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打算筆戰,也不打算影響誰的思想或格局,只想公司會找到真正的大材,而不是練兵
這篇打完,就不回應了,實在很浪費時間,自己還是想要拿來研究技術跟商模
第一件事,決策層的底層思維,大抵上是資本跟資產之間的折抵關係。
也就是說決策層看員工與他的薪水時,員工是資產,每月給的錢,那叫做投資
市場上一個不動資產,通常要有十趴以上的報酬率,才叫做勉強合格。
而一個員工,若他的年薪一百萬,政府會再跟公司討取額外費用,
也就是說這個員工資產的真實成本是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萬之間,還不包含後勤
這一百五十萬,資本方本來可以選一個合格的不動產標的,但他選擇買人
他就不會隨便輕忽這個人,但也就會希望至少這個員工資產的投資報酬至少要打平不動產
假設成本一百五十萬,不動產標的的報酬,最後會延伸成 165萬
也就是說這個員工他得為公司帶來 超過165萬的價值。
只要突破這個點之後,很多事情都會變得很順利。
很快薪資就會突破個人心理需求,最後提升到一個境界,
排除那些新聞報導的高層,多半的高層已經不是追求鈔票,而是一種社會心理關懷預期
有網友說 要如何提升內部價值
我已經把那些高管的心理狀態跟運營說完了
其實你只要努力做事,看到大局跟高管的真正需求,在他們需要時主動提案
就已經在創造價值了,此刻就會延伸到提案的方法論,但我不想再浪費時間了。
另外有看到一位網友,說他當浪人浪十年,最後到了三百萬
我只想說,這個三百萬,很可能是因為您被交付的項目,他有超過三百萬數倍的價值
這個三百萬,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是項目帶來的,若您再跳,不是跳大項目
我覺得未必會拿得這麼順利
另外有一位網友說浪人還有一個目的是旅行,這也很不錯,
但若能提案,讓公司願意出資到該地方發展項目,並以該提案人為負責
一樣能旅遊,這種的體驗跟成就感,也很強烈。
還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天底下所有的行業都出於社會需求,而社會需求最終都會回歸到人的本質。
資訊業也是一樣的,不過他更無情理性一些,迭代的速度絕對很快。
接下來不會再回了,只贈有緣人。
※ 引述《h22349 (什麼都似真)》之銘言:
: 其實不應該花時間來回應這種文章,只是看著一些小咖同事或同行像浪人一樣
: 以自己跳來跳去作為招牌,覺得很神奇。
: 短期可能薪資有感,但長期斷然對個人生涯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 在一間公司工作做事,有三種經驗,
: 一種是技術經驗,一種是內部體制經驗,一種是外部交互的業務經驗
: 只有第一種會扎實地留在自己身上,但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資訊業,它也是最不值錢的,最像速食的
: 只要結婚,生小孩,會把時光花在小孩與家人身上,你能輸出的技術價值就會開始下降。
: 第二種經驗,需要理解公司,知道公司盈利狀況,知道公司決策層的思想,
: 很少會有決策層做讓公司自殺的決策,他們的生死往往跟公司捆綁得很深。
: 理解這個之後,才能夠跟決策層建立信任感。
: 加薪的關鍵也就在這裡,理解公司
: 公司加薪的人群,能分兩種,
: 一種是綁住公司項目的員工,這種提加薪,多半短期絕對會加,但若長期價值沒出來,
: 浪人是很肯定的。
: 一種是理解公司營運狀況的,這種提加薪,多半是他能為公司再額外帶來價值,
: 公司舒服地讓他加薪。
: 舉簡單模型,一個人薪資若50萬,那麼公司的隱性成本大概是1.3-1.5倍,也就是75萬
: 一個人若要被舒服的加薪,只要能超過這隱形成本,沒什麼好難的。
: 只是很多工程師沒弄清楚這點。
: 第三種經驗是外部業務經驗,這種經驗是最現實的經驗,是公司平台造就這個外部經驗
: 若離職了,除非是跳到更高的平臺,不然這種外部經驗,可以直接無視了。
: 跳槽,短期容易加薪,長期來看,除非你能增強第二經驗跟第三經驗,不然永遠都只會是
: 浪人武士
: 期望大家可以給自己一個高難度目標
: 如何在一家公司生存得久,薪資又高,權責也重。
: 自己真不該花時間來打這篇文章,但資淺工程師經常把這裡當作教條
: 卻忘記人類社會的資本運作原則。
: 看著他們淪落成浪人,真的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