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reen2010 ()》之銘言:
: 看了以上大家討論劉備入蜀是不是該立刻逮捕劉璋
: 大家討論的非常有道理
: 但是,此時我就產生一個很大疑問
: 逮捕劉璋其實算是下下策
: 那為何龐統當初要出此策呢?
: 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得其一者,可得天下
: 對於龐統有這麼高的評價
: 但從龐統此項建議,龐統的能力是不是被誇大了呢?
: (因為我的疑問主要是在龐統,所以,才另開討論串)
我以前討論類似的問題,你可以看一下 #1IVOj5lD
我把它重貼上來拋磚引玉一下.
==================================
談點自己對龐統的看法.總的來講,龐統這個人有點可惜.因為被吹捧得很高,但是
活命的時間不長.因此總的來講屬於帶的傳奇色彩的人物.前面幾篇的討論講的都
很深入,從派系啦,權力啦各方面來分析龐統.
但是選老闆這件事情其實追根結柢還是要出於他個人的意願.這才是最關鍵的.
但是要了解他個人的意願,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史料有限,不可能完全看透他的心思.
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推敲.怎麼推敲呢? 我個想法是從了解他的個人特質開始.
因為他之所以選劉備,顯然是認定他的特質可以被施展,因此了解到底施展了什麼
才能就變得很重要了,從這裡來反推龐統當初的決定,問題也許就會清楚許多了.
====================================================================
先談談我認為龐統是怎樣的人?
要了解龐統,還是要回到正史上的紀載來看,也就是陳壽的龐統傳還有裴注.
我自己總結龐統這個人是十二個字:
"王佐之志,為人正派,手段陰險"
王佐之志講的是他的人生志向,為人正派講的是他的性格,而手段陰險指的是他用
計的偏好.
========================================================================
先談王佐之志這件事情.
這是一些正史上關於龐統的記載:
劭就統宿,語,因問:「卿名知人,吾與卿孰愈?」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
,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
上面兩段紀錄,第一段是龐統的自我表述,第二段則是旁人的推薦. 當然這旁人的推薦
也是魯肅跟諸葛亮和龐統的相處所得出的結論. 上面兩段紀錄都看得很清楚,龐統的志
向很明顯,輔佐帝王,成就霸業.
========================================================================
接著我們談為人正道這件事情,同樣的,我們也來看看正史的紀錄: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
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
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
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
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
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
上面兩段紀錄我們也可以看到,龐統這個人是很正派的,一方面在評論名人雅士
的時候,他總喜歡談別人的優點,並且認定這樣做可以再亂是之中以正教化,另一
方面的,在打了勝仗,他仍然沒有得意忘形,反而以下犯上去提醒劉備要心存正道.
這兩點都可以反映出他是個為人正道的人.
===========================================================================
最後我們要看,也就是我覺得他最衝突的部份,就是手段陰險.講陰險或許有點過份,但
我認為這是對它用計偏好最好的總結. 簡單的說,他的用計就是不顧道義,在追求最少
損失下達到目的作為他用計的手段. 所以在他的用計裡面,我們常常看到陰險,毒辣,背
信棄義的一面.
我總結了一下正史上對它的用計的記載,看看是不是都符合這些特性:
(這部份我就不引原文了,用白話摘要一下,原文請去看龐統傳跟裴注)
正史上龐統一共出過四道計.
第一計:
是在裴注的江表傳裡面記載的. 當時劉備隻身過江,尋求跟孫權聯盟,結果龐
統立刻就跟孫權建議,劉備既然來了,就別放他走,把它綁架起來.
第二計
龐統勸劉備北防張魯的時候藉機伐蜀,劉備跟龐統說,他之所以成功就在於講
信義,若是背信棄義,天下不容. 結果龐統反過來搬了一套歪理,跟他說先把劉
璋滅了,在給他封個大國,就算對得起啦! 歪理一堆,但劉備聽了,這是第二計!
第三計
劉備入蜀,劉璋設宴於涪水關,龐統建議他,藉機把劉璋給宰了! 這次劉備沒聽,
因為劉備認為信義為立,師出無名,如果強奪,恐怕蜀人難服.
(其實以日後蜀人對荊人的排斥來看,劉備的考量是對的)
第四計
劉備有心伐蜀,龐統建議劉備,上計星夜偷襲成都,中計把楊懷、高沛騙出來宰了.
下計退回荊州. 最後劉備選了中計.
其實如果仔細研究龐統的用計不難發現,他的特色都是險,還有毒!也就是不考慮
什麼軍事問題,也不太考慮用計成功的後續問題. 他的手段大致上都是一個,最
小成本達成目標至上,哪怕背信棄義,哪怕不得人心,都無所謂.
所以我們看他的四計裡面,幾乎每一條的用法都差不多,找個機會好聲好氣的把
人家騙過來,然後宰了! 把別人的東西給奪了! 至於到底這樣做得不得民心,之
後是否會無法立足,那再說! 更重要的是,要是計謀不成功怎麼辦? 不好意思,
沒退路! 用了就一定要成功,成功了撈一票,沒成功輸的脫褲!
(例如宴會上殺劉璋,要是沒殺成,不是反被困蜀中待宰? 又例如綁架劉備,要是
沒綁成,劉備逃了,孫權不是馬上跟劉備從朋友變成敵人? )
所以像司馬懿跟諸葛亮那種兩個人既鬥智,又相知相惜,又或者羊枯,陸抗那種先
禮後兵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存在於龐統的字典裡,他的用計特色只有一個:
去你媽的講信講義,霹靂手段,把對方的老大宰了再說!而且做法都是騙,然後刺.
這種既險又毒的用計的偏好,跟諸葛亮還有法正明顯不同!
諸葛比較偏向的是大方向的,例如整體內政國力的提升,或是整體戰略的部屬.
法正偏好的是戰術上搶先機,攻不備.
如果要跟劉邦身邊的謀士相比的話,諸葛亮明顯是屬於蕭何之流.而法正比較接
進張良,至於龐統呢? 我個人覺得比較像陳平.手段很有效,但基本上就是下流!
=====================================================================
所以把龐統跟法正併傳是很巧妙的安排. 他們都跟諸葛的大局觀不同,諸葛的用
計比較偏向大方向的,偏戰略的,至於細部的操作,並非他的專長.這點應有公
認.
而龐統跟法正不同,他們偏好的都是奇計,都是細部戰術的具體操作.而最妙的是
龐統為人講正道,但是用計都很下流,盡是背信棄義,坑盟拐騙的手段. 而法正呢,
為人很下流,但是用計的手段反而滿正道的.
我覺得這是他們兩者很大的不同
======================================================================
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如果正史上描述出的龐統是個
"王佐之志,為人正派,手段毒辣"
三個特點的人,這三個特點在劉備那邊是不是能夠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呢?
個人認為,這是回答他為什麼選擇劉備的關鍵.
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關於這點,找時間我再打第二篇文章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