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版上的大家,在練習中英翻譯時,
是根據什麼原則下去做對譯?
我參考了翻譯理論的論文,基本上學術觀點提到要信、達、雅。
但另一派以文化思維為主的翻譯理論家認為,需要將英文的意思了解並咀嚼後,
以【欲翻譯的語言】的文化思維觀點譯出。
簡單來說,就是主觀的翻譯方式。
根據我以前看中文翻譯書的經驗,很多被人詬病文句不通的翻譯書,
主要都是因為為追求英文的準確度,造成讀者在閱讀很大的理解障礙。
大家可以看到,台灣一些大師早期的翻譯著作都相當生硬晦澀,但精準度絕對高!
不過,他晚年重編過後的版本平易近人多了,變成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書】。
之前也聽學校教授說,去看他這幾年內重編的著作,買到舊版的可以先放著。
因為很多學生都會反應原版翻譯比較難懂,很多字詞都很抽象。
不知道大家是比較偏向哪種原則來做翻譯呢?
我個人是偏向後者,但我拿給教授改的時候,有的會給我極高接近滿分的分數;
有的教授卻只給我及格分數。給我低分的教授覺得,雖然我意思有傳達到,
但沒有理論上的精準度;給我高分的教授認為,我將原本的意思理解再傳達出來,
對於讀者來說是比較好的,因為若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需要有在地性的思維。
(也就是說,要說人家都聽得懂的語言,就像是在寫新聞一樣。)
大家比較偏向用哪種方式呢?
(翻譯新手劣文,觀念有錯請海涵。)
※ 編輯: lzcdlcf (140.112.73.40), 02/20/2016 12: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