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之後,對於社工生態有些心得。文長,不想看可以直接跳最後的結論。
.
有些領悟是工作做一陣子之後再重讀社會工作概論才有更深的體會與發想。
.
社工工作現況是「三高」高工時、高案量、高流動,還有低薪,這在報導中跟課本中一直
都被記載著,也同時一直要往「三低」的目標邁進。
.
三高的現象一直以來都在,三高不只是結果,也同時反應著社工圈子裡的人的選擇。論改
革,那是高高在上的長官的事;論選擇,那是結構底下社工圈子裡的人的行動。我從功能
論的角度來看目前狀況。
.
我想社工正是因為長期附屬於政府底下像是影子公司,對上有政府限制薪水,對內有機構
的調整,對下有服務個案的使命,導致薪水上不能比公職,下不能低於基本工資,薪資受
限於這個框架內。正所謂「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
.
所以薪資的調整與漲幅受限,導致在圈子裡的社工當達到機構薪資的天花板時,下個方向
要不卡到組長、督導、主任之管理要職,或資格審核的行政職,要不就是跳下一個機構。
只要下一個機構的薪資高過於目前機構500或1000元,就是跳槽,而在反覆跳槽中增加薪
資。而比起去擠管理職的窄門,跳槽的成本更低,形成所謂「高流動」現象。
.
高流動的狀況,同時也受工時與案量的影響。在此對內的保健因子,薪水、三節、受訓、
個督、團督,其反應的是激勵因子的核心問題「個人願景」與「組織願景」。這些課程都
指向社工內心的核心問題「我為何在這裡?」、「我為何事社工?」。
.
因為「當我知道自己留下來的理由,才不容易輕易離去。」
.
而社工學校教育的反思與自省正好也回應了這個核心問題,所以一職強調社工價值與使命
感。在圈子內的人時時思考自己留下來的理由,進而更強調個督、團督的重要性。
.
時時思考待在圈內的理由?這反應著圈內的不穩定性。而已經離開的人又不需過度思考離
去的理由,相對著反而比較穩定。留下來比起離開需要更多的理由,我想這部分顯示社工
圈內人的自我矛盾性。
.
但在離開與待在圈子之間卻有著一個模糊空間。這反應在社工圈子接納其他學科的理論進
而發展新的社工領域,例如:動物社工、金融社工、引入犯罪學的矯治、引入中國人際關
、引入咖啡、引入靈性治療。而在社工人的身上,發展第二專長與興趣成為工作穩定之後
自然而然的發展,或許結合其他學科,或許離開圈子去其他領域,當跌倒了再重回這個圈
子。
.
因為薪資的上限與工作壓力,工作的現況形成推力,鼓勵走出圈子或嘗試其他領域,例如
:心理師、公職。
.
如此社工圈很容易走上長照員的圈子的狀況。都是一些無法離開的人只好留在裡面,當有
更好的選擇就跳槽,這使得職業成為其他更高職業的跳板。差別只在於長照員是中年婦女
為主,社工則以年輕人居多。整個圈子很活潑有彈性,但長久下來因為留不住人,導致工
作經驗無法傳承。
.
所以我會重新去看所謂的「高流動」狀態,這不是單純的離職,而是結構薪資底下,最低
成本加薪的一條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