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應州"大捷"

作者: Nomic ((Nomis))   2014-06-07 21:27:03
我去查了「一下」…
※ 引述《JosephChen (╭(〞▽〝)╭(〞▽〝)╯)》之銘言:
: 應州之役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宣府爆發的明/韃靼衝突。
: 戰役結果結果並不算是決定性,但是目前看到兩派意見
: 1. 大勝: 維基的條目名稱用應州"大捷",表示這是一場大勝仗;
: 而<<明朝的那些事>>小說,根據此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韃靼不敢再犯
: 認為此仗大勝,進而推論<<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裡的傷亡數字抹黑朱厚照
: (很長一段時間韃靼不敢再犯 怎可能才死16人 更況且是幾萬人交戰一天)
: 2. 敗/平:從實錄的死亡數字來看,明:韃靼是52:16,明還傷亡五百多人
: 且韃靼不敢再犯與此役無關 (應州之役1517年打完,達延汗返回後當年去世,
: 韃靼隨即爆發繼承問題,因此無暇進犯)
: 兩邊似乎都有理 - 究竟哪一種說法較接近事實呢?
明代的實錄都是皇帝死了以後才開始修的,以史料價值而言完全稱不上第一手。
因此得要去找修實錄時是依據甚麼第一手資料才知道被修掉了甚麼。
不過很遺憾目前我沒找到可能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在萬曆年間何喬遠自己私修
的《名山藏》典謨記〈武宗毅皇帝 二〉當中,卻是寫作「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
我軍死者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名山藏》(福州,福建人民,2010),頁五
七八)
而實錄原文:「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
三人,乘輿幾陷。」
不知為何實錄多了一個五字枉死了四十個。而《名山藏》原文並沒有「乘輿幾陷
」這四字。
再者,《名山藏》提到這段文字時,是隔年(正德十三年)七月因為武宗濫加封賞
五萬多人,六科十三道諫官反對這樣胡來,才指出當時戰功並不怎樣。但明代諫官可
風聞奏事,數字的可信度通常也不怎麼高。實錄把這段文字移到應州大捷當天,製造
出一種「實錄」的臨場感,但根據的其實是戰役過了九個月後不太可靠的建言。這當
然不是實錄。
實際上,從戰役當天到隔年七月濫加封賞,中間的過程《名山藏》大概用了一千
八百多字來描述;而實錄則把這個過程拆分成好幾段和其他事件混一塊了,大概因為
這樣才把傷亡寫在交戰當天,否則看不出甚麼因果關係。但這樣一來原文的脈絡也就
被混淆了。
《名山藏》在修訂時私家已經可以參考實錄抄本修史,何喬遠應該也沒有漏掉武
宗實錄的部分。這一來他不照謄實錄原文,而大段大段更有前後文脈絡的寫這段史實
,看起來大概是因為他有更可靠的參考資料的緣故。總而言之,假使《名山藏》的脈
絡更可信,那麼應州之役的傷亡和戰役過程的描述應該要放在不同的脈絡下理解,而
不是剪接起來作信史。
有人說實錄是在抹黑武宗,但這點我覺得並不明顯,尤其數字在傳鈔時錯訛本來
也是很正常的事。實錄的編纂者費宏和當朝大學士楊廷和的關係很好,楊廷和和武宗
之間也沒有很大矛盾,武宗根本不是實錄編修者第一個想黑的對象。被武宗實錄黑的
最慘的其實是王守仁──楊廷和、費宏對王守仁才是真正高仇恨值。
王守仁平宸濠在當時被視為文武雙全的典範,但實錄當中卻有這場戰役的許多黑
歷史,諸如宸濠很器重王守仁,宸濠起兵前夕王守仁和他的好道友劉養正手拉手一道
去替宸濠祝壽,哪知劉養正先到之後被宸濠拜為軍師起兵造反,王守仁聞報卻立刻溜
走準備調兵平畔;又或者說宸濠造反後王守仁猶豫了好一陣子才決定平亂,又或者是
宸濠的根據地南昌被王守仁攻破時縱兵殺掠,鷄犬不鳴之類;這些在後來修明史時幾
乎都被無視了。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6-07 21:35:00
:
作者: a7v333 (蠢與窮)   2014-06-07 21:38:00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6-07 22:27:00
我認為並不是正德獲得大勝 韃靼才不進犯 而是跟以前蒙古帝國一樣 是因為內部繼承人問題而停止向外擴張從成吉思汗死 拖雷監國 一直到蒙哥死 忽必烈爭位 每次只要大汗死了 對外軍事行動都會馬上停頓 直到新任大汗穩固 才會繼續下去
作者: JosephChen (╭(〞▽〝)╭(〞▽〝)╯)   2014-06-07 23:16:00
所以 傷亡不重與長期不進犯 邏輯上其實不衝突的推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14-06-08 04:48:00
方言中,有/吾與五的發音相近?
作者: Hartmann (銀之朔風)   2014-06-08 19: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