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om (gouf)》之銘言:
: 很多人認為漢尼拔連Taras一個小城的1.5個軍團都攻不下來,去攻兵力更多的羅馬是找死
: 但實際上,人口眾多的大城,往往比一個小要塞容易攻下
: 羅馬城裡有十幾萬人口要吃飯喝水,Taras要塞只要維持那1.5個軍團的糧食就好
: 羅馬城在陸地上,漢尼拔可以包圍並切斷其大部分的補給,不像Taras可從港口源源不絕
: 取得補給
: 去羅馬的陸上如果有其它羅馬軍團堵住路,那就再打場決戰
: 反過來說,去打羅馬城,是對付費邊戰略最直接的辦法
個人認為攻城並沒有你講得如此輕描淡寫
原因可說是不勝枚舉,前幾篇回文都有點出重點所在
最主要的原因是後勤,一支孤軍深入敵人腹地怎麼有膽去打曠日費時的圍城戰?這不需要漢尼拔或甚麼專業將領,有戰略常識就會知道圍城不可行
要短期強攻的話更是艱難,那個年代的攻城技術除非先圍到守軍渙散,否則要短期強攻勢必要付出慘重代價,漢尼拔的軍隊數量已經夠少了,又缺乏兵源補充,如何能用珍貴的士兵去跟死不用錢的羅馬公民守軍換?
再來,很多人說攻城是漢尼拔的弱點,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錯的。
攻城與野戰不同,看的不是指揮能力,而是工匠和工程師的能力,我們說某位名將很擅於攻城,其實是他帶了一批出色的工匠與工程師,或者說是他很知道工匠與工程師的重要性。而漢尼拔軍中哪來那樣的人才?蠻族高盧人就不用說了,就算他從西班牙帶了那樣的人,大概在翻阿爾卑斯山的途中熬不過就死了。所以與其說攻城能力是漢尼拔的弱點,不如說是他帶的那支軍隊的弱點。
後人總是在文字上談兵,覺得怎麼不採取奇策?因為我們已經預見到了當事人失敗才會質疑為何不出奇策,這是後見之明。
許多使後人驚嘆的的奇策,在天才將領的眼中根本就不是奇策,他們只是理所當然地,選擇他們看起來最有機會成功的手段。
以漢尼拔當下的處境,直攻羅馬看起來會是成功機率最高的手段嗎?和往南鞏固沿海據點、取得母國支援、分裂羅馬同盟相比?
有後者這麼誘人的策略,在當下選擇前者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誰想得到後者結局會失敗?
沒有分析過成功機率的奇策就只不過是愚策,那名提議進攻羅馬的騎兵指揮官的想法和漢尼拔顯然不是在同一個高度
實際上去玩場戰略遊戲(個人推薦EU4)就會了解,當你面臨漢尼拔那樣的條件,孤軍深入腹地去進攻對方首都絕對是種找死的行為,你也會想要往南打幾個據點再向母國取得支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