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閩南語憑什麼叫台語

作者: allgod (歐尬德)   2018-05-24 17:29:54
我並不是專業語言學家
最多就是在門外窺徑而已
不過還是想拋磚引玉一下
談一些觀念的釐清
希望能對這個議題討論有幫助
首先得釐清的,是語言/方言的差別
我們以語言這個詞統籌所有方言
我們可以說
無論普通話,閩語,粵語等方言
都是漢語這個語言
只是彼此各有差異
也同樣的,我們可以以閩語為語言,
討論各地漳州泉州等方言的差異
語言/方言的使用方式
只在於我們要解決什麼
處理到語言的那個層次
為何要有語言這個概念存在?
就是為了回溯,討論方言變化的歷史
為什麼a方言跟b方言這麼像?
他們是不是有某個共同的樣貌?
這個共同的樣貌我們就稱為語言
語言學認定方言是有脈絡可循的
以漢語來說
時間上可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
所有的方言都是當代的語言,但各自有其存古性
再加上空間,各個語言的融合更趨複雜
而從這些脈絡相互對照,辨析古音的過程,叫作構擬
用更簡單的說明就是
黃家生了四個小孩,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
我們從四個小孩的遺傳特徵來推測黃家長怎樣
例如三個小孩都長得很矮
只有一個小孩長得很高,是因為他喜歡喝牛奶的緣故
我們就能推測出黃家可能都是矮的
有時候也不是這麼好推測的
例如可能黃家其實很高,小孩變矮是因為爸爸娶了很矮的媽媽
這時候也會從堂弟堂妹下手,得出母親帶來的影響
反而是最不像其他小孩那個更像黃家
因為有這許多變因,加上隔了許多代
各家說法多少還是會有歧異
語言學就是從一群小孩中,找出這家人是什麼樣子
閩南語這個概念類似於一個黃家的概念
雖然有各地方言
但仍可構擬出即使現在不見了,但曾經共有的共同特徵
找出這家人跟誰通婚了
據此判斷a方言產生了什麼音變、b方言產生什麼音變
一個語言會有許多的層次堆疊形成不同方言
所以這個閩南語,也會是語言融合的結果,
端看我們可以拆解構擬到哪裡
語言學是在構擬基礎下往上溯源回推的
越往上失真越多,但就會是越原始的語言
用生物學上的綱目,雖然可以類似譬喻
但有個很重要的差異
那就是雞跟狗不能通婚,但語言可以
在生物學裡,狗的爸爸媽媽一定是狗的親屬
但是語言裡,台語的媽媽是閩南語,爸爸卻可能是完全另外個語系的諸如英語、日語
而產生的影響也有多跟少的差別
例如像爸爸多些,或像媽媽多些
再來,語言學還有個概念是底層語言跟上層語言
語言的融合下,一方面舊有的語言被捨棄,
另一方面新來的語言也受舊有的語言影響
以台灣國語舉例
雖然是國語,但是台灣國語雜了許多台語的口音特徵,形成有規律的音變,例如「莒光」變成「幾光」、「我是」變成「偶速」
台灣國語使用者也常常使用台語的詞彙,例如「羅賴把」「賴打」,這些又是日語帶來的堆疊,而日語這些詞彙又受英語影響,這都是語言交互影響的現象
上述的這種音變通常是有規律的,也造成日本人講英文、台灣人講英文,我們都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來
繼續談台語
第一篇提到了閩南語起源之一的古百越語
古百越語是具有侗台語系特徵的語言
百越語長怎樣?
春秋時代有個作品叫做越人歌
有個楚王子搭船,聽到越人唱這首歌
使用古漢語的王子聽不懂,於是請人記錄翻譯
記錄如下
古越語
濫兮抃草濫。
予昌枑澤,予昌州。
州?、州焉乎,秦胥胥。
縵予乎,昭澶秦踰。
滲惿隨河湖。
漢文翻譯: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現代語言學家憑著其他語言
分析出這篇大家聽不懂看不懂的周代越語具有侗台語成分
古閩語很可能就是濫兮抃草濫這種我們現在也聽不懂的話
也是今日閩南語的底層語言
所以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有概念了
最早的閩南方言是古百越語
經過了幾波北方漢人的移民與語言傳播
百越語以一些殘存的變音,詞彙留在語言裡
形成了跟漢語相似但又不同的語言
而當初傳播過來的漢語在其他地方也不斷經歷各種語音堆疊
成為今日的普通話等等其他各地方言
由於閩地特性,不易受外來語言影響
閩南語因此又有更高的存古性,可以發現更多古漢語痕跡
原文所舉的文白二讀就是例子
文讀是較晚期官話系統再次堆疊的結果
而白讀是早期的漢語堆疊
雖然都是漢語語音,但有時期的分別
所以雖然我們都說唐詩用台語唸更符合當時語言
但這只是因為存古性高而已
不能說閩南語就是當時的語言
而從語言比較上
台語與漳泉方言等相比除了外來語借詞外
幾乎沒有顯著的受日語影響改變自身結構
更遑論荷西語等等了
所以要說台語是獨立於閩南語系統外的語言
我是持反對態度的
最後就是:有沒有閩南語這問題?
從構擬來看,當然是有的
若沒有,我們的構擬也沒意義了
但是就如同閩語既不是漢語,也不是百越語一般
漳泉等方言,也不能直接認定為閩南語
只能認定其有親屬關係
這跟生物學的「人是靈長類動物」是有差別的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5-25 05:37:00
方言,是一種相對性的描述.對你而言我是方言,對我,你是方言.如基督教講的"方言"也可這樣解:你對上帝(靈)說的我當然不懂但你們懂.而我對上帝說話,你也不懂.中國傳統聲韻研究的目的並非構擬各代各地的語音.而是藉中古音基礎往上古音追索其同音字,因音而解其字義.上古經書多假借字,有些字無法知其源本為何.若確認聲韻,則增加考據的充足條件.我能這樣解釋:如果我是一個聽障者但我對文字考據充滿熱情在這種科學精神下,我也能經由構擬而推論出古籍中那個字的意思.我認為這才是聲韻學之偉大目的.
作者: sivid (go back to sleep)   2018-05-25 06:15:00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5-25 14:49:00
反切也是相對性的工具.若聲與韻的擬音不準,切出來的音也是一個不確定的音.(當然無法考證,怎麼講都對也不對)韻書給我們方便,但是大江南北人們用韻書還是切出自家方音.這是正確的(相對性的)但偏偏各地發音就明顯不同.我認為即使西方語言學也在尋找字義而非字音.其實到了明清時代,詩人放棄了講求"正確"讀書音,只要合乎詩韻就好.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5-25 15:57:00
您說的這樣是把「語言」的定義相對化了。
作者: ImprovingMe (改善自己)   2018-05-26 20:51:00
推,原來閩南語是古音比較多,受教了。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5-28 05:04:00
南方語言普遍存古,這些中小學文史課居然都不教當然了,怎麼可能會教呢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5-28 16:13:00
你來教教看吧.這麼多年了你還在圖騰泥淖裡....古音?先說一句'古音'(語音喔)給人聽,讓全部學者點頭再繼續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5-30 12:01:00
語言學界只是對古音構擬有不同說法罷了,共識還是很清楚的,有什麼不能教的?所以充其量是不見容於國語教學意識型態而已啊。(您該不會連學界共識都否認吧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5-31 00:22:00
為甚麼中小學文史課不教?你先說要教的理由呀.還有哪個司奶教授來任課?
作者: MilchFlasche (實踐才能發光)   2018-06-06 15:35:00
讓下一代瞭解漢語發展史和東亞歷史的真貌,就這麼簡單。「司奶教授」是啥?你不是臺灣人嗎?這哪的黑話
作者: saram (saram)   2018-06-07 01:17:00
專修中國聲韻學在大學中文系有的.也少有學生畢業後還半懂.這是一門冷僻而枯燥的學問,包括中國在內沒有國民教育時就排入課程的.我朋友中文系的,到現在弄不清楚詩韻是甚麼東西,他以為詩韻是'廣韻'.畢業還找不到相關的工作機會.哈哈哈.算了,等你去讀中文系再談這尾大的漢語發展史.先把你台語講流利點吧.漢語?扯太遠....大陸人還以為漢語是普通話.
作者: Aotearoa (長白雲之鄉)   2018-06-07 19:12:00
那什麼是「司奶教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