御覽》《四夷部十二·南蠻七》《尾濮》:
"梁祚《魏國統》曰:西南有夷,名曰尾濮。其地出玳瑁、犀、象、珠璣、金、銀、葛越、
桂木。人皆蠻夷,重譯乃通也。"
《太平御覽》《四夷部十二·南蠻七》《黑僰濮》:
"《廣志》曰: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苦。其衣服,婦人以一幅布為裙,或以貫
頭;丈夫以谷皮為衣。其境出白蹄牛、犀、象、武魄、金、銅、華布"
此外為了證明並非直到劉備時期才開始有礦產貿易,便找了一下相關史料
關於礦產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
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里,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
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中略)..
哀牢人皆穿鼻儋耳..(中略)..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毲帛疊,蘭干細
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汙。先以覆亡人,
然後服之。其竹節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虎魄、水精
、琉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
《華陽國志.南中志》:
"(漢)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鄭純為太守。屬縣八。戶六萬。去洛六千九百里。寧州之極西南
也。有閩濮、鳩獠、僄越、裸濮、身毒之民。土地沃腴,宜五穀。出銅、錫、黃金、光珠
、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蠶、桑、綿、絹、采帛、文繡。又有貊獸,食鐵;猩猩獸
,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
關於貿易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永初元年,徼外僬僥種夷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永寧元年,撣
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
,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
《華陽國志‧卷十》:
"《范史‧禪傳》作:「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天子與公卿觀之"
再參考rockocean大的 #1H8n4weg Re: [閒聊] 南中對蜀漢重要性大嗎?
==
史記記載 張騫出使西域時 他在大夏國(一個位在中亞的馬其頓希臘化國家 後被貴霜和
安息瓜分)的市場看到四川蜀地出產的布和竹杖 當地人跟張騫說這些貨物是從身毒(即現在
的印度)運來的 因此張騫回國後向武帝報告 他判斷從四川西南方向出發 可以繞過匈奴出
沒的西域 直達月氏(後來的貴霜帝國)佔據的印度北部
當時漢武帝也打算要平定南越國 便派大軍降伏了夜郎國後借道南下攻打南越國 順便派了
將軍平定西南夷 在當地設立郡縣 大力擴建了連通印度和中南半島的通路並更名為西南夷
道(茶馬古道前身) 東漢時位在現今滇西緬北的哀牢國內附 便在當地增設了永昌郡 徵收
關稅 向外輸出蜀錦及茶葉 向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進口象牙 龍涎香 珍珠 珊瑚 玳瑁等
珍寶 從此西南夷一帶往來商貿發達 人民富裕
==
上面的史料,節錄重點於《華陽國志‧南中志》:
"武帝使張騫至大夏國,見邛竹、蜀布,問所從來,曰:「吾賈人從身毒國得之」身毒國
,蜀之西國,今永昌徼外是也"
《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同卑溼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
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
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當然從蜀地貿易到天竺,可以不選擇永昌->緬甸->天竺的路線
而改繞涼州->新疆->大夏國->天竺一大圈
但果真如此的話,自然也就不必還特地從大夏國跑去天竺交易邛竹、蜀布
直接在途經大夏國時,就以各種可能的形式得到邛竹、蜀布了
asdf95大在戰史版 #1NQGjdX6 (Warfare) 蜀漢的根本國策..也提過:
==
蜀地本身即為巨大銷貨市場,因此劉巴第一件事就是穩定蜀地的經濟,之後諸葛亮東和
孫吳、南征諸蠻,除了政治外交軍事上的需求外,最重要是打開外銷市場,孫吳自不待
言,南方諸蠻坐擁大量礦產,並且連接南方對外道路不管是交阯、驃國、身毒,皆要從
雲貴出發,自然要確保穩定
==
有了礦產貿易的支持後,我們再回頭看最前面列舉的南中人口
參考age317大 #1EyTiL7o (Warfare) Re: [問題] 東漢為何棄守西北領土
==
對於這些編戶極少的邊郡,當地的稅收遠不足以支付
郡政府的開銷,透過這些邊地與外部世界的往來又極少貿易利潤(因為通常胡人的
生產力低落,沒啥漢人想要的商品),反而是中國(西漢)為宣揚國威、厚往薄來的
灑錢行動(注意,此跟明清的朝貢貿易完全不同),這樣的賠本生意本來就很難做
下去。此時邊郡唯一有賺頭的買賣,大概就是人口買賣與人口掠奪的生意,邊郡
的有力者(漢人豪強、豪族或中級官員)靠著與官府勾結(郡縣的大小吏員都是本地
人)或者本身即代表官府的力量,以低價強買郡內與郡外的胡人與番人,或者用更
省錢的方法,直接以自身的軍力或官府的軍力掠奪番人,然後再轉手以高價賣到
內地,賺取暴利,這也是漢朝能夠維持十分之一奴隸人口的原因。
==
相較西北,西南因為礦產貿易的價值不小,因此需要保留人力來開發當地
以致人口買賣與人口掠奪到內地的情況,應該比較不會發生,於是乎人口就多了起來
可靠的證據還有《華陽國志.南中志》:
"及晉,縣四,廖本注云「當作八」戶五千。《晉書‧地理志》牂柯郡「縣八,戶一千二
百」。據《太康簿》也。此係用尹奉降蜀時簿。時蜀民南流者多,故四縣戶增"
果然有利可圖時,就少不了會有人依附
簡言之,永昌郡早在東漢初期就有採礦的紀錄,也在東漢中期就能經由緬甸西南而通大秦
甚至早在西漢就透過商人而跟天竺有邛竹、蜀布的往來
可見有礦產有貿易,讓南中並未如某些人刻板印象一般的荒涼
回應最前面,要永昌郡到西元140年時達到189萬人口,並非天方夜譚的理由:
1.去翻《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會發現,一堆自忖打不贏東漢政府軍的西南夷
,每隔幾年就會率眾來降附(關於這點的史料太多,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這當
中可能也會有部份往漢境(本文為永昌)遷徙...累積久了也是很可觀的
2.有礦產 & 貿易興盛的加持
3.永昌郡土壤肥沃,絕對不是什麼不毛之地
4.漢朝一向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所以很可能面對南蠻諸夷的侵擾,也是如此?
對匈奴、羌的不乏史料佐證,但對西南夷的,在下目前只找到下列幾樣:
《華陽國志.南中志》:
"永昌郡,古哀牢國..(中略)..(漢)孝武時,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耆,置嶲唐、
不韋二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之惡"
"晉寧郡,本滇國也。舊作益州。元鼎初置吏,分屬銮柯、越嶲。漢乃募、徙死罪
及奸豪實之..(中略)..郡土大平敞,原田多長松皋"
再參考前述之:
"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中略)..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
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
推論出
(1).有一部份被遷徙過去益州郡的百姓,可算在永昌郡的人口裡
(2).永昌郡至少有一部分是可耕的農田
: : 個人傾向
: : 發現劉璋已非當年「溫仁」到可以操控的魁儡,是趙韙跟劉璋感情生變的「因」
: : 而率衆屯朐【月忍】以擊劉表,是趙韙可利用的「勢」
: 時間點對不上
: 趙韙領兵攻劉表跟他發動叛亂有一定時間差距
發動叛亂也需要時間準備,有一定時間差距,很正常啊
援引自狼刃大 #1NrQ-yXN Re: [心得] 方北辰-三國名將 by TACHIBANA:
==
本來即是這個意思,因此從增援以前便「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
自助」,談史可留意時間概念,關羽受任襄陽太守十年,可謂十年生聚
最接近完成職守的時刻。
==
關羽跟趙韙自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引這段並非硬要拿來類比
只想強調"時間概念"而已啦(雖然一定會被砲很慘)
: 而且他發動叛亂時還要「厚賂」荊州請和,
: 攻打荊州這事未必對他發動叛亂有利
要看劉璋多恨促成沈彌婁發甘寧之亂的鄰敵劉表、以及對趙韙的信任度等
決定配給趙韙多少兵力
之後再類似劉備到葭萌後,未即討張魯的後續:
"韙東到朐忍,未即討表,厚樹恩德,以收衆心"???
: : 《華陽國志》沒提到防守,直接寫"璋逆擊之"
: : 如果趙韙都可以動用到「數萬人」,一向被大家視為闇弱的劉璋
: : 沒有也來個足以匹敵的數萬,未免說不過去吧
: : 東州人流入益州的也就數萬家,這當中還包括老弱婦孺傷殘等,沒辦法上戰場的
: : 因此如果沒有膽用「蜀地英才」,我是覺得很難滿足逆擊的條件啦
: 數萬「家」,不是數萬「人」。
: 你一家幾個人?
小弟連自己貼的東西都會眼殘看錯,算是給大家當笑話看看
: : 蜀中大姓如果都團結一致,當然不敢啊!
: : 問題是益州本土派系,難道就沒有再細分各自的小派系嗎@@
: 問題是劉璋怎麼知道你哪個派系的?
: 他有這麼厲害就不會搞到上任之後一堆內亂了啦
: 就算是益州本土派系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個理所當然,
: 不然也沒有王商再舉薦益州當地士族的空間,
: 問題是就算有亂事當下也對劉璋宣誓效忠的益州士族,
: 劉璋就算派他們參戰也不會敢於把他們擺在主力的位置,
就算劉璋知道你是哪個派系,難保戰時不會被讒言搞得七葷八素:P
可見楊懷高沛等能爬到後來的位置,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吧
但其實東州派也未必都心懷不軌,例如疑似東州派的南陽人王連,就"閉城不降"
其他通敵倒戈的東州派法正孟達李嚴,根據ander112233大的分析 :
"李嚴不算是純粹的東州兵派系,因為他雖然是南陽人,但與袁術暴政無關"
如果要以劉璋把東州兵擺起來晾著為理由,來解釋法正懷才不遇,那以下3人該怎麼解釋?
"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令"..有可能躲避戰禍的南陽人王連
"(劉)璋遣迎琬妻,(來)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為璋賔客"的義陽新野人來敏
"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的南陽人許慈
史書雖無明載來敏、許慈當了啥官,但約略可從許靖當了巴郡、廣漢太守
推估來敏、許慈至少看得到他們有在益州發展的願景?
至於孟達,以後人之明來看反反覆覆的此人,拋棄劉璋並不意外
劉備也不是沒有防著他過,才派劉封去監控 兼 支援他,劉封傳:
"(孟)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劉)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 王允對李傕就是一個不遠的前轍,王允派胡軫與徐榮對抗李傕郭汜,
: 結果胡軫陣前向老鄉倒戈,當場把三國第一戰神害死,
: 所以益州土豪在這場亂事中保持中立對序戰不利的劉璋就是很大的幫助,
: 實在不奢望會成為「主力」,就算有參戰,(如後來成為劉璋「名將」的楊懷高沛,
: 可能就是在這幾場亂事中累積的評價)也不太可能被擺上主力的位置
敢問是在說這段嘛?後漢書 董卓列傳:
"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
有沒有可能是徐榮先戰死以後,胡軫看苗頭不對才投降的?
否則該會是:"軫以眾降,榮遂戰死"吧
: 從《三國志》以來的史書,大抵都會把《英雄記》當成趙韙之亂這一段的基礎史料,
: 就連《華陽國志》也提到劉焉打敗賈龍時,「東州人多為致力」。
: 雖然之間沒有直接連結,但是東州人為什麼要為劉焉致力於打擊賈龍等益州土豪,
: 很明顯,「劉焉提供東州兵夠多的利益而賈龍等益州土豪會造成東州兵利益的損害」,
: 是一個比起「劉焉是人民的朋友正義的一方」來的更直覺而合理的推測。
: 所以我一直說《華陽國志》跟《英雄記》彼此沒有衝突沒有矛盾,
: 不知道你為什麼非得要把兩本書對立,然後拼命捧《華陽國志》打《英雄記》,
: 只是為了證明「東州兵沒有侵暴益州百姓」?恕我直言,
: 這不就是標準的先射箭再畫靶,為了新說而做新說嗎?
: 對史料有懷疑精神不是不好,但是如果你要推翻一個成型已久的舊說,
: 不拿出更直接夠強烈的證據是不行的。至少不能是「《華陽國志》沒有講」這種說法。
我沒有把兩本書對立,只是一直在分析為何《華陽國志》不寫東州兵侵暴
而《英雄記》那些地方值得懷疑而已
去翻前面可以找到我甚至說過有可能因為規模很小,以致《華陽國志》省略不寫
或者看各史書的作者,會把哪一種發生原因,當作最重要的來寫
不寫 ≠ 因為衝突矛盾而沒發生過
你可以說我毫無根據、胡說八道...確實我很多書都沒讀到
但是套句版友說的:"不要因為臆測方式跟別人不同"
就說自己的推論才是"更直覺而合理的推測","捧"自己而"打"別人吧
我就是因為沒有夠強烈的證據,所以不至於敢自己捧自己
說不定我倆都錯了,而等待更專業的人士來提出其他見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