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畫以50個姓50個姓列一段,但是出場的姓氏比我預料的多一些的,可能會寫到第四段
吧。另外,本書對於士姓的描述真的不多,無從得知他們是什麼時候形成士族的。資料與
史實不合的會另開一章解釋,這裡的資料同時包含了唐代人對自己祖先的附會與真正有留
下族譜的人。
51.殷:
殷褒,(魏章武太守、西晉滎陽令)。陳郡長平殷氏,始祖為殷續(漢北地太守)。殷姓
出自殷商後裔,殷商被滅子孫以國為姓,漢初從河內往汝南方向遷徙。
52.袁:
袁滂,(漢末司徒)。陳郡夏陽(扶樂)袁氏,始祖為袁生,出自轅頗(春秋陳國司徒)
後裔。胡公滿後裔(胡公真會生),古通「爰」、「轅」。
袁渙,(漢末梁國相)。袁滂子。為京兆袁氏始祖。
袁侃,(魏尚書)。袁渙子。
袁紹,(漢末大將軍)。汝南(汝陽)袁氏,始祖為袁安(東漢司徒),陳郡夏陽袁氏分
支。袁紹、袁術死後汝南袁氏滅絕。
袁術,(仲家皇帝)。
袁熙,(幽州刺史,袁紹子)。為樂陵(渤海)東光袁氏始祖。
53.樊:
南陽胡陽(湖陽)樊氏,出自樊嘉(南陽太守,樊噲曾孫),光大於樊重(東漢光武帝外
祖父)。仲山甫封於樊地,後裔因此得姓。
*元和姓纂並沒有列三國魏晉名人,但三國魏晉樊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54.爰:
爰延,東漢侍中。陳留(外黃)人。爰姓古通袁姓,當然同樣為胡公滿後裔(胡公真會生
)。
爰節,魏郎中令。(無紀載出身)。
爰邵,西晉益州刺史(西晉衞尉)。濮陽爰氏始祖。
55.孫:
孫資,(魏驃騎將軍)。太原中都孫氏,為孫會(西漢西河太守)11代孫。孫姓有三種來
源,一為衛武公之子衛恵孫,後代以名為姓;二為蒍敖字孫叔(孫叔敖,楚令尹)以字為
姓;三為荀況(荀子)又叫孫卿,子孫依此為姓。
孫宏,西晉南陽太守。孫資子。
孫楚,西晉馮翊太守。孫宏子。
孫賔碩(名崧/嵩,字賓/賔碩),漢末豫州刺史。(北海安丘人)。樂安孫氏,孫武之
後。
孫煥,魏清河太守。
孫顗,晉時人。此族從別的地方(按紀載別的地方應是北海安丘)避亂搬家到樂安,孫顗
是樂安孫氏始祖。
孫堅,(漢末破虜將軍)。吴郡冨春孫氏,孫武之後。
孫策,(漢末討逆將軍)。孫堅子。
孫權,吳帝。孫堅子。
孫亮,吳帝。孫權子。
孫休,吳帝。孫權子。
孫晧,吳帝。孫休子。
56.溫:
溫嶠,(東晉驃騎將軍)。太原祁縣溫氏,始祖為溫何,溫何是温疥(西漢初惸/栒侯)
的孫子。溫姓有兩種來源,一為晉公族之後受封於溫地,後代以地名為姓;二為郤至采邑
為溫地,後代以地名為姓。(話又說回來,郤氏也為晉公族,這兩個來源根本沒有差別好
嗎。)
*元和姓纂只有列三國東晉名人,但三國魏晉溫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57.韓:
韓暨,魏司徒。南陽堵縣(堵陽)韓氏,始祖是韓騫,他因避王莽亂世遷到此處,韓騫是
韓頹當(西漢弓高侯)元孫。姓氏出自晉公族采邑為韓地,後代以地名為姓。
58.干:
干營,西晉丹陽丞(吳都尉)。汝南新蔡干氏,為宋大夫干犨後裔。
干寶,著作晉紀、搜神記。干營子。
干吉,吳軍師(這算官位?)。
干獻,蜀漢郡尉。
干瓚,晉將軍。
後三人沒有列出身地點,未知四人關係。
59.邯鄲:
邯鄲商,魏凉州(雍州)刺史。陳留邯鄲氏,祖上有邯鄲綽(漢代經學家)。姓氏出自趙
穿采邑為邯鄲,後代以地名為姓。
邯鄲淳,曹植(平原侯)文學(掾)。按輩分他是邯鄲商孫輩。
60.桓:
桓彝,東晉宣城內史。譙國(沛國/郡)龍亢桓氏,始祖為桓榮(東漢太傅)。桓姓有兩
種來源,一為齊桓公之後,後代以諡號為姓;二為宋桓公之後向魋開創宋國桓氏,後代依
此為姓。
*元和姓纂只有列三國東晉名人,但三國魏晉溫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61.關:
關羽,蜀漢前將軍。河東關氏,得姓於夏大夫關龍逄。
關興,蜀漢侍中。關羽子。
62.顔:
顏良,袁紹將軍。(無紀載出身)。
顔盛,魏徐州刺史。琅邪(廣陵)江都顏氏始祖,顔盛本來居住在琅邪臨沂後來搬遷至隔
壁的琅邪(廣陵)江都。顏姓有兩種來源,一為曹夷甫(春秋邾武公)單字顏、公羊傳載
字顏公,字一個字二個不是重點,反正後代以字當姓;二為伯禽(魯公)庶支封在顏地,
後代以地名為姓。
63.山:
山輝,魏宛句令。河南(河內)懷縣山氏,始祖為山若公(鉅鹿太守),從陳留搬到河內
,陳留山始祖山儒,從潁川搬到陳留,潁川山始祖山君真,而山君真為山昱(西漢武都太
守)。山姓有兩種來源,一為周山師之官,後代以官名為姓;二為烈山氏之後。
山濤,西晉司徒。山輝子。
山簡,西晉左僕射。山濤子。
*北魏之後河南山氏被鮮卑族吐難氏改姓取代。
64.鮮于:
鮮于輔,魏度遼將軍。漁陽鮮于氏,祖上有鮮于裒(東漢京兆尹)。鮮于得姓於箕子封於
朝鮮,其後人采邑為于地,後代將兩者合併為鮮于(朝鮮的于地)得姓。
65.將匠:
將匠或,吳中散大夫。以官名為姓。
將匠熈,吳曲陽令。
將匠進,晉侍御史。
不知三人關係與出身地。
66.仲長(元和寫成長仲):
仲長統,漢末尚書郎。山陽高平仲長氏。
仲長穀,晉太宰參軍(未知哪位太宰),著山陽先賢傳。
67.皇甫:
皇甫稜,(東漢渡遼將軍)。安定朝那皇甫氏,皇甫稜為其始祖,他父親皇甫儁擔任安定
都尉之後皇甫稜就在安定定居。皇甫姓出自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後代以字為姓,漢朝
建立之後把父改成甫。
*元和姓纂只有列東漢跟南北朝名人,但三國魏晉皇甫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
68.棠谿(堂溪/唐溪):
堂溪典,漢末五官中郎將。(潁川鄢陵人)。
69.青牛:
青牛先生(不知其名),(漢末隱士)。東山(山東)人。
70.令狐:
令狐馨,西晉諫議大夫。敦煌(燉煌)效穀令狐氏,始祖為令狐稱,是令狐邁(西漢末建
威將軍,太原令狐氏)避王莽亂政遷居到敦煌生的兒子。令狐得姓於魏武子兒子魏顆封於
令狐,後代以地名為姓。
71.凌:
凌統,吳都督。吳郡餘杭凌氏,凌統一族在這裡住很久了。凌姓得自於周官凌人,後代以
官名為姓。
凌烈。凌統子。
凌封。凌統子。
72.滕:
滕允(胤),吳大司馬。北海劇縣滕氏,祖上有滕撫(東漢馮翊太守)。姓氏出自滕侯滅
國後,子孫以國名為姓。
滕恪,西晉黎陽太守。
*元和姓纂載騰姓為滕姓改姓,把滕撫當騰撫,但註記標明這裡元和姓纂又錯了。
73.宏(弘):
宏(弘)咨,孫權姊夫。吳郡曲阿(曲陽應是誤字)宏氏,宏(弘)咨一族在這裡住很久
了。
弘(弘)璆,(吳太尉)。(宏(弘)咨孫)。
弘(弘)琚,吳中書令。(弘(弘)璆子)。
74.周:
周斐,魏少府。汝南安城周氏,始祖周仁被封汝南侯時定居。周姓得自於周王室,後代以
國名為姓。
周浚,魏折衝將軍、射陽侯(西晉安東將軍)。周斐子。
周顗,東晉左僕射。
周震,晉時人。陳留周氏始祖,汝南安城周氏分支。
廬江(舒縣)周氏,汝南安城周氏分支。
*元和姓纂只有汝南安城周氏沒有列廬江周氏當代名人,但三國魏晉周氏仍有人能對應此
族,故列出來歷。
75.劉:
劉訥(納),西晉司隸校衛,劉愷(東漢名儒)六代孫。彭城(彭城)劉氏,始祖為劉交
(西漢楚元王),漢代有劉愷(東漢太尉)、劉茂(東漢司空)等人。彭城劉氏士族太過
龐大,到劉歆(劉秀,新朝國師)開始慢慢分支,分成數支橫跨數縣。
劉宏(弘),西晉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沛國相縣劉氏,始祖為劉調(西漢棘樂侯,
楚元王劉交幼子)。
*沛國相縣劉氏有脫字跟錯誤,劉宏(弘)就是荊州刺史,此處誤寫荊州刺史生劉宏(弘
)。
劉育,魏侍中。沛國蕭縣劉氏,始祖為劉將(字思仁,西漢廣戚侯,魯恭王劉餘兒子)。
劉秉,晉時人。
劉寬,漢末太尉。宏(弘)農劉氏,始祖是劉崎(東漢司空),為劉喜(西漢代頃王)的
後裔。
劉蕃,西晉宛陵令。中山魏昌(漢昌)劉氏,為劉勝(中山靖王)後裔。
劉琨,東晉太尉。
劉喬,(西晉鎮東將軍)。南陽沮陽(安眾)劉氏,始祖為劉丹(西漢初代安眾侯,長沙
定王劉發子)。
劉挺,(西晉穎川太守)。
劉表,漢末荊州刺史(鎮南將軍、荊州牧)。(山陽)高平劉氏,始祖劉驕(西漢郁桹侯
,魯恭王劉餘兒子)。
劉劭,魏散騎常侍。廣平陰城(趙國邯鄲)劉氏,始祖劉蒼(西漢陰城侯,趙敬肅王劉彭
祖子)。
劉寔(實),西晉太常、循陽侯(太尉)。平原高唐劉氏,始祖劉崇(西漢濟北貞王劉勃子
),劉寔是劉崇十一代孫。
陳(劉)矯,魏司徒。廣陵劉氏,始祖劉胥(西漢廣陵王),六代孫劉貺(賜)(東漢司
徒)。
劉焉,漢末益州牧。江夏竟陵劉氏,始祖劉某失其名(東漢竟陵侯,魯恭王劉餘後裔)。
劉璋,(漢末益州牧)。劉焉子。
東萊劉氏,(劉肥(齊王)子)劉章(城陽王)後裔。
涿郡(范陽)劉氏,劉發(長沙定王)庶支,祖上有劉 (東漢司徒)。
*元和姓纂中東萊劉氏跟涿郡劉氏登場的人跟我們熟知的三國人物並不太一樣。
**以上劉氏屬於26個舊劉氏郡望。
劉去卑,漢末右賢王。(河南洛陽)東都劉氏,匃奴貴族後裔。匈奴習俗取名會用母姓,
他們娶了漢朝公主因此用劉為姓。
劉豹,晉右賢王(左賢王)。(上郡)雕陰劉氏,匃奴貴族後裔。
76.牛:
牛金,(魏後將軍)。隴西牛氏,祖上有牛邯(東漢護羌校尉)。牛姓得自於子牛父(宋
司寇),後代以字為姓。北朝關東的「七姓衣冠華胄不在戍役限」,指的就是(京兆)韋
(京兆)杜(隴西)牛(隴西)辛(安定)皇甫(安定)胡(安定)梁。
安定牛氏,始祖是牛金。牛金被殺後後代逃難,一開始改姓牢,後來想想改成遼,再後來
越想越不對勁還是改回牛。
77.游:
游殷,(漢末羽林中郎將)。(馮翊頻陽人)。游姓得自於鄭公子偃字子游,後代以字為
姓。
78.鄒:
鄒軌,(魏左將軍)。南陽新野鄒氏。鄒姓出自正考父(宋愍公之後)食邑於鄒地,後代
以地名為姓。
鄒湛(元和姓纂誤作琪),西晉侍中。鄒軌子。
鄒捷,(西晉散騎侍郎)。鄒湛子。
79.裘:
裘(求)仲,漢末隱士。會稽裘氏。裘姓有兩種來源,一為衛大夫食邑於裘地,後代以地
名為姓;二為仇姓改姓裘。
80.州:
州泰,(魏征虜將軍)。(南陽人)。州姓得姓於晉大夫州綽食邑於州地,後代以地名為
姓。
81.婁:
婁圭,(漢末謀士)。南陽人。
82樓:
樓元(玄),(吳大司農)。譙郡(沛國)樓氏,祖上有樓望(東漢太常)。樓姓得姓於
杞國首任國君杞東樓公(夏少康後裔),後代以名號為姓。
83.歐陽:
歐陽建,西晉馮翊太守。渤海歐陽氏。
歐陽質,晉時人,歐陽建兄子。長沙臨湘歐陽氏始祖,歐陽建被趙王倫殺害後避居此地。
歐陽姓得姓於越王勾踐後裔封於歐陽亭,後代以地名為姓。
84.侯史:
侯史光,西晉少府。東萊侯史氏,始祖為侯史乾任東萊太守時定居於此地。侯史得姓於晉
侯史董狐,後代以官名為姓。
85.林:
林恂,吳官。廣陵林氏始祖,林恂在吳當官後定居於此處。林姓有兩種來源,一得姓於比
監(比干)逃難長林之山,後代以林為姓;二為匈奴氏族邱(丘)林氏改姓林氏。
86.岑:
岑晊,(八及,著名黨人)。南陽棘陽岑氏,祖上有岑彭(東漢征南大將軍),岑晊是岑
彭直系後裔。岑得姓於岑子姬渠,後代以國名為姓。
岑軻,吳鄱陽太守。岑晊孫。(吳郡)鹽官岑氏始祖,岑軻遷徙至鹽官縣後定居。
87.任:
任愷,西晉尚書(太僕/太常)。樂安博昌任氏,為任敖(西漢漢御史大夫)之後。任姓
出自黃帝後裔以德行為姓,其一為任,後代以此為姓。
任誕,西晉東平太守。西河任氏,同樣為任敖(西漢漢御史大夫)之後。
88.陰:
南陽新野陰氏,始祖陰子公在秦末漢初居於南陽,祖上有陰麗華(東漢光武帝皇后)。陰
姓有兩種來源,一得姓於管修(管仲後裔)在楚國被封於陰地,後代以地名為姓;二為周
代康氏之後住於陰里,後代以地名為姓。
*元和姓纂只有列東漢名人,但三國魏晉陰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89.金:
金族(旋),漢末武陵太守。京兆金氏,始祖金日磾(匈奴休屠王長子)。
金穉(禕)。金族(旋)子。
90.鐔:
鐔丞,蜀漢太常。廣漢(雒縣)鐔氏,祖上有鐔政(漢廷尉)、鐔顯(東漢衛尉)。
此鐔發音不為「談」,要念「尋」。
91.閻:
閻竺,蜀漢巴郡太守、西城侯。天水(漢陽)閻氏。閻姓有兩種來源,一得姓於仲奕被周
武王封於閻鄉,後代以地名為姓;二為唐叔虞之後被封於閻邑,後代以地名為姓。
92.董:
隴西董氏,始祖董安,為董仲舒幼子從廣川遷徙至攏西。
*元和姓纂沒有列東漢名人,但三國魏晉陰氏仍有人能對應此族,故列出來歷。
93.孔:
孔潛,(漢末太子少傅)。會稽山陰孔氏始祖,漢末大亂避地此處。孔子--孔鮒(陳勝
博士)--孔吉(宋公)後裔。
孔竺,吳豫章太守。孔潛子。
孔恬,(吳湘東太守)。孔竺子。
孔愉,東晉尚書僕射。
94.是:
是儀,(吳尚書僕射)。是姓出自孔融嘲諷是儀,氏姓就是民無上,就把氏改為是。
95.紀:
紀隲,(吳中書令)。丹陽秣陵紀氏。紀姓出自姜姓紀國,後代滅國後以國名為姓。
紀瞻,東晉侍中、驃騎大將軍。紀隲子。
96.士:
士爕,漢末交阯太守。士姓得姓於晉士師隰叔後裔士蒍,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會,士會
後代以士為姓。
97.尾勺:
尾勺子,(吳)張昭老師。
98.許:
許據,漢末大司農。河間高陽(北新城)許氏。許姓得姓於許國,後代滅國後以國名為姓
。
許允,魏中領軍(鎮北將軍)。許據子。
許式,西晉平原太守。許允孫。
許邵(劭),漢末功曹。汝南平輿許氏,家族成員許慎(東漢太尉祭酒)搬遷至邵陵。
許戫,漢末太尉。會稽陽羨許氏,始祖為許武(東漢建議大夫)。
99.褚:
褚(上丰力下石),音掠,(東晉安東將軍)。河南陽翟褚氏,始祖是禇重,為褚少孫(
西漢經學家)後裔。
褚得姓於宋石(宋共公子)擔任禇師,後代以官名為姓。
禇盛,漢末鹽官。吳郡錢塘褚氏始祖,為河南陽翟褚氏分支。
禇泰,吳臨平侯。
100.呂:
呂處(虔),魏徐州刺史。東平(任城)呂氏。呂姓得姓於呂國,後代滅國後以國名為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