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越戰老兵問題補充一些。
越戰對美國流行文化影響很大。
美國電影界的新潮流運動過後拍了很多現在被認為傑作的越戰電影。
這跟越戰作為史上第一次被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戰爭,以及許多電影工作者
可能本身被徵兵有參與過越戰,有非常大的關係。
https://goo.gl/M9hVjt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New Hollywood),又稱美國新浪潮,是指在1967年-1976年的好萊
塢電影經歷了外來影響之後,以及經歷了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
興起對電影的衝擊,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的一些改變。
這些電影一反過去好萊塢電影充滿歡笑希望與英雄主義的風格不同,轉而拍攝
人在現代社會的孤獨以及面對暴力衝突時的抉擇。其中最極端的可說就是越戰電影。
加上嬉皮運動的影響,這時期的美國電影主要角色很多非主流的社會邊緣人。
酗酒嗑藥。
雖然國內一些沒參戰的年輕嘻皮反戰運動被指責對越戰老兵有不公平批判,
但也必須指出一些越戰老兵自己也批評越戰。
例如拍了越戰電影三部曲的奧立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本身
是長距離偵察部隊LRRP的退伍老兵,經歷過美軍在越戰最凶險的部分,
但他拍了《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等越戰電影。
這都被認為帶有反對越戰的性質。
在越戰之後美軍學會了管制新聞報導的重要性,於是在波灣戰爭跟阿富汗
伊拉克戰爭時,已經學會盡可能將新聞記者轉為幫手,某種程度管制新聞報導,
以免影響國內的政治。
當然這跟蘇聯以來共產黨精通宣傳戰與心理戰的程度,還有很大差別,而且
有報導自由的國家總是在這方面比較弱勢,但也已經比越戰時期要相對好得多。
除此之外,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當個士兵。徵兵制度會將很多比較感傷
或道德意識較強的人帶到戰場。當他們目睹同僚殺人如草芥時,他們會深陷
一種在袒護同僚與自己道德意識之間的矛盾,開始思考戰爭為何如此殘酷但
又受到允許。這類道德衝突問題其實大量出現在各類越戰文學與影響作品當中。
且回到越戰時代,當時的資訊流通管道還非常有限,但電視報導已讓許多人第一次
接觸一手戰爭資訊,可說是人類史上後方和平社會首次能即時感受前線戰鬥的殘酷,
因而產生很大的心理衝擊。
不像現在被毒氣毒殺或人被殘酷處決的影片放在網路上廣泛流通也引發不了多少
政治衝擊。看多了就對人痛苦掙扎的畫面已經習以為常。
但持平而論,越戰之後,戰場前線的殘酷行為將被放到網路上給後方和平社會的
一般人加以檢視,還是很大程度遏止了過往在戰場上可能隨處可見而且不為人知
又難以舉證的戰場暴行的擴大。
雖誠如許多現代美軍士兵回憶錄指出的,戰場上還是有很多灰色地帶的道德抉擇,
但對行為將受到嚴密道德檢視的美軍士兵來說,漫無目標隨興所至的屠殺平民
或戰俘,已經不再是會受到放任甚至袒護的選項,起碼要透過一些小手段來加以
掩飾。
這雖然不是完美的,但讓戰場與承平社會的道德基準更接貼近,還是有助於減少
戰爭的殘酷--當然另一方面會讓很多慘無人道的暗黑兵法受到限制,像是美軍
已經不再能進行無差別轟炸,而必須強化精準攻擊能力,減少平民受到的附帶傷亡。
不像以前每天都要燒幾棟越南人的家。
最後讓我們重回越戰年代,來點滾石合唱團的MTV。
https://youtu.be/InRDF_0lfHk
Paint it Black - Vietnam War
https://youtu.be/sM8ix0siRVQ
Gimme Shelter - Rolling Stones Vietnam
對於越戰老兵,僅敬以這首藍波的主題曲 It's a long Road (漫漫長路)
https://youtu.be/nRGJDb-30C8
Rambo Soundtrack Its a long Road
藍波離家超遠,越戰後回國無法適應和平社會,不斷重回殘酷的戰場,
要到26年後的第四集結局才終於踏上回鄉路,真的是漫漫長路。
真實世界也真的有這種人,戰後在故鄉成了無法適應的邊緣人,
或者為了生活,只能不斷重返戰場,過著地獄是我家的生活。
想看這類古典可以看雅典老兵色諾芬的《長征記》,那也是一條回鄉的漫漫長路。
甚至色諾芬本人後來幫斯巴達人工作,還被雅典長期放逐,他的歸鄉路
就跟藍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