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在下大膽推測,官渡之戰很可能袁紹是以寡擊眾,輸了其實也沒啥好丟臉的
: 理由如下:
: 【史載兩軍兵力】
: (一)直接貼裴松之對曹軍兵力的質疑,比較省事(汗):
裴松之是質疑曹操兵力沒這麼少, 並不是就認為曹操兵力比袁紹多
這是國小邏輯問題
武帝紀中豪洨說曹操兵不滿萬 即便如此也認為袁紹兵力遠強於曹操
裴松之不過就是認為兵不滿萬太扯
因為後面偷襲淳于瓊就派遣步騎五千去襲擊護糧部隊萬餘
可見曹操兵力並不至於不滿萬
但如果曹操兵力大勝
還需要把曹營各謀士全都問過一輪嗎?
(卷十到卷十四每個問過一輪 不膩嗎?)
荀彧說曹操有四勝, 賈詡說曹操有五勝, 郭嘉說曹操有十勝
如果你曹操兵力比袁紹高
還需要謀士每個給你秀秀拍拍打打氣才敢跟袁紹翻臉
那我覺得你心中的曹操可能媽寶得很
此外
荀彧傳中有提到:"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好啦你說曹操愛講幹話
連荀彧都說話兵力差在這程度了
總可信吧
: 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先吃鱉,所以之後開始迂迴而讓事情變複雜,英雄記:
: "(公孫)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
: 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麴)義追至界橋;(袁)紹在後,
: 未到橋十數里,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彊弩數十張....
: 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彊弩乃亂發,多所殺傷
: 。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郤;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 至於《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上》的說法是"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
: 我的想法是,界橋敗後的公孫瓚軍想孤注一擲,以一部份原本就在兩翼的
: 又有較高機動力的騎兵,繞去麴義軍背後偷襲,結果碰巧遇到露出大空檔的袁紹
: 否則如果是被打退後的"散兵",潰散方向理應往後方逃才對
: 更無可能以上帝視角,知曉袁紹只帶少數人馬趁機休息而圍著他打
此戰役評論請見 #1Nwv5WJw
https://www.ptt.cc/bbs/SAN/M.1475055968.A.4FA.html
大致上來說公孫瓚極有可能原本就想採用游牧民族的戰術
先以少數兵力詐敗後退(匈奴稱為射雕手)
吸引步兵深入
然後以輕騎由兩翼包圍斷後 再殲滅之
這招對活動力差的漢民族步兵非常有效
(回想看看李廣李陵的故事, 幾乎如出一轍)
所以這個故事並不算是"把事情變複雜"
: 基於此種理論,竊以為官渡初期的正面雖然是袁紹占上風,但他仍大膽各種迂迴的事實
: 只證明了曹操兵力其實很可能是比袁紹多的,袁紹才會不得已把戰局給複雜化
基本上這些理論就是理論
並無法提出史料證據證明官渡戰中袁紹兵力較弱
我也聽說過一種理論
叫做:"最直觀的連結往往能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袁紹為什麼要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