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美國大陸軍是怎麼擊敗大英帝國的?

作者: Sotkort (這又是何苦)   2016-06-25 03:45:41
※ 引述《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標題: Re: [問題] 美國大陸軍是怎麼擊敗大英帝國的?
: 時間: Fri Jun 24 20:28:47 2016
:
感謝您的回應與補充,我整理了一下後,再度補充說明關於我的見解
: 戰略局勢講得很好了,但是有幾點需要修正。
:
: 以下恕刪部分。
:
: ※ 引述《Sotkort (這又是何苦)》之銘言:
: :
: : 後來荷蘭的拿騷,瑞典的古斯塔夫都是在西班牙的基礎上,持續改革步兵方陣,減低長矛
: : 兵的數量,提高火槍兵比例,這些戰術革新,都注重將軍隊的戰術單位變得更小,這是為
: : 了使步兵方陣更具機動性。這種步兵方陣玩的最好的,最成熟的,我覺得是普魯士的腓特
: : 烈二世。
:
※ 引述《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自從線列戰術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大成,西歐線列步兵營就已不能視為方陣,
: 以下不再重複提。
:
: 關於方陣的相關敘述,可參考本板「16-17世紀西歐步兵的戰術」一文,
: 原文作者有多張示意圖,其中這一張:http://tercio1617.0catch.com/France1670.jpg
: 可以看到法軍從1670年代的法荷時期到1700年代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
: 步兵營陣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此與燧發槍和刺刀的成熟有關。
:
這個部份我覺得是對於名詞解釋的用詞不同,我之所以使用“步兵方陣”這個名詞的原因
在於,我認為這個戰術革新的傳統從中世紀末開始。它所代表的意義是,步兵取代中世紀
以騎兵為主的一系列,以步兵為核心的戰術革新。
這個發展在文藝復興時軍事專家也注意到,認為是再次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方陣〈
phalanx〉傳統。這一系列步兵方陣的轉變,從西班牙大方陣〈Tercio〉的四邊突起的正
方形,然後是莫里茨〈Maurice of Nassau〉的縱隊陣型,到古斯塔夫〈Gustav II Adolf
〉和腓特烈〈Frederick II〉擅長的由縱隊(the ordre profond)轉為橫隊(the
ordre mince)的戰術。而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中,歐洲各國都苦思破解腓特烈擅長
的橫隊戰術,因此產生了混合型,將縱隊、橫隊和散兵互相組合,構成能夠臨機應變的陣
型。
這一系列的以步兵為主的戰術革新,都講求軍事編制,班、連、營、旅,這個軍事組織的
模式到現今依然如此。雖然現代戰爭在機關槍發明後,已經不再強調這種大兵團集體前進
衝鋒的戰爭形式,著重在更小規模的戰術單位配合,班、排之間,或3、5個人更小的戰術
小組。但在軍隊組織跟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方陣傳統的延續,在部隊和日
常生活中,比如學生時期每天都要朝會升旗,各班按照高矮順序排列;在軍中也有固定各
項集合,並且要求能夠快速變化成橫隊、縱隊等多種陣行。這種規訓的傳統,正是來自步
兵分陣傳統的軍事遺產。
而步兵戰術的革新確實跟燧發槍、刺刀這些軍事武器技術的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對這
點完全贊同。當然步兵戰術革新的進展,除了武器還有國家中央集權,防禦工事的改革﹝
trace italienne﹞、軍隊組織的改革、補給體系的完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莫
大的關係,這個討論比較大,有機會再聊。
:
: : 這種以線型陣列,齊射戰術為主的戰術方式,它需要非常完整的陣型。當過兵的都知道,
: : 入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編建置,你是哪營,哪連,哪班。接下來會演練隊形變換,連方陣
: : 、連縱隊、連橫隊,進而擴大到營方陣、營縱隊、營橫隊,多種不同隊型的變換,以配合
: : 不同的場合。但這基本上也需要幾天才會熟悉。但在19世紀前,歐洲的識字率普遍不到5%
: : ,要讓軍隊整齊劃一的前進,後退,向左轉,向右轉,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沒有長時間的
: : 訓練,部隊都走不齊。﹝看最近某憲兵﹞而按照當時的標準,一個合格的方陣步兵培養大
: : 概需要一到兩年,他才會熟悉他的隊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跟敵人面對面互射。﹝射擊
: : 姿勢預備,左線預備~右線預備~全線射擊~~~﹞
: : 我真的覺得這很猛,當時火槍的射擊距離沒有很長,為了確保準度與威力,兩軍相隔幾百
: : 公尺,互相都看的到對方的臉,這種互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
※ 引述《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近世歐洲練兵,沒人在跟你一兩年的,除非你打算練的是精銳部隊。
: 在最緊急或最理想的狀況下,七天就能成連,兩、三周就能成營,數月就能成旅,
: 實務上通常練新兵也不過三個月,這在練兵操典普及後是很普遍的狀況。
:
: 十八世紀的步兵接戰距離必然在兩百公尺以內,一般更會逼近至五十米左右,
: 幾百公尺遠其實是看不清楚對方的臉的,也不是主要的接戰距離。
:
: 邦克山戰役時,大陸軍上校威廉˙普雷斯科特(William Prescott)曾下令,
: 要士兵「等到看見他們的眼白再開火」,就是一個知名的案例。
:
:
這裡我打幾百公尺是不夠精確,我也認同正規會戰射擊距離大概為50-200間,但我覺得這
個數字可能會因為戰爭的不同而有爭議,比如美軍這時已經有少量的使用來福線的槍械,
根據英軍漢格爾上校的紀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美洲人向他和塔里頓上校射擊,結果打
死他一匹馬,估計這個射手的距離至少在四百碼以外。」﹝J.F.C Fuller,《西洋世界軍事
史》卷二,頁339﹞
因此我使用幾百公尺,但同時也補充說在兩軍相隔之下,是可以互相看到對方的臉。
我想這裡我們應該沒有衝突。
但對於練兵速成看法我是不認同的,我指的是打正規戰的需求。三個月太短,基本上你說
的是法國大革命後,各國採用總體戰模式下的戰爭情勢,美國獨立戰爭時雖有簡化,但一
些條件並沒有達到,並且大陸軍的對手就是當時歐洲一流的精銳英軍阿,可不是什麼民團
、鄉勇之流。我將在下面說明:
關於軍隊訓練時間的長短,這裡我根據的是John Lynn〈十七世紀的法國如何打造西方軍
隊〉收錄在《1300-2050之軍事革命變遷》中, 頁75:
『步兵透過操練所學得的戰場必備技巧顯得十分不自然,並且違反人的本能。因此當時的
人認為步兵所需要具備的技能遠高於騎兵。商姆雷﹝Chamlay﹞寫道:「訓練一個步兵團
大約需要五到六年的時間,而騎兵團只需要一年。」
某些史學家可能會對這樣的說法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們所熟悉的是十八世紀末期的看法
:訓練騎兵所需要的時間更長。直至法國大革命前,習慣成自然的紀律逐漸不受到重視,
步兵的技能也因此變得容易學習。
拿破崙後來即曾表示,如果給他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只要三個月的時間,就足以讓新兵
有能力加入戰場。』
這段文字剛好就是你我之間觀點的不同,但拿破崙的說法是要建立在兩個前提上。第一個
前提給他一支經驗豐富的軍隊,我認為這裏面指的是包含相當數量的老兵和足夠的士官,
要有相當經驗的老兵帶新兵,再靠著足夠的士官,那短期培養出合格的新兵確實可行。
第二個前提,拿破崙的戰術是人海戰術。從戰術革新的角度來看拿破崙,有一個討論是拿
破崙在戰術上確有獨到之處,但法國大革命早期的成功,和拿破崙的橫掃歐洲是建立在當
時法國是第一個使用總體戰,以人海戰術壓垮敵人。
這裡要從歐洲軍隊規模的擴張來討論,在中世紀的時候,一場戰爭數百人,上千人就稱得
上一場大戰。在1494年查理八世率領27000人就堪稱當時的大軍,橫掃整個義大利北部。
隨著中央集權、官僚化和軍事補給體系的改革,軍隊規模持續增長,到黎塞留主政時法軍
擴增到15萬,到路易十四時法國軍隊規模達到40 萬,為當時歐洲之冠。﹝參考Colin
Jones,“The Military Revolu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e French Amy
under the Ancien Regime”,p159.﹞在此之後,這個數量瓶頸大概維持將近一個世紀,
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才再度打破。
軍隊規模沒有持續在增加的原因,受限於15世紀以來這系列的軍事革新發展,使得軍隊走
向職業化,不再是短期的雇傭兵。並且這些職業化軍隊只有中央集權的國家才供養得起,
因為除了戰時要維持軍事開銷,平時也必須保持足夠的訓練,給予固定的薪餉,這都考驗
國家的財政能力。而國家財政能力又受困於景氣、經濟規模,補給運輸能力,和國家集權
化程度。所以各國都只能採取精兵政策,維持一支相對精幹的部隊。
下一個突破時期是在法國大革命。有一派軍事史學家認為,法國大革命法軍強的原因在於
,法國率先採用全國徵兵制,進入總體戰﹝total war﹞,憑藉著法國當時擁有歐洲最多
人口的優勢,法軍人數突破60萬。而在1789 年戰爭爆發,普魯士常備軍約略為15萬,奧
地利也大概10萬上下,其他歐洲諸國常備軍人數都在十萬以下。﹝這裡有兩個例外,第一
個例外是俄國,俄國的軍隊數量很亂,由於行政體制低落,統計相當不精確,無法正確估
算。第二個例外是英國,英國在歐陸的駐軍不多,主要負責漢諾威的防禦,但加計其在海
外的駐軍就相當可觀了,當時全球英軍總數資料我要再查一下﹞。
法軍這種大量徵兵,短期訓練模式,上戰場後,這些新兵的任務就是往前衝,以人海戰術
換取的敵人精兵(我兩三新兵換你一個老足也是賺阿)。而且徵兵制還有個好處,這些徵
來的兵不用發很高的薪水,養兵成本極低;另一方面,拿破崙的戰法是就地補給,打到哪
吃到哪。法國得以維持一個規模龐大的陸軍。﹝參考Jeremy Black, A Military
Revolution?,p95-96.﹞
而拿破崙1815年復辟後,滑鐵盧會戰的失敗,也跟長期的戰爭,導致法國青壯年人口減少
,能徵集的後備軍人人數大量降低。並且長期征戰也使得基層軍士官人數不足,使得拿破
崙在滑鐵盧會戰中帶的都是新兵,相較威靈頓手上的精銳部隊,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個佐證我認為大陸軍需要長期間訓練的證據,見於《劍橋插圖戰爭史》,頁171寫到
「…1776年3月放棄波士頓後,英國人準備奪取紐約。華盛頓預見到這將有又是戰爭的一
個爆發點,已經率軍趕到那裡,計畫用挖戰壕的方法來據守,這個戰術曾在邦克山大顯身
手。但是在威廉‧豪爵士指揮下的英國軍隊挫敗了他的計畫,在長島擊敗了美國人,迫使
華盛頓於9月12日放棄該城,….
紐約附近的戰鬥使華盛頓懂得他是不可能在公開的戰鬥中與英軍相抗衡的,同時也告訴他
不需要如此,他只需要將軍隊凝聚成形,限制英國人控制的地區,等待適當的時間就行。
除了1777年在費城有一次打亂英軍進攻的無用嘗試外,華盛頓通常避免戰鬥,他在進行一
場消耗戰。…
華盛頓一直在設法將他的軍隊改造成能按歐洲模式進行有紀律,能戰鬥的隊伍,這種努力
得到了奧古斯塔斯‧馮‧施托伊本的協助,他是一位曾參加過腓特烈大的軍隊的軍官。施
托伊本為華盛頓的軍隊編制了一套簡化的新操練法,並將其有效地教授下去。所以到1779
年時,華盛頓的正規軍在戰場運戀上已能與英軍鄉匹敵,但是人數卻從來沒夠過。」
從這段我們可以看到,戰爭是爆發在1776年的3月,但直到1779年華盛頓才在軍隊的訓練
上可以匹敵英軍。這與我在前面所講的是相呼應的,在沒有足夠的老兵和士官,一個合格
的軍隊是需要一到兩年才能形成,而這些條件當時美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是缺乏的。大
陸軍當時的條件是無法和法國大革命時的拿破崙相比,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軍隊跑掉的是
上層,將軍們,但中下層像拿破崙這些軍士官,大部分還是支持革命,效忠法國的,這也
是法軍可以很快重整的重要原因。
: : 薩拉托加後大陸軍獲得歐洲各國的的援助,但其中法國援助是最重要的,因為法國提供海
: : 軍。大陸軍沒有海軍,因此無法封鎖沿海的英軍據點,英軍據點在持續獲得補給的情況下
: : ,基本上不太可能被攻陷。法國海軍的封鎖,是約克鎮戰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
: 大陸軍是「有」海軍的,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tinental_Navy
:
: 雖然大陸軍海軍確實很貧弱,幾乎擺不上檯面,畢竟其存在是事實。
有海軍,但整個戰爭中跟英軍無法匹敵阿,沒什麼決定性,這裡應該不用爭論吧…
約克鎮戰役時,英國海軍並沒有對康華里斯提供必要的協助,導致制海權由法國海軍掌握
,在喪失制海權,自然就無法撤軍,最終導致了約克鎮戰役的慘敗。真的沒看到什麼大陸
軍海軍的貢獻阿。維基上寫的也是目標是劫掠英軍的補給,成效多大,懷疑阿...
:
: : 寫的不好,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
: 您寫得很好了,僅補充一點東西。
:
:
: 大家都知道,法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耗盡了最後的元氣,卻沒有有效回本,
: 因此導致國內動盪不安直到大革命。
:
: 根據巴黎和約,法國取得的戰果是托巴哥、塞內加爾和微不足道的印度土地,
: 但戰果會這麼少,其實是因為...戰爭太早結束了!
:
: 在戰爭結束前,法軍和西班牙軍已經奪取了絕大部分的西印度群島,
: 英軍僅堅守住牙買加、巴貝多、聖露西亞和安地卡四座島;
: 在合眾國領土內,英軍在約克鎮大敗後只剩下紐約;
: 在東印度,法軍老將比西侯爵(Bussy)領導的反攻幾乎打垮了南印度的英軍,
: 這與同一時間邁索爾對英國東印度公司開戰有關,不過戰局有點僵持;
: 其他地區如塞內加爾也多半處於反英陣營的優勢。
:
: 如果戰爭會繼續拖下去,恐怕英軍要把東西印度都快丟光了。
:
: 幸運的是,由於法、西、美、荷各有弱點且各懷鬼胎,再加上英國懂得及時認輸,
: 最後沒損失太多就成功擺平四個對手。
:
: 和一百五十年後的日本相較,不得不稱讚英國在決策上的靈活和深謀遠慮。
:
非常感謝您的補充,難得可以跟同好討論這個,對Early Modern Europen有興趣的人,
在台灣真的不是很多啊。
作者: PrinceKanto (PrinceKanto)   2016-06-25 09:47:00
專業
作者: myselfleader (自私)   2016-06-25 11:00:00
專業推 超愛這系列的文章XD
作者: msisee (c'est la vie)   2016-06-25 11:03:00
海軍有武裝中立同盟在罩者(那門子中立) 打仗得省點錢 不用花錢的事就不用做了
作者: DogEggz (DogEggz)   2016-06-25 12:38:00
推推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6-25 13:39:00
和古典時代、中世紀非洲、大航海時代美洲原住民比起來,對近代歐洲有興趣的應該算多了……
作者: atpx (秋雨的心情)   2016-06-25 20:51:00
這討論串資訊量恐怖阿~~
作者: FantasyPiano (各位學長,請容許我貼文)   2016-06-27 13:4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