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被外線作戰打敗的例子是漢尼拔對決羅馬,有關個別詳細戰役的內容就簡述,
主要著重在戰略方面,而其中最令人疑惑的南義大利爭霸戰,
可參考本版板友jimmy5680的文章~[心得]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漢尼拔的南義戰略,
可以解答為什麼漢尼拔在南義大利的戰略為何執行不良,而羅馬到最後一定勝利。
面對戰史上的名將漢尼拔,羅馬獨裁官費邊早就看清局勢和漢尼拔的弱點,
制定了費邊戰術,慢慢困死漢尼拔。
參考資料:
世界文明史
維基百科
網路其他資料
前218年春天,漢尼拔從西班牙出發,翻越庇里牛斯山,率90000步兵,
12000騎兵及戰象,渡過隆河,避開羅馬的高盧軍隊攔截,
秋天抵達阿爾卑斯山邊緣。冬季成功跨過阿爾卑斯山,
進入義大利北部。估計在整個過程中漢尼拔損失了將近半數的兵力。
追擊的羅馬軍老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在波河北邊遇到了漢尼拔,兩軍前哨交戰不久,變成一場混戰,
雖然戰鬥的損失稀少,但老西庇阿受傷(有一說是被年輕的大西庇阿所救),
所以想要與援軍會合,故連夜拔營撤退至特雷比亞河
https://goo.gl/cTiUq7
前218年的特雷比亞河戰役(The Battle of the Trebia),羅馬元老院派出Tiberius
Sempronius Longus率兩個軍團為援軍,Sempronius諮詢過老西比阿的意見,
後者建議他不要進攻迦太基軍隊,Sempronius不以為然。
漢尼拔感到兩軍不會會合,制定了策略。他派兵挑釁Sempronius,
引誘他渡過特雷比亞河,進入他的伏擊。Sempronius果然中計,
羅馬軍隊損失了大部分士兵。而老西比阿退往皮亞琴察(Piacenza)固守。
前217年的特拉西梅諾湖戰役(The Battle of Lake Trasimene),羅馬新任執政官
Gaius Flaminius Nepos,準備來對付漢尼拔。
前217年年初,漢尼拔離開不穩的波河高盧盟友,橫渡亞平寧山脈往南前進,
快速行軍且很快就超前了Flaminius的羅馬軍隊。
Flaminius被迫加快他的行軍速度,趕在漢尼拔之後,匆忙追擊,
卻沒有進行適當的偵察。漢尼拔避免硬攻羅馬城,而是在特拉西梅諾湖畔,
設下陷阱伏擊Flaminius的羅馬軍隊,羅馬軍被全殲且Flaminius戰死。
漢尼拔儘管他的軍隊數量較少,在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中,
他卻一再對羅馬造成了毀滅性的損失(近3萬人和3萬人)。
前217年的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中羅馬軍隊慘敗之後,費邊(Quint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被選為獨裁官。費邊認為漢尼拔有兩個弱點。
首先第一個弱點,因為此時的漢尼拔軍隊已經遠離本土,
補貼的困難不能持久作戰,費邊認為儘管羅馬無法戰勝漢尼拔,
但是漢尼拔的完勝只有羅馬城被攻陷,或是另一個摧毀羅馬的希望
就是獲得義大利半島上盟友的支持且一直獲得補給,
只要義大利的盟友依然忠於羅馬,那麼漢尼拔就沒有希望贏。
但如果羅馬繼續失敗,盟友對羅馬的信任就會減弱,
所以打敗漢尼拔的方式是避免與他進行決戰,剝奪他的勝利。
漢尼拔的第二個弱點是,他的大部分軍隊是由僱傭軍組成的,
忠誠度不高,僱傭軍沒有圍困城市的重裝備,他們想要快速,
壓倒性的勝利和襲擊村鎮掠奪。但是漢尼拔始終面臨費邊大軍的威脅,
他難於分出大部兵力去洗劫義大利城鎮。
因此,漢尼拔的軍隊實際上對羅馬城幾乎沒有威脅,
唯一選擇就是迅速擊敗羅馬軍隊,但是羅馬軍採用消耗戰術,
並不與漢尼拔正面決戰,而是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與敵人周旋,
消耗漢尼拔軍隊。
費邊一直尾隨漢尼拔的軍隊,但避免決戰,而是派出小部隊騷擾漢尼拔,
並且盡量援助同盟城市,叫村民留意,讓他們隨時能夠收集物資,
往強化的城鎮避難。
前217年,漢尼拔的軍隊在義大利最富有的坎帕尼亞(Campania)地區破壞掠奪,
希望激怒費邊,費邊仍只是率領4個軍團保持距離地尾隨著。
而漢尼拔向南走去,進入法爾法姆(Falernus)的區域,
這裡是一片由山脈包圍的肥沃的河谷。費邊佔領了從河谷出來的所有通道,
從而圍困阻擋了漢尼拔,漢尼拔採用策略,於夜晚以火牛突破封鎖,
繼而全軍脫離,費邊小心翼翼地拒絕夜晚攻擊迦太基軍,
使漢尼拔毫髮無損地逃脫了陷阱。
費邊戰術在軍事上是有用的,但在政治上卻是不利。縱容漢尼拔的結果是
農村地區受到迦太基軍嚴重破壞,同時漢尼拔在義大利來去自如,
也動搖各同盟城市對羅馬的忠誠(這種忠誠往往建立在敬畏羅馬軍事實力)。
元老院中也有許多反對費邊的人,這些反對情緒日趨強烈,使費邊的聲望嚴重受損。
前216年,羅馬元老院選出瓦羅(Gaius Terentius Varro)與保盧斯
(Lucius Aemilius Paullus)為執政官,與此同時,也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附近與漢尼拔進行決戰(Battle of Cannae)。
羅馬人最大程度地動員了軍隊(可能多達8萬人),
然而結果卻是羅馬軍在兵力優勢下被漢尼拔擊敗,而且大部分士兵被殺,
部份留守的羅馬軍隊成功退往卡流蘇門(Canusium),
而其中包括大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
坎尼戰役給羅馬帶來的打擊極為巨大,羅馬人變得亂成一團,
剩下的部隊嚴重地士氣低落。
漢尼拔三戰三勝。在三場戰役裡,羅馬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成年公民。
坎尼會戰後使得南義大利各城市均震攝於漢尼拔之軍威之下。
同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出兵支持漢尼拔,對羅馬發動了第一次馬其頓戰爭。
坎尼戰後,漢尼拔亦與西西里島上最重要的城邦,
敘拉古(Syracuse)締結盟約反抗羅馬的控制。
羅馬使馬其頓戰爭侷限在希臘的伊利里亞(Illyria)地區,
在前215年和前214年間,腓力五世兩次企圖入侵伊利里亞都遭到失敗,
使得陸上往羅馬的征服行動進展緩慢,同時羅馬與希臘的埃托利亞同盟結盟,
策動同盟攻擊馬其頓,雙方互有勝負而且沒有重大進展。
最後,在前205年雙方簽訂腓尼基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