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善之] 船舶の強度と安全 https://goo.gl/8ApME3 44M
——————————————————————————————————————
4、應(緊)急注排水裝置與バルジ(bulge ,膨、凸出,後以「凸出部」稱之)
(1)應急注排水
日本海軍在設計戰艦時,是預想承受3次水上艦的攻擊(※原文看不太出這是否指同級
敵艦主砲或後述之雷擊,但可能指魚雷),1次1發、假設共計命中了3發魚雷。戰艦
被雷時能向反對舷之TANK緊急注水2000t。預計魚雷1發浸水是1000t,
受到2發魚雷的話能耐得住。到2發為止還能繼續戰鬥,受到3發的話不得不脫離戰列
。太平洋戰爭時因為飛機受到了許多魚雷,戰艦失去了優勢性。另外依大和型戰艦的圖
面,防禦區以外的小注水區劃(FLC)、燃料油TANK、防水區劃、純水TANK
等配置了多數。這樣的話注排水的御制變得複雜。
(2)對水中彈防禦跟對魚雷防禦並不一樣
大和型戰艦厚41cm非常重的Armour(アーマー、裝甲)在防止41cm砲彈
(重約1t)貫穿時,在極短的時間施加力量,這種力量與其用結構不如用裝甲的慣性
力支撐。由於魚雷的爆壓對Armour施加了大範圍地相對應長時間,沒有考慮到
Armour的支撐結構強度有決定性的作用。
(3)大和型戰艦之阿基里斯腱
就算被魚雷命中,其影響也不能波及船體的主要部位,在原來的外板(船殼)的吃水線
下之外側設置第2外板,兩外板之間設置對魚雷的水中防禦構造,這個被稱為凸出部(
バルジ)。設置這樣的凸出部,在戰艦那種肥的船型時速度不會下降的太大。高速艦則
為了水中防禦在船側部設置水密縱隔壁,本稿為了方便之後將這種水中防禦構造稱為「
凸出部(バルジ)」。1943/12/25夜,戰艦大和(圖1參照)於楚克群島(
トラック島)附近在凸出部吃水線下2m被擊中了1發魚雷。凸出部內有著410mm
的Armour,被認為是對魚雷也有效的。但是還是浸水了,4度傾斜到隔天早上回
到楚克群島。傾斜停止在4度說不定是損害管制起了作用。
(圖1、圖2) https://imgur.com/JABwCLz
※補充 YN18 戦艦「大和」の防御計画 https://imgur.com/TzFkSO0
YN19 戦艦「大和」の船体構造 https://imgur.com/FthEDc5
(社)日本溶接協会 溶接情報センター
flash http://www-it.jwes.or.jp/gallery/gallery3.html
※部分關鍵部位依下面的(圖1、圖2改)上色方便認圖
厚度很大的Armour被安裝在中甲板及舷側部,構成船體結構的DS(デュコール
鋼、Ducol Steel※高張性鋼)製的背板上。厚達0.41m的上部舷側Armour是
VH(Vickers Hardened Armour※追求硬度),頭尾方向長3.6m ×高5.6m的短
冊型,接近下端厚度逐漸變成錐形(※變細),每個重約70t,垂直線對20°的傾
斜,以直徑76mm稱為Armour Bolt(アーマー.ボルト、裝甲栓)的盲
鉚釘(立込鋲)安裝在背板上以Frame(フレームフレーム、骨架)補強。中甲板
的Armour透過背板和型材(※多指條狀鋼骨、梁)接續著。每個舷側Armour
與前後相鄰的Armour根據之間的Dovetail(ダブテイル※上圖YN19中有
示意)式之嵌合繼手,受到的力依板厚28%的嵌合部之剪力(せん断)形成了前後的
Armour為一體之抵抗構造。為了明確這的構造,圖2將棚板(ロンジ※縱向船舷
板或梁,這指的是板狀船體)以下的部位清除。同圖所示Armour的下端部為與水
平線傾斜30°的DS製棚板,與DS製的受板以28mm的鉚釘(鋲)與盲鉚釘(立
込鋲)(在圖2中各自1根和4根※圖中應該是3根和2根才是)結合。將上部舷側
Armour加工後嵌入下端受板的溝中。這裡Armour的內面和棚板的角度形成
100°,不僅通過鉚釘接合而且楔(クサビ)效應的支撐也被期待。與垂直線14°
傾斜的下部舷側(※下部舷側Armour,在圖2省略請參照圖1)也類似地同樣透
過上端受板支撐著棚板,但因為幾何學的關係沒有楔效應,只有鉚釘有效。
(圖1、圖2改) https://imgur.com/rWzvylx
※總之大和級在設計時,期待著除了做為釘子的鉚釘外還希望如同房子的梁與柱一般能
做到支撐的效果。但由於角度的關係受力後釘子噴飛柱子就歪腰梁就去撞鐘了。
基本上會出這種錯很大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大和級在建造時太過於保密,以致於參與的
專家過少,使得設計問題沒有被各方面的專家檢視從而發現錯誤。
今天就到這兒了,眼睛都要花了,撞鐘後的結果請容留到下次再見/bow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