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英美遠征軍的一戰洗禮 [10]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9-17 16:37:50
拉法葉,我們來了!
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正規軍只有不到十萬人,分散在美國從遠東到美
洲的廣大勢力範圍,此外他們還有國民兵約十二萬人。這樣的兵力在列強之中可說是相當
貧弱,更何況美國此時沒有徵兵制。
根據1916年的國家防衛法案,美軍計畫把常備軍提高到165,000人,國民兵則提高到
450,000人,但這個計畫實施太過遲緩,1917年四月美國對德宣戰時,美軍只有陸軍正規
軍121,000人、國民兵181,000人(其中八萬現役)。
參戰時,美軍的正規軍軍官只有5,791人,國民兵和後備役軍官也只有大概六千人;擴編
最明顯的是野戰炮兵軍官,但仍顯嚴重不足。美國海陸的兵力是462名軍官和13,000人。
在總數二十二萬人的現役地面部隊中,美軍沒有集團軍、沒有軍、沒有師,甚至連旅都沒
有,只有幾個團級編制;現役正規軍軍官只有3,885人服役超過一年,除了准將約翰˙潘
興(John Pershing)之外沒有人指揮過師級的兵力(另外有兩名准將指揮過旅級),全軍沒
有上將也沒有中將。
雖然美軍有些人打過美西戰爭和菲律賓戰爭,以及1916年到墨西哥的軍事干涉行動,但是
這些經驗都和一戰西線差距甚大,幫助有限。
1917年七月四日,美國獨立日當天,美國陸軍第一師第十六步兵團第二營跟隨著美國遠征
軍(AEF)總司令潘興走過巴黎的香榭大道,向美國獨立戰爭時曾援助美軍的拉法葉的墳墓
致意;當時有報章雜誌道聽塗說的報導潘興當時曾用法文說:「拉法葉,我們來了!」
美軍雖然很快就向盟友表示自己已在準備出兵,實際上情況非常艱難。美軍使用的1912年
編制中,每個步兵團只有四挺機槍,相較之下德軍已經在每個步兵「營」裝備三十六挺機
槍,差距極度懸殊;更別提美軍編制內沒有自動步槍、迫擊炮、手榴彈、槍榴彈等各式武
器。
美軍參戰時只有六十萬挺春田1903式步槍,僅足以提供給一百萬兵力;美軍的3吋炮品質
不錯,但是數量非常少,而且沒有重炮;當法國已經有七百架現役的軍用飛機,美國只有
五十五架落伍的飛機和五十六名飛行員;美國沒有任何一輛坦克。
在物質的不足之上,美軍更大的弱點在於高層的思維還停留在1914年開戰前的運動戰觀點
,美軍過度強調輕步兵的運用,完全無視於歐陸戰場的演變,教範還在注重步兵的遠程狙
擊,野戰炮兵被定位在輔助步兵,機槍被當作緊急時刻使用的次要武器,重炮兵被認為在
攻城之外毫無用處。
美軍期待著南北戰爭時的那種會戰,由大批步槍兵迅速而果斷的實施包抄和攻防,以遠距
的槍擊和炮火支援開始,以刺刀突擊告終。在大部分美軍軍官眼中,步兵基礎且關鍵的武
器是步槍和刺刀,其他都是輔助,單兵戰技和士氣決定勝負,這主要是源自於美軍與歐陸
有別的特殊文化、環境與經驗。
美軍不信任歐洲經驗,自以為在新大陸創造出更優越的軍事文化,他們認為歐洲戰場那種
僵局是因為歐洲人過於拘泥的思維,美軍的積極性格可以一舉瓦解固定的防線。
從英法聯軍的觀點來看,美軍只能用落後、愚蠢和可笑來形容;這樣的情形將使美軍耗費
大量性命才學會聆聽英國和法國苦心的勸導。
無論如何,美軍的擴編要等上許久,事實上美軍高層原本預期AEF要等到1919年才能實施
主要的攻勢,所以我們可以等晚一點再來談AEF的狀況。
第二次阿拉斯戰役
1916年十二月,一戰初期掌控法國全部軍事力量的霞飛失去了內閣的信任,法國政府改任
命羅伯特˙尼維爾(Robert Nivelle)擔任新的陸軍總司令,不過尼維爾被賦予的權利比先
前的霞飛低不少。
尼維爾在開戰的時候只是一名中階軍官,一戰前期因為戰功平步青雲,最後因為在凡爾登
戰役的功績執掌西線兵權,但他經驗不足且剛愎自用,作戰失敗且飽受批評,導致了法軍
的譁變,黯然下台。
尼維爾在1917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初指揮的攻勢作戰後來被直接稱呼為尼維爾攻勢。英軍在
這段時間內發動了第二次阿拉斯戰役;法軍的主力則在南方發動第二次埃納戰役。英法兩
方的攻擊區域剛好分別位於德軍後撤地段的兩側。
1917年西線戰況(注意德軍撤退的地段和尼維爾攻勢的位置):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0/Western_Front_1917.jpg
另一張圖:http://i.imgur.com/u03IzHV.jpg
1917年三月二十日,英軍對維米嶺(Vimy Ridge)開始炮轟,四月五日進入最終階段的準備
炮擊,四月九日正式向阿拉斯地區進攻。由於英軍此次準備頗為充分,炮擊幾乎粉碎了德
軍的前線和炮兵陣地,英軍冒著風雪越過斯卡爾普河(Scarpe River)奮力猛攻,很快就衝
入德軍泥濘的戰壕中。
第二次阿拉斯戰役中最著名的戰鬥是維米嶺戰役,這是加拿大四個師集結而成的加拿大軍
首次獨立作戰,他們(以及其他英軍單位)相當成功且迅速的攻佔了維米嶺,被認為是加拿
大陸軍最重要的戰績之一。維米嶺是1915年法軍第二次阿圖瓦戰役的高水線,當年法軍死
傷無數卻被德軍擊退,直到此刻才又回到協約國部隊的手中。
在地面部隊激戰的同時,英國航空隊正在經歷著名的「血色四月」,前一年索姆河戰役時
英國航空隊享有的優勢此刻遭到德軍逆轉,雖然英國航空隊的飛機數量比面對的德軍多,
卻因為飛機性能和人員素質較差而損失慘重。
不過儘管損失高昂,英國航空隊仍持續奮戰,使得BEF可以繼續享有精準的炮兵觀測數據
,可以說航空隊對於英軍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BEF雖然善用了飛機觀測、炮兵轟炸和機槍的壓制,在戰役初期有著相當不錯的進展,卻
在四月下旬繼續向德軍的後方陣地攻擊時開始遭遇困難,德軍開始熟悉運用複雜且彈性的
縱深防禦系統,英軍的攻擊卻開始失去動能。
由於法軍在第二次埃納戰役中沒有達到期望中48小時戰略突破,BEF被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但是英軍也同樣沒有達到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最後就在五月中旬停止了攻勢,第二次
阿拉斯戰役結束,尼維爾攻勢以失敗告終。
在第二次阿拉斯戰役中,BEF的傷亡約為十五萬人,德軍的傷亡亦有十二萬人左右。
雖然第二次阿拉斯戰役沒有取得戰略上的突破,卻已經比索姆河戰役要好上些許,並且使
得英軍進一步檢討如何使用坦克和應付德軍的反坦克戰術;更重要的是,英軍認為自己已
經開始找到炮兵戰術的真諦,教範開始規格化。
德軍或有布赫穆勒(Georg Bruchmuller)這樣的天才炮兵將領,但是布赫穆勒是在東線建
立自己的名聲的,使用的戰術也更適合用在東歐和俄軍身上;在西線,英軍的炮手可一點
也不認為自己比德國佬差。
梅西訥:驚人的工兵爆破
尼維爾攻勢結束後,法軍出現了大規模的譁變情形,部隊的士氣相當低迷且紀律不彰,為
了解決此一困境,法國政府決定撤換尼維爾,改命令菲利浦˙貝當擔任法軍總司令。
相較於尼維爾,貝當長期有著體恤士兵的美名,他上任後仰賴自身的名望和軟硬兼施的手
段平息了譁變,透過改善士兵的待遇來提振士氣、以槍斃譁變的主謀來彰顯紀律。儘管如
此,法軍的士氣在短時間內仍不穩定,難以發動大規模的作戰。
為了牽制德軍以免法軍遭到打擊,BEF同意在比較北側的地段實施攻擊,這就是1917年夏
季的梅西訥(Messines)戰役。
1917年西線攻勢:http://i.imgur.com/ObLqBu3.jpg
1917年五月二十一日,普盧默(Plumer)上將指揮的BEF第二集團軍開始在伊普爾戰線實施
炮擊,三十一日進入密集炮擊階段,六月七日,攻擊開始。
梅西訥最著名的一點是英軍在此役開始前實施的龐然土木工程,英國工兵挖出了複雜且規
模龐大的地下坑道系統,還得謹慎避開地下水層,最後成功在德軍陣地下方埋了一系列的
地雷,放置的炸藥重量比索姆河戰役時放置的地雷還要多很多。
六月七日攻擊開始的時候,英軍成功引爆了十九顆地雷,爆炸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據稱愛爾
蘭都能感受到餘波。事實上,該日的地雷爆破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非核爆炸之一(後來被超
越),也是史上殺死最多人的非核爆炸。
由於先前從未發動過大規模作戰,BEF第二集團軍非常振奮且累積有很多資源,人力和砲
彈都很充分,他們也有效的運用了第二次阿拉斯戰役中其他集團軍使用過或新研發的戰術
;英國航空隊此役同樣集結了所有的資源,並且使用了一些新的戰術,比如說派熱氣球去
觀測德國飛機部署。
其結果是,德軍在英軍正式攻擊前就喪失了很大部分的炮兵,並且在地雷爆炸後陷入一片
混亂。地雷爆炸後英軍立刻從無人區往前衝,最前端的少數人還被氣浪和落下的泥石所傷
,不過攻擊整體來說非常順利,英軍緊跟著彈幕往前推進,幾乎沒遇上有組織的頑抗,直
到抵達德軍較為後方的防線才開始停滯,但此時作戰目標已經大致達成。
德軍最頑固的抵抗來自於一些非常堅固的地堡,守軍從堡壘中以機槍猛烈射擊,但是隨著
主要陣線遭到粉碎,這些堡壘也陸續被包圍攻陷。六月十四日,英軍在占領的區域構築了
新的前線陣地,梅西訥戰役結束。
英軍在這場戰役中如此成功固然是因為戰術有效、準備充裕,但是德軍其實在英軍攻擊的
時候已經開始後撤,所以抵抗也確實沒有很堅決或有效;英軍在戰役期間俘獲的德軍俘虜
證實了這一點,當時英軍正納悶為何德軍沒有發動強力的反擊,陣地內的火炮也很少。
梅西訥戰役的成功,只是此一地區另一場非常爭議的大規模戰役的起點。
附錄:梅西訥戰役,英軍與德軍同級火炮數量比較
英軍火炮類別 數量 德軍同級武器 數量
18磅炮 1,158 7.7cm炮 236
4.5吋榴彈炮 352 10.5cm榴彈炮 108
60磅炮 186 10-12cm炮 54
6吋炮 20 15cm炮 24
6吋榴彈炮 316 5.9吋榴彈炮 174
8吋榴彈炮 108
9.2吋炮 2 21cm炮 2
9.2吋榴彈炮 108 18.5cm榴彈炮 40
12吋榴彈炮 12
12吋炮 1 24cm炮 2
12吋榴彈炮* 3
總數 2,266 640
以上數據不包含迫擊炮。英軍此役使用了438門中等和重型迫擊炮。
(待續)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17:25:00
德軍1917年在西線是採取戰略收縮的策略相較於德軍主力在東線及南線取得的成就英法的攻勢就給人一種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覺
作者: vt1009 (古雷)   2016-09-17 18:02:00
英軍火炮有磅數又有英吋 研究起來蠻麻煩的感覺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9-17 19:25:00
雖說為將者求勝以止戰,應當合理範圍內視人命如草芥;但尼維爾真的太過,根本就是集無能與殘忍於一身的禍害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9-17 20:08:00
大推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2:02:00
尼維爾的缺點是他太自以為是了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6-09-17 22:03:00
同意樓上,他很剛愎自用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2:04:00
他搞出的問題都和他這個缺點脫不了關係從校級軍官升到總司令更讓他的自信來到一個新高點尼維爾個性和魯登道夫很像,只是他的能力比不上他而已真正的無能是像赫岑多夫這樣的,簡直是人間凶器
作者: e30901 (穿越45)   2016-09-17 23:02:00
這系列好精彩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9-17 23:19:00
想起一個也是有問題的;義大利卡多那跟赫岑多夫相比?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3:22:00
都很爛,可是赫岑多夫造成的問題比較嚴重赫岑多夫在1914年送頭太多導致奧匈在東線處在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被廢物玩爛的東線,尾大不掉的塞爾維亞戰線,加上義軍參戰1915年的奧匈三面受敵,已經是絕體絕命的狀態德軍1915年將主力移防東線除了西線陷入僵局外奧匈帝國危險的處境也是一大因素(應該說這才是主因)而且卡多納在卡波雷托大敗後馬上就被換掉赫岑多夫則是等到新皇帝卡爾上任後才被從參謀總部移走雖然1915年時,赫岑多夫就已經被德方將領排擠變成只能做一些討厭事的邊緣人但他還是擁有一定權力而且卡爾把他踢掉後還讓他去前線帶兵(........)由於義大利戰線本身就是條不重要的戰線而且不利於展開大部隊所以總體來說,卡多納對他祖國的危害要低於赫岑多夫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6-09-18 18:36:00
話說 史上最大的非核爆炸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