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fgtyu0000 (備用草)》之銘言:
: 恕刪
: 感謝作者大的系列文,讓本來冷門的一戰有更深入的了解
: 小弟戰史新手,有個問題想請教
: 如果德國要打贏或打和一戰,只能有毛子提前投降且立刻把東線兵力突入西線?
: 另外有可能利用毛子死不完的灰色牲口嗎?
: 以上
俄國退出戰局不會更早了,1917年已經對德國非常有利,問題是德國野心太大,想要一次
吞掉整個東歐甚至高加索,才會有百萬大軍滯留東歐這種蠢事。
運用東歐人力是幻夢,德國建立了一堆魁儡政權都缺乏根基,還得和各地的獨立運動勢力
交戰,光是迅速平復治安就已經很艱困。
如果德國想要更體面的結束戰爭,把俄國逼出戰局之後應該要在東歐止步,放原本的俄國
領土自己亂戰,這樣應該可以從東歐多調五十萬人去西歐、義大利和巴爾幹。
更重要的是,若非撤換魯登道夫就是讓魯登道夫比史實更優秀一點,1918年春季攻勢必須
更精確的修訂作戰計畫,只要德軍成功切斷英國遠征軍的鐵路和港口系統,英軍就會大敗
,英軍大敗之後,比利時軍就會全滅,法軍和美軍也會被迫往南收縮陣線,這樣德軍至少
可以拖延一些時間,甚至和協約國討價還價。
不過德國要完勝還是個很困難的任務,最大的原因在於──雖然一戰的焦點通常放在西線
,但是最決定性的轉捩點其實是在巴爾幹戰場,1918年九月馬其頓陣線崩潰後,保加利亞
、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就都已經敗象盡露,北義大利、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戰場也都決定性
的對協約國有利,宏觀戰略是難以逆轉的。
德國的兵力捉襟見肘,即使在特定戰區取得大優勢,終究還是會在所有方向的衰敗下逐漸
被逼到絕路──最好的情況也只是讓協約國實施傳說中的1919年計畫罷了,我看不出德軍
要怎樣才能擊退一萬兩千輛坦克和一萬架飛機。
或許,我們還要考慮另一個關鍵,那就是協約國的領導者都是非常可怕的人物,勞合喬治
、克列蒙梭和威爾遜全都是想要打到魚死網破的超級主戰派,不會像1940年的法國,遭遇
困境之後就投降。
上面這些論點我之前也有稍微提過,大部分是參考Lavalle on Zabecki的說法,他寫的書
和文章有不少就是在談皇帝會戰中德軍犯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