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最直接了當的方式當然是圍而不攻 這樣自然沒有
: 攻擊方殺傷平民的問題 但戰爭過程多半沒那麼多
: 時間讓攻擊方每次遇到城鎮都圍而不攻或者繞過
: 甚至有時候是占領區後方的城鎮有敵方小部隊滲透或者
: 游擊隊或民兵等佔領城鎮而需要處理
: 這方面的戰爭技巧是怎樣變化?
中世紀圍城戰拖得太長搞到城內斷糧人肉相食也不算極端罕見。
中國也有紀錄。我把維基百科有寫的圍城斷糧吃人部分節錄出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9%A3%9F%E4%BA%BA%E5%8F%B2
《後漢書·臧洪傳》記載興平二年(195年),臧洪讓士兵吃自己妻子,「紹(袁紹)兵
圍洪,城中糧盡,洪(臧洪)殺愛妾,以食兵將,兵將成流涕,無能仰視。」
魏明帝青龍四年(236年),遼東公孫淵反。景初二年(238年)正月,使司馬懿將四萬人
討淵。六月,至遼東,圍襄平(遼陽市)。七月,大雨,雨霽,合圍,百計攻之,矢石如
雨。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八月,淵請降,不聽。城潰,斬淵父子於梁水上
。(《三國志·魏書·公孫淵傳》)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八月,劉曜進逼長安。司馬模之子司馬保遣胡崧兵入援,打
擊劉曜於靈台(長安西)。「崧恐國威復振,則麴索(麴允、索琳守長安)勢威,乃帥城
西諸郡兵屯渭北不進,遂還槐里(長安西興平)。曜攻陷長安外城,麴允、索琳退保小城
以自固。內外斷絕,城中饑甚。斗米值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大半,亡逃不可制。唯涼州
義眾千人守死不移。太倉有麴數十餅,麴允屑之為粥以供帝,既而亦盡。」(《資治通鑒
》)
元嘉十八年,北魏世祖拓跋燾遣鎮南將軍奚眷出擊酒泉,北涼沮渠無諱派遣堂弟沮渠天周
據守,「酒泉城中食盡,萬餘口皆餓死,沮渠天周殺妻以食戰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九江大饑,人相食者十四五」,建康城(南京)被侯景圍困
,「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雜以
人肉,食者必病」。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秦王李世民大敗王世充,軍傅洛陽城,塹而守之。王世
充糧且盡,人相食,至以水汩泥去礫,取浮土糅屑為餅。民病腫股弱,相藉倚道上。其尚
書郎盧君業郭子高等皆餓死。御史大夫鄭頤丐為浮屠,世充惡其言,殺之。(《新唐書卷
85 王世充傳》)
安史之亂(755年-763年)時,山西睢陽被圍,守將張巡、許遠誓死守城,糧盡食人;後
來城破,人口從三萬人降到四百人,多是被士兵吃掉的:「(張)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瘦
傷氣乏。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
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飧,坐者皆泣。巡疆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至羅雀掘鼠,煮鎧
弩以食。……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
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新唐書》卷192)
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年):「時汴軍築壘圍滄州,鳥鼠不能通,仁恭(劉仁恭)畏其(
朱全忠)強,不敢戰。城中食盡,九土而食,或互相掠啖。」(《資治通鑒》卷265)
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將領李定國攻新會,城中糧盡,清軍開始殺居民為食。姓莫的
媳婦願代婆婆而死,清軍把莫氏烹食。新會被圍八個月,吃掉居民近萬人。
順治九年八月,漳州被圍半年,城中缺糧,一碗稀粥索價白銀四兩。居民以老鼠、麻雀、
樹根、樹葉、水萍、紙張和皮革等物為食,餓死者不計其數,「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
其八,兵馬盡皆枵腹」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進攻雲南吳世璠,「世璠將余從龍降。詷知糧將盡,人相食,
與諸將環而攻之。世璠眾內亂,欲擒世璠以降,世璠自殺。」(《清史稿·卷254賚塔傳
》)
1948年6月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將領林彪進行長春圍城,禁止糧食進城,國軍於是收集城
內的糧食,造成很多人餓死街頭。10月21日,城內守軍鄭洞國投降。活過來的人說,「就
喝死人腦瓜殼裡的水,都是蛆。就這麼熬著,盼著,盼開卡子放人。就那麼幾步遠,就那
麼瞅著,等人家一句話放生。卡子上天天宣傳,說誰有槍就放誰出去。真有有槍的,真放
,交上去就放人。每天都有,都是有錢人,在城裡買了準備好的,都是手槍。咱不知道。
就是知道,哪有錢買呀!」參加圍城的中共官兵說:「在外邊就聽說城裡餓死多少人,還
不覺怎麼的。從死人堆裡爬出多少回了,見多了,心腸硬了,不在乎了。可進城一看那樣
子就震驚了,不少人就流淚了。」
這還只限圍城戰圍到缺糧的案例,不包含當中一大段飢荒或戰亂缺糧吃人的。
史料記載較明確的歐洲史跟日本史也有類似的圍城圍到城內斷糧開始有吃人現象發生
的案例。
最近期較知名且史料記載較明確的就WW2歐洲戰區的列寧格勒圍城戰。太平洋戰區的
則是瓜達爾康納爾島戰役有圍島圍到島上士兵缺糧吃人。後期美軍發動的日本本土圍困
飢餓作戰也是大概再晚幾個月終結戰爭日本本土就會發生人道危機。
前陣子在敘利亞內戰也有圍城或圍山圍到平民缺糧案例,只是現代消息傳得快,
有國際壓力介入,才沒有再大量發生這類人道危機。
戰爭最大危害就是破壞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瓦解的直接危害就是缺水缺糧。
其中破壞經濟結構有效的又是截斷補給路線,人最怕就是沒水喝沒飯吃。
甚至古時發動戰爭的理由之一就包含秋收時期劫掠糧食。遊牧民族尤其碰到北方大寒
或乾旱,游牧生活困難時會南下劫掠。國家之間長年衝突,秋收時期出兵搶劫
敵國糧食砸毀田地,也時有所聞。
至於佔領區的安定政策,古時候對國家認同並不到非常明確,只要佔領政策
沒有太糟糕,多數人民還是較容易接受新統治者。特別像歐洲封建時代,
一些長年戰亂地區換領主不是很稀奇,只要新來的老闆不要太糟,人民接受的很快。
宗教、意識形態跟民族主義號召的全民游擊戰是比較近代才普遍發生的概念。
中世紀的戰爭由於攻守方彼此經濟跟補給維持都有困難,普遍是較為短期的。
比起長期佔領,也時常是燒殺擄掠一陣就走人。比較聰明要搞永久佔領則會保全
當地既存的統治官僚組織跟法律制度。
像是蒙古與伊斯蘭勢力一度擴張得很快,但他們也只對激烈反抗者下手狠毒,對多數
投降者則採取(以當時來說的)寬大處置,甚至收納人才來建立統治系統。
跳開民族主義史觀的話,在歐亞大陸上,很多時候由於原本的老闆很糟,新來的老闆
雖是異民族,但一方面新老闆有武力,而且單看短期統治則不見得比原來的老闆糟糕。
因為畢竟多數人都想快點回到平靜有秩序的生活。而且古時候通訊不發達,要在敵佔區
內策動組織化的游擊戰,難易度要高得多。
不像二戰以後可靠空投跟車輛來進行快速補給,情報跟指令可藉由無線電(現在是網路)
迅速流通。組織化的游擊戰更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