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只講一點簡單的岸砲認識
岸砲當然是有用的 它最大的用途就是
敵人艦隊知道有海防要塞的岸砲在那邊 就不會輕易去打
於是沒有交戰的岸砲就是好岸砲
以下我延伸聊些海防要塞概念
在19世紀以前的風帆船時代
因為火砲性能有限 帆船是木製的也不怎麼耐打
相反的海防要塞火砲要裝多少有多少 且有大地力量加持 防禦力無限大
當時的基本海戰原則是 海防要塞>艦隊
英國皇家海軍史上最知名的提督納爾遜
都曾在指揮艦隊進攻西班牙海防要塞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Santa Cruz de Tenerife)
時失敗 身受重傷 失去了右手
攻略海防要塞的基本原則 是從要塞岸砲打不到的地方派陸戰隊登陸
從走陸路攻略砲台
但19世紀後半 海軍科技出現革命性進步 出現全金屬製的鐵甲艦
且火砲越做越大
到了20世紀初期 因為運輸上的要素 導致主力戰艦的火砲往往可以比岸砲還大
進入無畏艦時代後
戰艦主砲可以在船塢附近的工廠製造好之後安裝到戰艦上
或在沿岸工廠製造好後 透過運輸船運到船塢直接安裝
因此大型戰艦的火砲口徑跟門數都很驚人
而在陸地上要運輸14吋口徑以上的火砲抵達海防要點變得非常困難
大口徑火砲變成只有用火車拖拉的列車砲
因此在WW1-WW2期間前後 一度出現戰艦主砲>岸砲的狀況
但這也只限於戰艦有優勢 在只有8吋口徑砲以下的巡洋艦以下艦種
跟岸砲互毆往往還是吃虧的
二戰仍然有些戰例
例如蘇聯跟芬蘭的冬季戰爭期間
駐紮列寧格勒的蘇聯海軍曾用巡洋艦基洛夫號試圖砲轟芬蘭沿岸
但遭到芬蘭岸砲擊退
在WW1-WW2之間最大的改變是出現從岸上基地攻擊船隻的革命性新方法
"航空機"
於是要單靠艦船攻略一個擁有大量對艦攻擊機的海防要點變得異常困難
陸上航空基地作為不沉空母的性質 也能廣義解釋為海防要塞優勢
加上冷戰時代出現陸基反艦飛彈 要投射大量炸藥攻擊船隻
不用再靠火炮 靠飛彈就好 這能解釋為現代的岸砲
只是現代軍艦也有攻陸飛彈 且尚未出現跟陸基反艦飛彈互毆的戰例
這還可期待未來發展
最後海防要塞雖然互毆很強 但有個戰略上的弱點
無法移動 在其守備範圍以外的事情一概管不著
因此單靠海防要塞要固守海岸線成本上非常不划算
平時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蹲點跟維護設備
卻又無法支援解決國家在海外的各種問題
宏觀來說海軍艦艇就算有互毆時易受損的問題
戰略效用是高出很多的
因此海軍戰略歷史上在不同時空出現過數次海防論跟岸防論的爭議
最後往往都還是海軍艦艇大量勝過海防要塞
海防要塞的概念主要用在固守海運上的沿岸要點
例如直布羅陀
一個位在航路要點或重要港口 但因為太過強大沒有跟敵人交戰的海防要塞
就是個好要塞
例如前述的英國掌控的直布羅陀 在WW2期間就是德義海軍的鬼門
即使在德國佔領法國 西班牙又親德的條件下仍然切斷了德義海軍的直接聯繫
德義潛水艇要經過這個直布羅陀海峽比跳火圈還恐怖
因為西班牙雖然親德但也內戰後無力直接參戰
德義兩國也缺乏攻略直布羅陀海峽的手段 最後還是搞不定它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跟印度洋
日本海軍很顯然搞懂了對付海防要塞的方法 於是攻略新加坡的方法
是請陸軍走馬來半島的陸路去搞定它
這也說明從海上要攻擊新加坡要塞並非明智之舉
此外WW2的最後戰役 沖繩戰
美國海軍在掩護地面部隊攻擊沖繩期間
遭到了來自九州南端陸海軍航空基地的神風特攻隊集中攻擊
就算憑著經過戰訓實證後的當代最尖端最黑科技艦隊防空體制
神風特攻攻擊的成功率其實不高
依然被這些有人陸基反艦飛彈撞出了美國海軍史上最慘重的損失
沖繩戰期間約4000名海軍士兵戰死 且戰役期間海軍官兵承受龐大的精神壓力
戰役期間指揮第58特遣艦隊的馬克米契爾(Marc Mitscher)中將
因旗艦遭受攻擊受損 兩度更換旗艦 損失了數位幕僚
自己本人也消瘦如骸骨 戰役後移交艦隊指揮權 退下休養
二戰末期美國海軍與神風特攻交手的經驗
或許也說明了海軍艦艇跟陸基反艦飛彈互毆並不是容易之事
雖現代海軍艦艇能夠透過誘餌跟電戰干擾阻止
但要跟有航空機掩護 反艦飛彈密麻如針鼠的海防要塞交手
仍然是需要多加計畫的危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