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lackillidan (九九八十八!!)》之銘言:
: 諸葛三傑的另一人-諸葛誕。
: 蜀得龍、吳得虎、魏得狗。
如果翻案文章而言,豹可能比犬適合吧?
: 魏末大事
: 249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曹爽
: 251 淮南一叛。司馬懿死。
: 252 孫權死,諸葛誕提議並執行東關之戰。
: 253 東關之戰敗,諸葛誕與毌丘儉對調。諸葛恪乘勝北伐,敗還被殺。
: 254 司馬師先誅夏侯玄、李豐、張輯。後殺許允。廢曹芳、立曹髦。
: 255 淮南二叛。諸葛誕參與平亂,再任揚州都督。司馬師死。
: 257 諸葛誕反對禪代,被徵還為司空,發起淮南三叛。吳國救援。
: 258 司馬昭奪回壽春,淮南三叛結束。
: 諸葛誕仕宦經歷
: 黃初 尚書郎
: ? 滎陽令
: ? 吏部郎
: ? 御史中丞、尚書。
: 浮華案免官
: 約239-243 御史中丞、尚書
: 243-251 揚州刺史、昭武將軍
: 251-253 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 253-255 鎮南將軍、(應當保有假節,以下同)都督(或監,性質同)豫州諸軍事
: 255 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 256 改征東大將軍
: 257 徵還為司空,舉兵反
: 258 壽春城陷,被殺
: 以上簡列諸葛誕任官和與息息相關的年代大事
: (1) 諸葛誕、夏侯玄、司馬師三人皆為浮華友。
: 浮華案各家解釋不同。
: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時,司馬景王(師)亦預焉。晏嘗曰:「唯深也,故
能
: 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玄)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師)
是
: 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蓋欲以神況諸己也
。
: 其他相關史料僅明言諸葛誕、夏侯玄、何晏等人被「免官廢錮」,對司馬師隻字未提,
乍
: 看之下他似乎與此案無關。但浮華案真正令皇帝憤怒之處在於士人模仿漢末進行無視皇
權
: 存在的私自品評,李勝等人因「堂有四聰八達、各有主名」被抓,「八達」間的品評沒
留
: 下史料,但何晏這番話明顯是種人物評鑑,並且帶有將夏侯玄、司馬師與何晏本人相提
並
: 論的意味,筆者因此懷疑夏侯玄外,「四聰」的其他兩人便是何晏與司馬師。諸葛誕則
是
: 「八達」之一,且可能是「八達」之首,因此可知早在明帝青龍年間,司馬師便與諸葛
誕
: 具備浮華友的交集。
八達是延續司馬八達的傳人?
或許是類似我們喜歡用「四大天王」一樣,不同時期會列出當代代表。
: (2) 諸葛誕子靚與司馬炎交好。《晉書》卷77〈諸葛恢〉傳記載諸葛靚:
: (吳亡後)逃竄不出。武帝與靚有舊,靚姊又為琅邪王妃,帝知靚在姊間,因就
見
: 焉。靚逃於廁,帝又逼見之,謂曰:「不謂今日復得相見。」靚流涕曰:「不能
漆
: 身皮面,復睹聖顏!」詔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於鄉里,終身不向朝廷而坐。
: 淮南三叛後諸葛靚便流亡吳國,晉武帝滅吳時仍為孫皓率兵抵抗。他與晉武帝「有舊」
只
: 有可能發生在三叛以前。結合諸葛誕與司馬師浮華交友、諸葛靚與司馬炎「有舊」,可
證明雙方已非單純的個人友情,而是世交。
: (3)
: 琅邪諸葛氏與河內司馬氏不但為世交,雙方也是姻親。諸葛誕至少有兩個女兒,一嫁王
凌
: 之子王廣(這項意義將在後面論述),另一嫁司馬師六弟司馬伷。司馬氏跟孫權一樣專
靠?
: 婚拉攏各地勢力,如果說這項婚姻發生於三叛之前,不能作為叛變後兩家感情交好的證
據
: 的話,《晉書》卷31〈后妃傳上〉記載晉武帝曾納琅邪諸葛氏為夫人,雖不知諸葛夫人
與
: 諸葛誕的關係,但既同出琅邪,肯定有關。諸葛靚之子諸葛恢更與王導友好,本傳記載
兩
: 人互相戲謔玩笑,已可說名他與東晉執政者的關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血緣關係,司馬
伷
: 來受封琅邪王,諸葛誕之女成為琅邪王妃,晉元帝便是諸葛女士之孫(雖然有八卦說晉
元
: 帝是牛家小孩= =),也就是諸葛誕的曾外孫!結合一~三條我們可以說,諸葛誕一家其
實
: 與司馬氏的結合度非常高。
: (4) 252年諸葛誕提議並執行東關之戰。司馬懿藉由明帝托孤可以合法獨攬大權,
但?
: 皇帝制度下,輔政大臣是不能世襲的。司馬師繼承父親地位於法無據,252年他迫切需
要?
: 外軍功穩定權位,此事正如244年曹爽發起駱谷之役,但曹爽亦有明帝顧命,當初發兵
只?
: 與司馬懿互相較量,相比之下司馬師對勝利的需求大於曹爽。諸葛誕若忠於曹氏,為何
在
: 此關鍵時刻鼓勵伐吳?誰都知道此戰若勝,司馬師的地位將如日中天,復興魏室只會更
難
: ,諸葛誕久鎮邊疆,豈能不知?我們再看看這次戰役的出戰將領:西路軍荊州都督王昶
、
: 中路軍豫州都督毌丘儉、東路軍由坐鎮許昌的衛將軍司馬昭率領徐州都督胡遵與揚州都
督
: 諸葛誕(我們可發現揚州刺史文欽竟然沒事作的差別待遇)。可見重心完全放在東路,
所
: 以諸葛恪以實際執政者的身份親赴東關迎敵。要是司馬師不信任諸葛誕,為何要接受他
的
: 提議,並讓諸葛誕以前鋒執行這場戰役?王昶早已靠攏司馬懿,胡遵是司馬懿舊部,以
司
: 馬昭作領導明顯要讓弟弟立功升官,諸葛誕與司馬氏關係密切已如上述,毌丘儉是諸將
中
: 唯一效忠曹氏的,這次讓他出戰,筆者以為是司馬師試圖籠絡曹魏將領的嘗試。
: (5) 東關戰敗後的懲處。其實除了司馬昭被拔掉無關痛癢的爵位外,根本沒人被處
罰
: 。不過敗戰後的人事佈局仍顯出一些端倪。敗戰後朝議主張嚴懲諸將(我認為是皇帝想
藉
: 機打擊司馬師),司馬師為了照顧小弟,一肩扛下責任說道:「我不聽公休(諸葛誕)
,
: 以致於此,諸將何罪?」饒過所有人。司馬師「枉法以縱之」便是為了維護勢力。其實
從
: 提議到敗戰,都跟諸葛誕有關,他跟胡遵顧著喝酒被丁奉偷襲,敗退後毌丘儉與王昶孤
掌
: 難鳴也回家了。東關之戰不但沒有「不聽公休」,反而就是完全信任他才輸的。司馬師
不
: 惜違抗朝議也要保護親家,說明了諸葛誕與他有多好,以及他對司馬師有多重要。
: (6) 東關之戰後諸葛誕與毌丘儉對調。這是個詭異的處置。兩人都是都督,都是持
節
: ,都是四鎮將軍(鎮東諸葛誕、鎮南毌丘儉)。要是諸葛誕打敗仗顯示他不善帶兵的話
,
: 為何要改任同樣領兵的豫州都督?我以為跟捍衛洛陽有關。司馬氏篡位不同於曹操,曹
操
: 以鄴城霸府架空無權的許都漢廷。司馬懿則在洛陽一擊打中死穴,從此司馬氏繼承曹魏
中
: 央集權體制壓抑所有反抗者,因此司馬氏的地盤是以洛陽為起點,一步步向外擴張鎮壓
各
: 地外軍,壽春三叛便是外軍的最後抵抗。等各地外軍(都督軍)皆被收服後,再也沒有
強
: 力反抗司馬氏的動亂了,所以曹髦只能帶著一票僮僕討伐司馬昭。249年政變以前,毌
丘?
: 被任命為監豫州軍事、假節、豫州刺史,這或許是曹爽的人事佈局。政變後司馬懿無由
撤
: 換毌丘儉,但藉平定王凌之機,讓司馬昭以衛將軍作鎮許昌。作鎮地方是都督的責任,
以
: 中央的衛將軍鎮守很反常,此舉大概用以牽制毌丘儉。252年諸葛誕與毌丘儉對調,雖
使?
: 馬師失去對淮南的控制(甚至這也是引起淮南二叛的契機之一),但卻換到更加穩定的
豫
: 州。正因諸葛誕坐鎮豫州,254年司馬師才敢放心讓司馬昭離開許昌,以討伐蜀國之名
回?
: 洛陽,進而廢帝。
: (7) 諸葛誕在淮南一叛前後的角色。前文提到諸葛誕另一女嫁與王凌之子,所以他
同
: 時是王家與司馬家的姻親。在履歷表上也可見到王凌叛變時,他正是揚州刺史。這不禁
令
: 人疑問,王凌為何不跟同在揚州、官拜刺史的親家討論舉兵,卻在外甥、兗州刺史令狐
愚
: 死後拉攏素昧平生的繼任者華黃?我想,就是諸葛誕同時與二家聯姻,又與司馬師友好
才
: 使王凌不敢相信他。所以王凌死後諸葛誕立刻升任揚州都督,文欽接替他揚州刺史的空
缺
: ,卻始終被諸葛誕壓抑。司馬懿以諸葛誕接替王凌的考量很好理解,諸葛誕與王凌聯姻
,
: 由他接替王凌職位比較不容易引起揚州軍隊不安,而他同時又是司馬懿姻親,讓他接任
都
: 督好過交給外人。熟悉制度史的各位讀者也知道,在曹魏體制下,都督與刺史互相牽制
,
: 晉朝以都督兼刺史才改變此一體制。考察諸葛誕在淮南一叛前後的狀況,他似乎替司馬
懿
: 牽制了王凌,也為司馬師壓制了文欽,使淮南一叛與二叛的時間延後。由此來看,他該
算
: 是懿、師父子的功臣。
: (8) 諸葛誕外孫司馬繇為外公報仇。這條很薄弱。司馬?三子司馬繇,《晉書》明
載?
: 是諸葛誕外孫(元帝之父是否為諸葛夫人所生?史書沒有記載,諸葛夫人既是琅邪王妃
,
: 肯定是正妻,元帝之父繼承琅邪王位,則肯定是嫡子,因此元帝應該也有諸葛誕血統。
《
: 晉書》不載,大概是為了隱諱)。八王之亂誅殺楊駿,諸葛繇趁機陷害文鴦一族卻無人
發
: 聲,似乎司馬氏一族也默許為諸葛誕報仇的行為。當然,這點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最奇怪的記載也在此。
諸葛誕叛司馬氏,按理或避諱,不該明目張膽的為諸葛誕復仇,更不會留史記載。
為了外公報仇,寧願當初祖父被叛成功?
: 諸葛誕的行為是三叛人物中最詭異的,有人因他反抗司馬昭認為他忠於曹魏,有人
質
: 疑他為何坐視王凌夷滅、親手平定二叛。筆者以為,諸葛氏出自琅邪,就地域而言他早
年
: 可能偏向譙沛集團,李昭毅便認為魏明帝以諸葛誕任尚書吏部郎是為了增加譙沛集團的
力
: 量,藉此牽制穎川集團。這樣解釋諸葛誕早期的經歷應當沒錯,不過筆者以為在250年
代?
: 諸葛誕已經被吸收進司馬氏集團。此處還要辯析他與高柔、孫禮、王觀這些在高平陵政
變
: 時幫助司馬懿的人物有所不同。據仇鹿鳴研究,高柔等人雖幫助司馬懿,他們的原始動
機
: 並非促進篡位,而是誅曹爽以安魏帝。司馬懿命高柔奪取曹爽大營時對他說「君為周勃
矣
: 」,便是比附自己的行動與安漢興劉、誅除呂氏的周勃一般。孫禮等人雖一時不查,眩
惑
: 於司馬懿的口號,司馬懿卻不相信這些元老大臣,政變後高柔、王觀雖升為三公,孫禮
成
: 為司隸校尉,卻都沒有實權,這些人的子孫無聞,不獲用於晉朝更說明司馬氏只把他們
當
: 作用完就丟的工具,並未以心腹待之。
: 但是諸葛誕不同於高柔、孫禮等人,更非蔣濟之比。正始末年曹爽權勢擴大才使孫
禮
: 等人相信司馬懿的口號,高平陵政變後屠殺過慘,連東晉明帝都感到羞愧。如果說諸葛
誕
: 因為相信司馬師要安定魏室才被利用,似乎有點難以想像。他看到曹爽與王凌的下場,
仍
: 發起明顯有助於司馬師的東關之戰。本傳說他叛亂的原因是「與(夏侯)玄、(鄧)颺
等
: 至親,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就更加難解了。鄧颺與曹爽共死(249)
,?
: 為何不幫王凌起兵(251)報仇?夏侯玄遇害於254年,該年曹芳被廢,若要討伐司馬師,
這
: 是最佳的藉口。次年毌丘儉、文欽起兵,招呼各鎮加盟,若是忠於曹芳或友於夏侯玄,
參
: 與二叛於公於私皆可兩全,但諸葛誕卻「斬其使,露布天下,令知儉、欽凶逆」,並主
動
: 奪取壽春促使毌丘儉大軍瓦解。說王凌、毌丘儉之死嚇得他叛變也很有趣,他坐視親家
王
: 凌之死毫無行動,王凌生前也不敢向他求助、文欽被他壓抑許久無法起兵(不過王凌也
討
: 厭文欽,看來他很顧人怨)、史書更明言毌丘儉戰敗乃因諸葛誕「先至壽春」。如果他
想
: 幫故友鄧颺、夏侯玄報仇,為何不幫助王凌、毌丘儉?如果他忠於魏帝,為何要提高司
馬
: 師威望並消滅毌丘儉?我懷疑諸葛誕實際上是司馬師的黨羽,陳壽受限於西晉的時代氛
圍
: ,無法明言,所以在《三國志》上我們找不到諸葛誕與司馬師有任何交集。東晉孫盛寫
《
: 魏氏春秋》才提到司馬師參與諸葛誕、夏侯玄等人的浮華交友;後人所寫《晉書》才記
載
: 諸葛誕與司馬師聯姻、諸葛靚與司馬炎自幼交好。
: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如果諸葛誕是司馬師的黨羽,為何司馬昭要除掉他?筆者以為
這
: 是因司馬氏主政者政策改變之故,這牽涉到都督制的問題。唐長孺已指出晉武帝的「宗
王
: 出鎮」源自魏末司馬昭以同姓擔任重要地區都督的政策,可惜他未說明司馬懿與司馬師
的
: 時代。筆者以為,在高平陵政變後,懿、師父子的力量尚不足以控制全國各地,於是一
邊
: 籠絡既有勢力,一邊培養自己的異姓親信奪取各軍鎮。前者如拉攏太原王氏的王昶與琅
邪
: 王氏的王祥,後者如鄧艾、州太、石苞、胡遵出任地方都督、刺史。到司馬昭的時代,
由
: 於控制力加強以及猜疑心加重,便逐步以同姓都督取代異姓都督。異姓都督大概有三種
下
: 場:運氣好的自己病死、運氣差一點的被徵召還朝,甚至是在猜忌下被免官還朝(如石
苞
: )、運氣最遭的就是被殺(鄧艾、鍾會、諸葛誕)。諸葛誕身為司馬氏外戚,正好是個
介
: 於異姓到同姓都督間的過渡人物,所以他由早先備受司馬師信任(我們可以想像,當司
馬
: 師誅除異己時,應當有對諸葛誕進行安撫,所以諸葛誕死忠擁護他),轉變成司馬昭必
欲
: 除之而後快。而且即使有諸葛誕起兵反叛、諸葛靚抵抗晉兵的紀錄,司馬氏卻並未拒琅
邪
: 諸葛氏於千里之外,諸葛氏更隨琅邪王南遷。我們可以說,除了反對篡位的言論、淮南
三
: 叛以及諸葛靚個人之外,整個琅邪諸葛氏在魏末與兩晉大致上都以外戚身份與司馬氏的
皇
: 權結合。
: 魏末歷史隱諱,使許多重要事蹟無法釐清。
諸葛誕還有兩個重點遺漏。
即是名士、又能當機立斷平叛有功,應是文武雙全的才幹,但先與智囊蔣班、焦彜失和導
致兩人降魏,後又怒殺文欽導致文淑、文虎降魏。
很怪啊!
若結果論而言,可能諸葛誕已經進退兩難亂了分寸而焦躁自取滅亡,但若如此,親兵應該
投降而不是拒降吧?
更別說親兵拒降可能波及親屬連坐,除非兵戶。
若陰謀論而言,諸葛靚奔吳,蔣班、焦彜核心班底降魏,殺文欽,剩下願意同進退的親兵
寧死不屈。
如果諸葛誕昏庸或暴躁,親兵不太可能每一個都寧死不屈吧?
文欽頗有孟達之風,叛服無常,起初也曾詐降吳過,諸葛誕殺他,可能防他拿自己人頭歸
魏,但殺老爹放過兩個兒子讓他們有機會出奔投降,真的也頗怪,他們還被圍困當下,兒
子一定叛逃吧?
諸葛靚終生不仕晉,兩個兒子,諸葛恢任太常,諸葛頤任尚書令,太常位居九卿,只是一
般故舊的交情?
後三國時期,許多故事應該不雅於前期精彩,可惜資料不是缺漏就是避諱,只能空臆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