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386644187 (痕風幻滅)》之銘言:
: 《董昭傳》「紹逆公孫瓚於界橋,鉅鹿太守李邵及郡冠蓋,以瓚兵強,皆欲屬瓚。紹聞之
: ,使昭領鉅鹿...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驚動吏民」
《英雄記》寫的比較像袁紹先攻擊公孫瓚:
"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向應,開門
受之。(袁)紹自往征瓚"
"袁紹討公孫瓚,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
然而《三國志》、《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資治通鑑》
寫的都是公孫瓚先主動打袁紹,之後冀州諸城倒戈向公孫瓚
甚至還"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英雄記》沒提到這個XD
基本上我覺得《英雄記》改成"冀州長吏無不望風向應,遂改易守令"的說法比較容易懂
吸收一堆冀州城郡之後,之後改易守令才更有說服力啊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上》是寫看不出來誰先攻的"紹乃自擊之"
: 《後漢書》「逢紀、審配宿以驕侈為(袁)譚所病」
: 如果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公子唯獨不爽這兩人?
九州春秋載(沮)授諫辭曰:
"....肆志奢淫,不知稼穡之艱難....王脩等備官而已...."
(後面一堆講袁譚壞話,不採信的理由如下所述)
結果跟王脩傳衝突而讓我十分懷疑其可信度:
"袁譚在青州,辟脩為治中從事....袁紹又辟脩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
袁譚也許沒到奢淫,但有沒有像王脩一樣清廉我不敢講
如果考慮審配一族在冀州魚肉鄉民
而史書上除了魏晉體系的司馬彪,這一席疑似寫曹魏敵人壞話的記載
似乎找不到青州有其他類似慘狀?有的話還希望不吝指正
如此一來把還未被大肆蹂躪的青州分配給袁譚,對冀州派的沮授而言
自然不會樂見其成
: 《蔣濟傳》「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
: 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武帝紀:
"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顏)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袁)紹於是
渡河追(曹)公軍,至延津南"
徙淮南民則為《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
"曹操在譙,恐濱江郡縣為孫權所略,欲徙令近內,以問揚州別駕蔣濟"
換我是曹操,我問這問題的想法會是:
敵軍雖被臨陣斬大將,卻仍有不少兵力可能在不久之後趕來報仇,如此危急之下都成功了
那照理提早在孫權進犯前而徙民,該更容易成功才對
所以應該沒啥問題了吧,沒想到被蔣濟打槍
: 《後漢書》「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尚欲憑其兵力
: ,复圖中國」
前提是先得保證不會再有下一個驕侈的逢紀、審配(們)
: 荀攸和郭嘉都說袁紹深得人心,曹操想強遷袁紹百姓被無視(也可能是曹操那更爛的緣故)
有劉備這超級吸票機,就算真的想強遷袁紹治下的百姓也難吧XD
: 實在很難想像一個放任豪強魚肉鄉民的君主會產生這種現象
像劉焉一樣以外來客之姿,大膽跟(冀州本土原本親韓馥的)大姓豪強作對
只不過東州兵這樣一種介於統治階級與在地人民之間的「買辦」
到了河北就換成審配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