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解我覺得很奇怪。
首先繁星只提供少數名額,讓一部分C經由繁星進入大學。
(然後有人認為部分的A跟B也有混進去)
然後是ABC同時打散去參加學測、申請入學及指考。
學校收學生時,其實並不清楚誰屬於ABC。
這樣可以理解嗎?
除了繁星依據計畫有辦法達到扶助偏鄉或不同區域學生外(也非100%),
其餘的測量工具都沒有考量弱勢。(外加名額是另一件事)
※ 引述《SunSky0126 (昊SunSky)》之銘言:
: 打個比方,將家庭給予的資源多寡由多到少分為A、B、C。
: 台灣的A可以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制度(學測)。然後也有網友說C仍然佔繁星的大多數(
: 確實)。
: 好,那剩下的B怎麼辦?
: 指考名額大幅減少,但制度端出來的牛肉最後到自己面前變成豬肉?那B自然也只能另謀
: 出路了(繁星)。
: 那到最後B、C呢?先說不說互相的傾軋,光是A在這段時間的發展就讓B、C連車尾燈都看
: 不到了。這是當初學測跟繁星的本意嗎?我不這麼認為。
: 個人想法供參考,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