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KN (99%是眼鏡與吐槽)》之銘言:
恕刪部分。
: WW2時的瑞士中立很複雜 確實有親納粹的成分 但也不是只靠親納粹換來的
: 當時的瑞士指導者是Henri Guisan將軍 姑且翻譯為安里.基薩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i_Guisan
: 1939年8月 眼看德國與波蘭關係惡化 歐戰不可避免
: 8月30日瑞士就發布了武裝中立與非常事態宣言
: 選出法裔瑞士人的基薩將軍為最高司令官
: 當時的瑞士沒有常設將軍職位 基薩雖然是瑞士最高武官 官銜原本是上校
: 瑞士很快做出最初的戰爭計畫 最高一度動員43萬民兵
: 計畫的大綱是如果瑞士遭到德國入侵 將要破壞全國山地的交通網 放棄平原部分
: 撤退到阿爾卑斯山區構築要塞
關於瑞士在戰間期的教範,可參考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google books有試閱):
http://www.brill.com/cn/small-powers-age-total-war-1900-1940
講明白了,瑞士軍隊雖然有抗戰決心,但是備戰程度其實是相當不足的。
關於瑞士二戰期間的防禦計畫與編裝,推薦一個整理很好的網站:
http://www.schweiz1940.ch/limmat40-en/index.htm
回到主題,瑞士在二戰期間的作戰計畫雖然確實考慮到難以長期防禦邊境與精華區,
但是在二戰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把退守山區堡壘當作戰略計畫的主軸。
從1939年的第一、第二號作戰命令,直到1940年六月的第十號作戰命令為止,
瑞士的主要防線都部署於邊境與精華區,在持續備戰與國際局勢惡化的情勢下,
才逐漸從外往內建構了更複雜的縱深防禦,但仍是阻敵於外圍的思維。
一號命令:http://www.schweiz1940.ch/limmat40-common/images/Op-Bf-1.jpg
二號命令:http://www.schweiz1940.ch/limmat40-common/images/Op-Bf-2.jpg
四號命令:
http://www.schweiz1940.ch/limmat40-common/images/Op-Bf-4-Januar40.jpg
可以注意第二和第四號命令的圖片裡面,粗紅線代表的主要防線的位置。
在1940年七月發布的第十一號作戰命令中,中央堡壘的編制才得到了確認與組織,
並且基於全方向防禦太過困難而採取進一步的兵力收縮。
十號命令:http://www.schweiz1940.ch/tannen40-common/images/opbefehl10.jpg
11號命令:http://www.schweiz1940.ch/tannen40-common/images/opbefehl11.jpg
12號命令:http://www.schweiz1940.ch/tannen40-common/images/opbefehl12.jpg
http://www.schweiz1940.ch/tannen40-common/images/opbefehl12bis.jpg
請觀察第十號和第11號的圖片,各單位部署的位置有很明顯的改變。
換言之,收縮於山地的計畫並不是一開始的設想,而是在軸心國完全包圍了瑞士之後,
才因應狀況採取的應變措施。
: (在這邊 我要指出 很多國家因為政治原因不願放棄國土 無法做出這種計畫
: 只能被迫進行不利的國境決戰
: 最典型的案例 就是二戰波蘭 軍隊放棄原本相對有縱深的防禦計畫
: 集結國境 結果遭遇德軍南北包夾 全面潰敗)
波蘭的主要問題是相信英國和法國兩個豬隊友...XD
荷蘭的戰略問題比較明顯,重建野戰軍和集結兵力於萊茵河都是很失敗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