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一開始徐州總部南遷徐州=>宿縣=>蚌埠
: 2.徐州週圍兵力內縮,邱清泉、李彌與孫元良梯次掩護在宿縣、蒙城與蚌埠之間,最後南撤到淮河南岸整頓。
: 3.黃百韜走運河南撤至淮陰,連雲港的軍隊海運南撤
: 4.最後變成黃百韜+南京援軍的東防線(淮陰、鹽城),剿總的西防線(洪澤湖、蚌埠、淮南),
: 黃維+援軍守阜陽以南山區與信陽,避免被共軍滲透。
: 這樣至少可以龜幾個月吧,不過如果華北傅作義掛點了,淮河防線還有可能被突破。
: 重點是調船守淮河、運河一線,只要共軍過江就打爆他,只要國軍斷補就透過河運救援。
: 推 yukai07:其實只要7兵團順利撤到徐州,共軍很難分割擊破了 04/16 00:57
南面攻取宿縣﹐徐州的糧彈隻有三周儲備量﹐共軍還是有機會讓國軍
出徐州野戰的。
: 推 rockocean:寸土必守 絕不後退 毫無戰術彈性就等著被分割吃掉 04/16 08:07
南京國府在和共軍的較量中﹐也是試圖不斷進行因應和改進﹐到1948年夏﹐
吸取豫東戰役的教訓﹐已經沒有“寸土必守”這件事﹐而是中原取戰略守勢﹐
戰術攻勢﹐當共軍發動攻擊時﹐分散的國軍可以向附近的核心戰略據點撤守﹐
並出動大機動兵團赴援和共軍交戰。
從豫東戰役的先例來看﹐當時華野外線兵團和中野合力﹐要在拔點的時候﹐
同時應付邱、黃、胡兵團還是略為難﹐需要撤出戰場。所以蔣公才堅拒王
耀武和巴大維撤守濟南的要求﹐讓國防部設計的濟南會戰計劃﹐大致是以
堅城重兵據守濟南一個月為期﹐胡璉拖住中野﹐集結邱、黃、李三個機動
兵團前來和共軍主力交戰﹐自認為還有若幹勝算。畢竟濟南是僅次於徐州
的全國第四戰略要點。
共軍方面﹐自己對攻打濟南設定的時間表是20天、30天、60天三種情況﹐
也集結了18萬打援部隊準備和國軍來援的機動兵團苦戰﹔然而共軍策反吳
化文﹐以及之前苦練的攻城戰術﹐八九天就攻克濟南全城﹐十萬國軍灰飛
煙滅﹐不僅超過共軍預期﹐也跌碎了國軍的眼鏡。
估計本來國軍是想讓濟南先消耗共軍半個月再大舉出動的﹐由於共軍蘇北
兵團的牽制﹐此時黃、李兵團還在集結過程中﹐邱兵團孤掌難鳴不敢獨進﹐
根本沒能發起有效的救援攻勢。(國軍這時大概隻集結了17萬人﹐面對共軍
18萬打援部隊沒戲)
估計杜聿明也是不服氣徐州方面機動兵團未能集結完畢濟南就玩完的情況﹐
所以提出了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大致是集結三十萬以上休整補充過的國軍﹐
去找他認為已經在濟南戰役中略感疲勞的共軍的晦氣。利用共軍很可能會不
再如前放棄大城市的想法﹐逼迫要保衛濟南的共軍進行主力交戰。這個時候﹐
估計小杜想的還是﹐在雙方各出三十萬人的正面對決裡﹐國軍可能還能佔
上風﹖不過﹐即便打贏擊走共軍﹐對濟南也不過是是一次“進出”罷了﹐
王耀武十萬人八天就完蛋﹐還有誰敢再來守濟南……
隨著小杜北調遼沈﹐不看好這個計劃的豬大帥叫停了這個攻擊計劃﹐而等
小杜再回徐州﹐東北國軍近乎全軍覆滅﹐濟南戰役、遼沈戰役對華東國軍
的精神打擊巨大﹐以至於之前還有攻擊精神的小杜﹐這時候想的也隻是放
棄河南﹐機動防御和共軍交戰一番後再相機撤退﹐區別是縱陣守津浦﹐還是
橫陣守淮河﹔以前嚴拒王耀武放棄濟南的蔣公﹐這時已不拒絕時部將必要
時放棄第三戰略要點徐州的建議﹐不過還想打兩仗再走﹐不然政治、士氣
代價太嚴重了。
濟南-遼沈﹐對於國府來說其實還是個心理轉折點﹐之前是爭奪全國正統
討平天下而戰﹐之後就隻能力爭南北朝而戰(淮海平津之後﹐那是連南北朝
都不可得﹐隻能為自己政權的勉強掙紮求生而戰了)
但守淮也罷﹐守津浦線也罷﹐老毛根本不會讓國軍有能從容結成陣勢的機會﹐
對老毛來說﹐他的通盤戰略目標﹐是到1951年6月在全國根本打倒國民黨﹐
九月政治局會議後﹐共軍在全國各地發起的秋季攻勢﹐是彼此呼應全國一盤
棋的。給華野布置的1948年秋~1949年春任務﹐是一個連貫的攻勢﹐奪濟南、
拔徐州﹐求殲邱兵團﹐目的就是不讓老蔣能有機會依淮而陣。就像他在東北
出手就是打錦州﹐不讓老蔣能有機會把廖耀湘等主力撤回關內。
所以﹐徐蚌/淮海一開局﹐國軍還在結陣﹐共軍就發動攻勢﹐在東、南兩處
分割國軍破陣﹐以後一步一步國軍就是被共軍拖著走。直到徐州集團﹐也
就是國軍南線機動兵團全滅﹐國軍連守江亦不可得﹐共軍渡江如利刃切黃油。
這是實戰中國軍采用了守津浦線的情況﹔
那麼國軍如果采用守淮河的方案呢﹖和實際情況區別不大﹐搞不好會更糟…
因為歷史上南軍守淮河﹐是利用北軍多騎兵﹐不利大別山山地作戰﹐用大別山
補足了一段防線﹐而國共內戰到這個時候﹐大別山有劉鄧﹐淮南蘇北有共軍
蘇北兵團的活動﹐也就是淮河的側後方已經被共軍攪得雞飛狗跳﹐華野中野
兩軍正在大兵壓境﹐這個時候要部署邱、黃、孫、李四個兵團從徐州-連雲港
一線的‧敵前‧撤退幾百公裡到淮南、江南……抱歉﹐國軍的參謀和組織能力
是擔負不起這種水準的撤退的……
之前之後國軍的成功撤退作戰﹐我能想起來的大概是46年東北某旅級部隊從共
軍意料之外的反方向跑了幾百公裡去另一個省會﹐以及48年初﹐60軍從永吉一
帶成功撤到長春﹔60軍那是和共軍有暗盤的﹕不破壞小豐滿﹐共軍手下留情。
以及49年夏秋的中南戰局裡﹐小諸葛帶著部隊早早跑路。
至於戰史中國軍其他的兵團級單位以上敵前撤退﹕廖耀湘兵團從遼西向沈陽
撤退﹐杜聿明集團從徐州撤退﹐後來的江防部隊撤退﹐水準都相當差勁﹐
先鋒固然急著走﹐指定掩護的後衛部隊也唯恐落單被共軍吃掉﹐個個爭先
恐後﹐共軍大舉壓上﹐不是在野地亂戰中被幹掉(廖﹐江防)﹐就是隻好
就地築壘株守(杜)。
所以﹐四個兵團﹐四十萬國軍要從徐海撤到江淮﹐被共軍沿路截殺﹐能有一
半到達目的地就是上上大吉了…這個樣子﹐也很難防得住淮河﹐無非就是比
史實上多拖個半年一年﹐至於打爆共軍……還是等到金門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