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消滅前代
納迪爾沙在1736年新建立了阿夫沙爾王朝,並把薩非皇室成員流放或軟禁,成為伊朗的新
任沙阿。
他篡位之後,首先向仍盤據部分阿富汗地區的漢達基王朝進攻,以重兵(八到十萬人)包圍
堪達哈,也就是漢達基王朝的最後據點。
雖然納迪爾沙的軍事眼光很高,也大幅改善了伊朗本土的槍炮製造技藝,他仍缺乏鑄造攻
城重炮的能力,未能摧毀堪達哈的防禦工事(正如先前的蒙兀兒帝國),在持續的交戰中無
法攻陷外牆。
因為薩非王朝的末兩代沙阿還沒死,納迪爾沙懼怕後方會掀起叛亂,最後決定重金懸賞招
募三千名勇士發動敢死突擊,雖然敢死隊有不少人戰死,倖存者仍爬上城牆並占據了外圍
防禦工事,後續部隊隨即湧入。
伊朗軍隊接著把裝在外牆上的大量火炮調頭炮轟城內,殘存守軍退守主堡,但沒兩天就自
知不敵而投降,漢達基王朝滅亡。
納迪爾沙東征的同時,他的兒子聽信卡札爾部落族長的話,認為薩非王朝仍擁有民心,隨
時可能叛變復國,結果在1740年處死了兩位前沙阿和其他前朝皇族大臣,薩非皇室嫡系斷
絕,僅存支系。
二十六、決戰北印度
十八世紀初的蒙兀兒帝國國勢大不如前,自從第六位「偉大蒙兀兒」奧朗則布大帝駕崩後
,帝國三十年間折兵損將,南方領土被馬拉塔帝國席捲,邊疆的軍閥也紛紛叛變獨立。
蒙兀兒皇帝穆罕默德˙沙阿過去是薩非王朝的盟友,但是在納迪爾沙篡位之後感到威脅而
關係惡化。
1738年,納迪爾沙要求穆罕默德˙沙阿封鎖北方邊境,不要讓漢達基王朝的殘部越過興都
庫什山脈、逃進印度,後者口頭上答允卻沒有實際行動,垂涎於印度之豐饒與財富的納迪
爾沙於是找到藉口順勢入侵。
蒙兀兒帝國的體制早已僵化腐敗,直到1739年年初才在德里集結好大軍,此時伊朗軍隊已
經迅速攻破蒙兀兒帝國在阿富汗與印度北境的據點和防線,直逼蒙兀兒帝國的核心地帶,
雙方於是很快就展開大決戰。
1739年春季,卡爾納爾戰役爆發(德里北方一百多公里處),穆罕默德˙沙阿以十萬大軍迎
戰納迪爾沙的五萬五千人勁旅,雙方都是退無可退,蒙兀兒陸軍的背後就是首都德里,伊
朗軍隊則深入敵境難以迅速撤退。
為了對抗蒙兀兒陸軍的戰象,納迪爾沙特別準備了駱駝陣:他把駱駝兩兩相連,中間放置
了載有易燃物的平台,準備用火光驚嚇大象。
戰場位在兩條河川(一條是運河)之間,戰役開始在下午一點多,伊朗騎兵在開頭的一陣激
戰中佯敗退卻,追擊的蒙兀兒部隊遭到火炮痛擊而紛紛瓦解,剩下還沒潰散者也被擊退,
戰況開始傾斜。
儘管蒙兀兒陸軍的兵力遠在伊朗人之上,他們卻明顯不是後者的對手,騎乘大象的印度指
揮官們移動遲緩、太過明顯,而蒙兀兒戰線的各指揮部相距太遠,未能組織出有效的戰略
,淪為各自為戰。
相較之下,納迪爾沙的騎兵部隊機動性非常高,組織能力也極強,一再集結猛攻蒙兀兒陣
線的虛弱之處,並能迅速迴避印度火炮的打擊方向;來自伊朗的炮兵也多次集中火力,給
予印度人慘烈傷亡。
這場戰役只持續了三個多小時,失去鬥志的蒙兀兒部隊四處潰逃,甚至有劫掠自家軍營的
情況,可見士氣之頹喪。
相較於伊朗方面的兩千五百人傷亡,蒙兀兒方面損失高達兩到三萬人,大部分的指揮官非
死即傷,穆罕默德˙沙阿本人被包圍在大營裡,被迫投降,蒙兀兒陸軍主力盡喪。
納迪爾沙於是挾著穆罕默德˙沙阿進入德里,迫使蒙兀兒政府承認伊朗為宗主,並且把自
己視為權威(錢幣頭像和禱告祝詞)。
當時德里因為這場戰爭和被伊朗人佔領而物價飛漲,當局於是試圖強迫商販降低物價,結
果引發暴動,並出現納迪爾沙已被刺殺的謠言,幾乎變成全面叛亂,有少數伊朗士兵因此
被殺。
納迪爾沙憤怒的下令屠城,德里城中死屍遍地,許多建築物被焚毀(逼裡面的人出來),這
場慘劇持續大半日,才在蒙兀兒政府的不斷求情下停止。這場屠殺的死亡人數約在兩到三
萬人左右。
納迪爾沙接著徵收、掠奪了大量牲畜和財寶,戰利品之豐厚,他得以在伊朗免稅三年。
蒙兀兒帝國的慘敗使納迪爾沙的威名達到顛峰,同時也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繼續在中亞、
西亞擴張,蒙兀兒帝國則因為這場悲劇而失去了強權地位,不再有能力抗衡南印度的軍閥
。
附帶一提,納迪爾沙雖然繼承了薩非王朝的什葉派傳統,卻為了實際利益而偏向遜尼派,
因此提倡相對中立的宗教政策。
(待續)
基本上已經脫離薩非王朝的範疇了XD
蒙兀兒陸軍真的有點爛,十萬打五萬五還被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