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起的波羅的海國家
1919年一月,蘇俄紅軍已經迅速搶占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的大部分領土,並且
開始宣告成立當地的蘇維埃政權。然而,這些當地政權實際上只是莫斯科的魁儡,其蠻橫
的高壓統治不得人心,並且派往波羅的海地區的紅軍兵力有限,素質也偏低。
在志願者積極參戰,並且自西方取得援助之下,這三個政權都在局部地區勉強阻止了紅軍
的推進。拉脫維亞的局勢最為惡劣,幾乎只剩下國土的一隅;立陶宛局勢沒有好多少,六
成領土淪喪敵手;愛沙尼亞雖然備戰較足,一開始也被佔領了泰半領土。
隨後,戰況開始逆轉。愛沙尼亞在一月下旬短短半個月內反攻了兩百公里遠,幾乎將戰線
推回國境,迫使紅軍抽調部署於南側的拉脫維亞以及更東方的單位馳援,以再次嘗試攻佔
愛沙尼亞。
在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反共陣營於二月初抵擋住紅軍。立陶宛陸軍與其德國盟友在立陶宛
第二大城考那斯的周邊奮勇抵抗,雖然考那斯數度幾乎被紅軍包圍,立陶宛軍仍成功守住
此地,並阻止紅軍的攻勢。
由德軍少將呂迪格˙馮˙德˙戈爾茨指揮,最龐大的自由軍團派系──第六後備軍,下轄
鐵師團、第一後備禁衛師、波羅的海地方軍,在二月初抵達拉脫維亞與立陶宛。鐵師團於
二月下旬推進時,紅軍幾乎沒做什麼抵抗就一路退卻,放任自由軍團橫掃立陶宛北端與拉
脫維亞南部;立陶宛陸軍與拉脫維亞陸軍在此時則得以開始擴充軍力、重整編制,從一月
初的敗退中回復元氣。
協約國這時候已經有艦隊巡弋於波羅的海,一方面封鎖了效忠蘇俄的艦艇,另一方面也提
供友軍岸轟支援,以及護送走海路的補給和協助人員。英國和法國主要提供軍事援助,派
遣軍事顧問和提供軍火,並將擄獲的蘇俄船艦轉交給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海軍,稍晚抵
達的美國人則提供了不少民生支援,有效緩解了拉脫維亞民族主義者的糧食困難。
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內持續擴充的陸軍之外,芬蘭與瑞典的志願者開始抵達參戰,而敗退至
波羅的海區域的俄國白軍也暫時接受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指揮。與紅軍激戰的,其實是一
支多派系的聯軍。
愛沙尼亞的奮鬥
紅軍在二月下旬再次猛撲愛沙尼亞,但是愛沙尼亞陸軍頑強抵抗,使紅軍進展甚微。三月
初,成立不久的「愛沙尼亞紅軍」──主力僅一個師,且剛遭重創──與拉脫維亞紅軍、
紅軍第七軍團等部隊發動猛攻,愛沙尼亞軍的戰況變得相當緊迫。
經過相當艱難的奮戰,愛沙尼亞陸軍──此時擴充至三個師,另外下轄一些盟友與地方守
備單位──成功阻止了紅軍的攻勢,更在反擊後奪回不少陣地,擊退了來犯者。
在1919年春季的波羅的海戰區,愛沙尼亞面對的紅軍攻擊最為猛烈,而紅軍在此一區域的
挫敗代表著「西方面軍攻勢」──又稱「進軍維斯瓦河行動」──徹底破產。
愛沙尼亞下轄的盟友中,有兩個尤其重要,其中一個是俄國白軍的北方軍,1919年二月時
有三千人左右的戰鬥兵力與五千餘人的後勤人員。隨著二、三月間紅軍敗退,北方軍從戰
俘中招募到不少反共義士,並在收復的區域對俄籍居民實施徵兵,兵力急遽擴充。
另一個則是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在二月簽署共同防禦協定後,由愛沙尼亞徵召國內的拉脫
維亞裔,組成的北拉脫維亞部隊,預計在局勢穩定後轉移給拉脫維亞政府。三月底成立第
一個步兵團,約一千五百人,隨後於四到六月間持續擴充至一個混成旅,在六月底前達到
約一萬人之譜。儘管初期裝備與訓練低劣,這支部隊穩定增強並開始往南開進,得以顯著
影響拉脫維亞的局勢。
拉脫維亞的混沌
1919年四月,一直與拉脫維亞政府有齟齬的自由軍團發動政變,奪取了拉脫維亞政府、組
織新的內閣,然而原本的內閣成員多半在協約國艦隊的協助下逃脫,建立另一個政府架構
,繼續維持本土正規軍的控制能力。拉脫維亞內部的派系紛擾就此開始。
第六後備軍發起的政變,主因是其意圖讓德語族群掌握拉脫維亞內政。在政變後,第六後
備軍進行了緊急的備戰,希望能搶先一步克復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並從紅軍手中奪取大部
分的拉脫維亞領土,以爭取進一步的輿論與資源優勢。
然而,拉脫維亞的民眾對於一戰期間的德國政府並沒有好感,此時更對希望獲取更多土地
的德裔產生疑懼。由於拉脫維亞本土政府始終享有愛沙尼亞與英國的支持,自由軍團的野
心面臨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