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明朝水師火器戰術演變小考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8-05 15:16:20
呃部分恕刪。
※ 引述《montmartre (montmartre)》之銘言:
: ※ 引述《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之銘言:
: :   現在通常是把中國海船歸類為廣船、福船、沙船四大類型,是四個大類(剩下一個
: : 大類是甚麼眾說紛紜)。鳥船、趕繒船是福船的一種。其實從《武備志》、何汝賓《兵
: : 錄》等等資料中可以看出所謂福船,其實可以再分為鳥船、冬船、草撇船等等,不過
: : 我是沒注意有沒有人去仔細寫過這些流變(我是想寫…得空再說)。
: 這問題我問過淡江的李其霖教授,他說大福船到底是一種船還是指大型的福船他也無法確
: 定,但他偏向福船指的是一種分類,至於為何福船這字眼到後期為何沒再出現,他尚在研
: 究,不過你對紀效或籌海這些書不直接說大鳥船或大烏槽船,指說大福船難道不好奇嗎?
呃所以說可以參考茅元儀《武備志》呀。卷一百十六就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福建船有六號,一號、二號俱名福船,三號哨船,四號冬船,五號鳥船,六號
快船。福船勢力雄大,便於沖犁;哨船、冬船便於攻戰追擊;鳥船、快船狎風濤,便
於哨探或撈首級。」
  鳥船早期應該是比較小型的福船,後來才逐漸大型化。
: : 呃,據我所知,連續旋轉舷側發砲的戰術的記載見於江日昇《臺灣外記》,那比
: : 較能確定是明鄭時期的戰術,倒不一定能往前推到16世紀。又,到16世紀末戚繼光佈
: : 署的的戰船火力其實是比較強的,這要看最晚出的《效紀新書》14卷本,最大型的一
: : 號船船艏是兩門無敵神飛砲(一門重千斤)。
: John F.Guilmartin在海軍軍事革新一文中把連續旋轉舷側發砲放在海軍軍事革新的第二
: 階段,我認為連續旋轉舷側發砲是重砲擺船頭戰術的最佳選擇,難道你只發射船首重砲
: 然後就放棄側舷的火力嗎?既然洋人會把戰術演化到那樣,難道大明也不會走上那條路
: 嗎?所以我認為當16世紀中期以後當大明把重砲擺在船頭時,他們應該就選擇(進化)了此
: 種戰術而不是到17世紀才用;畢竟1588年英國人就採用此連續旋轉舷側發砲戰術對付西
: 班牙人。
  嗯我是覺得技術史的演變並不是線性的,並不是說西方怎麼發展,其他地方也要
走一樣的路徑。否則明鄭或清朝怎麼沒有繼續朝戰列艦發展呢?其實還是要看周遭具
體的環境而定。其實西方也不是只有朝broadside一條線發展,地中海的船艦演進和大
西洋岸的就完全不同。
回到16世紀末,英國和西班牙的船艦上的火砲配置其實就很不相同。英國是比較
普遍採用四輪載具的,體積小,容易裝放,比較適合連續發揮火力;相較來說,西班
牙船隻就吃虧在用的是兩輪載具的火砲,體積太大,難於裝放,火力就差得遠了。
兩者間火砲配置的差異其實也反映出戰術取向上的不同;西班牙是以接舷戰為主
,根據的是地中海galley的經驗,除了在接舷瞬間以火力壓制敵艦之外火砲沒有重要
作用,所以連續的發射火力是不被重視的。相對來說,英國是為了避免接舷,才採取
以火砲連續射擊為主的戰術;這種戰術能夠保持敵我間的距離,不過打不出決定性的
戰果。
16世紀的明朝在對付倭寇或海盜時,主要是以在海面就地殲滅敵艦為主要的考量
,因此在戰術上恐怕更接近西班牙而不是英國。實際上,據我所見,至少到何汝賓《
兵錄》中才有明確主張使用便於裝放的輪車載具的記載,該書成書於1606年。而如成
書於1584年的《紀效新書》(14卷本)中的記載,船頭所使用的重砲(無敵神飛砲)還是
固定於木架上的,只是採用佛郎機子母銃的設計使它能一再裝放。這個事實的反面是
,在此之前的明軍戰船所用的發槓,一發之後通常是沒有後繼的:
  「發熕等器,傳自番夷,體重千餘斤,船內狹窄,身長殆丈,難于裝藥,預裝則
日久必結,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
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卷十二〈無敵神飛炮製〉,頁272。)
從何汝賓《兵錄》卷十關於船頭發熕的描述來看,也是固定於架上的。至於舷側
的火砲,當時用的佛郎機、百子銃等等主要是人員殺傷用,用的銃彈很小(佛郎機鉛子
重五兩、百子銃鉛子重三十兩,見《紀效新書(十四卷本)》頁259),比西方同時期幾
十磅在計重的舷側砲差得多,不太可能採用在遠距離就開火的作戰模式。
至於明鄭當時戰船的戰術,其實除了《臺灣外記》「按凡水戰,彼此望見,即發
斗頭熕。將近,或發左邊炮;轉舵,發尾送炮,再發右邊炮」(卷十)的記載之外,還
有很多種接戰方式,好比說陳良弼《水師輯要》是這樣寫的:
  「一,遇賊船時先要他(應是衍字)取他上風,彼亦要取我上風,未免往來梭織;
此時若在數百餘步之外,以火砲打之,以斗頭砲打之。然船取上風,其船必歪,砲發
必不遠。若多(?似乎漏字)見砲子不出百步之外而落,若大(太)高則又不准。」
「一,如我船少,賊船多,當避上風,擇其軟弱者攻之;或不得上風,則從下風
駛開,讓賊船過身,就賊之上風尾樓繚岫處衝之。或賊船兩邊大(打?),我當發兩邊
大砲、子母砲打之。(小字:戰船中大砲多者,發不過一而不敢齊發,恐沉沒也;際此
危急之時,不得不齊發矣。)」
上述只是《水師輯要》中所記載的各種不同情況下應變的一部分。我們再來看實
例。澎湖海戰時施琅採取的是多船圍攻一船的戰術,這種時候頂多轉個半圈,應該沒
有閒功夫重複轉來轉去。而南京戰敗後退回金廈的鄭成功,在九龍江口與清軍展開海
戰時,他可是下令「不准起椗,泊定一條鞭與之打仗,候潮平風順,有令方准駕駛衝
殺」(楊英《從征實錄》永曆十五年五月初十),最前頭被清軍圍攻的船隻有些只能自
爆與敵人同歸於盡,看起來更是沒有轉圜餘地。
所以說從上述這些資料來看,我是覺得因應不同的情況,明鄭當時的戰船所採用
的戰術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倒不一定是完全依照西方的模式一路發展下去的。我
想這些資料您可以參考看看。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6-08-05 15:36:00
推! 中西戰術是否相似度高,可能還是多從史料記載推論為宜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16-08-06 06:5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