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了一下前文,發現多數版友都認為是張羨在扯劉表後腿
但小弟無聊去比對了一下各史書的時間點,有了不同的看法
【證據1:張羨亡於官渡之戰前】
首先看張羨之亂的時間,《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下》:
"(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劉)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及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度"
這裡沒寫何時破張羨,只能從三國志劉表傳 & 資治通鑑去推,劉表傳:
"長沙太守張羨叛(劉)表,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
表遂攻并懌....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
以及《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三》:
"(建安五年)劉表攻張羨,連年不下。曹操方與袁紹相拒,未暇救之。羨病死,
長沙復立其子懌。表攻懌及零、桂,皆平之"
另一個重點是得知張羨在官渡之戰前就已GG,這點連《通鑑》也未敢寫死是在官渡相拒
此乃因袁曹早在建安四年底,就已經在延津交火之故(〈于禁傳〉、〈袁紹傳〉)
附帶一提,再引證《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
"(建安三年)郡人桓階說(張)羨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以拒表,遣使附於曹操,羨從之"
故綜合〈劉表傳〉、《後漢書》、《通鑑》之後
在下認為〈桓階傳〉把張羨反叛時間設定在官渡之戰有誤
【證據2:劉表郊祀天地的時間點】
首先我們有劉表滅張羨而坐擁10萬兵力後,不再朝貢而開始郊祀天地的邏輯
零陵先賢傳:
"(劉先)為劉表別駕,奉章詣許,見(魏)太祖。時賔客並會,太祖問先:
「劉牧如何郊天也?」"
先賢行狀:
"(劉)表郊祀天地,(韓)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奉使到許"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下》:
"韓嵩說(劉)表曰:「....豈可擁甲十萬,坐觀成敗....」表以為憚使,強之。
至許,果拜嵩侍中、零陵太守"
再來看曹操何時人在許昌,武帝紀:
"(建安四年)九月,(曹)公還許,分兵守官渡。冬十一月,張繡率衆降,封列侯。
十二月,公軍官渡"
也因此沒有跟劉表傳衝突:
"(魏)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將軍擁十萬之衆....」
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
亦即劉先、韓嵩要想基於劉表郊天的事實去許昌見曹操,唯有可能發生於199年9~12月
古時沒有電話網路,劉韓二人從荊州出發去見老曹後,帶給許昌的資訊就這麼固定了
不因之後情況有變而跟著改變,也不可能連線密探以求證實
這意味著《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三》:
"(建安五年)於是(劉)表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遂不供職貢,郊祀天地,
居處服用,僭擬乘輿焉"
跟〈劉表傳〉、〈武帝紀〉、《零陵先賢傳》、《先賢行狀》、《後漢書》互為矛盾
畢竟下次曹操返回許昌,已經是連倉亭之戰都已經打完的201年9月
更是和《通鑑》本身"曹操方與袁紹相拒,未暇救(張羨)之"有所違背
【證據3:張津侵略荊南的理由】
張津的死亡時間,之前已經有版友討論過了,故不再贅述,只想補充一點,《江表傳》:
"(孫)策曰:「昔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舍前聖典訓....卒為南夷所殺」"
但從士燮傳:"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薛綜傳:"故刺史會稽朱符,侵虐百姓
....山賊並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離喪亡"
讓我猜想《江表傳》那個張津實為朱符之誤植
薛綜傳另外還告訴我們張津確實與劉表為敵:
"(呂岱)上疏曰:『....次得南陽張津,與荊州牧劉表為隙,兵弱敵彊,歲歲興軍
,諸將厭患,去留自在。津小檢攝,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
而〈夏侯元讓與石威則書〉這段史料則因缺乏上下文,以致可能出現各種解讀:
"袁紹破後也。書授孫賁以長沙,業張津以零、桂"
愚見以為是為獎勵張津從後牽制劉表,好讓曹操無後顧之憂地打袁紹,所做的測試
前述〈桓階傳〉雖時間點有問題,然而張羨舉零陵桂陽以應曹操,應是事實無誤
所以如果賞給張津予支持曹操的張羨的領地,豈不形同自相殘殺?
以此推知官渡之戰時,張津為證明自己站在曹操那邊,而努力對抗已占據零陵桂陽的劉表
或可由下段大約感受張津對曹操的友好?《南方草木狀‧卷中‧木類》:
"益智子....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嘗以益智子粽餉魏武帝"
最後回應前面,那曹操如何處理劉表的郊天呢?
(韓嵩為從事中郎這點也可呼應郊天)
這時間點荊南四郡已被劉表攻下,從曹操各拜韓嵩、劉先為零陵、武陵太守
而明知有人事命令權的荊州牧劉表,有可能撤換太守人選的情況下
我的想法是夏侯惇那封書信假設不會給劉表截獲
於是乎給了張津揮軍荊南,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與朝廷敵對)
【總結】:
縱觀以上各點合理推論,官渡之戰時扯劉表後腿的,不會是已病亡的張羨
而會是覬覦荊州南部的張津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