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雄獅的野望(1618~1632)
瑞典陸軍早在17世紀初便已引入西歐軍事體系,然而其實力仍相當有限,1605年,國王親
自率領的一萬餘人部隊竟遭三千餘人的波蘭立陶宛軍擊潰,損失七成以上的兵力。
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在1611年繼位後,努力整軍繼武、充實國內的戰爭潛能。為了有效抗
衡波蘭,他在內政上推動貴族與軍隊的連結,戰術上則改良荷蘭步兵體系,並且試圖強化
騎兵的近距離戰鬥能力。經過持續多年的改革,他得以在1620年代勉強拓展瑞典的波羅的
海南岸勢力範圍,並在1629年以中歐新教盟主之姿,出兵德意志。
古斯塔夫在正式投入三十年戰爭後,先守後攻,擊敗天主教聯盟主力、攻進巴伐利亞,迫
使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連撤離首府慕尼黑,但是他旋即遭遇華倫斯坦的頑強抵禦,被逼
退到爭奪薩克森戰區,最終在試圖發動強襲後戰死沙場。
瑞典軍的傳說與實際戰力
古斯塔夫的瑞典軍有著過多的傳說,很大部分是迷思或被扭曲的真相。古斯塔夫並未捨棄
火繩槍的支架,並未放棄鎧甲,瑞典步兵旅沒有凌駕於西班牙戰陣或德意志戰陣,瑞典的
胸甲騎兵也並未將衝鋒再度引入西歐。
然而,瑞典軍的實力強悍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從天下無雙的野戰炮兵、最具象徵性的精銳
步兵旅,或者是傲笑稱雄一方的騎兵,再到驚人的兵種協同能力,古斯塔夫的軍隊素質呈
現三十年戰爭中期的一個新高峰。
瑞典的重炮和攻城能力並不特別強,但是其野戰炮兵相較於其他軍系而言,呈現壓倒性的
優勢,同時期可能只有荷蘭的火炮密度與之旗鼓相當,但是荷蘭陸軍迴避野戰。瑞典軍的
兵種協同更是一絕,透過步兵的齊發火力和騎兵的勇猛逆襲,他們能夠與裝備和素質更精
良的騎兵抗衡而不至大敗。結合火力、機動和衝擊,造就了古斯塔夫的威名。
瑞典陸軍(1618~1633)
部隊:騎兵A 步兵S 炮兵S 協同A
作戰:進攻A 防禦A 機動B 後勤B
東歐霸主波蘭立陶宛聯邦
嚴格來說,波蘭並未參加三十年戰爭,然而正是波蘭的奮戰,才阻止了鄂圖曼帝國直接插
手匈牙利,也牽制瑞典無法迅速干涉德意志。在承受楚措拉的大敗後,聯邦軍在霍京戰役
成功抵禦鄂圖曼帝國罕見的總攻擊;在與古斯塔夫對陣時,雖然一開始戰局惡劣,後來仍
成功拖延至無決定性的僵局。波蘭在東歐的對外干涉政策,對哈布斯堡皇室相當有利,更
別提聯邦仲介給皇室相當數量的輕騎兵。
聯邦軍隊的實力甚強,其中騎兵天下無雙,步兵雖然單獨進攻能力不足,卻是相當優異的
支援和防禦部隊,烏克蘭哥薩克人尤其能在南方以附庸身分部署龐大兵力。1620年代,聯
邦軍面對古斯塔夫時的劣勢,主要應歸咎於軍餉和兵力不足,在老練將領和主力部隊的面
前,瑞典陸軍並沒有辦法討到太大的便宜。
無論如何,聯邦陸軍確實在古斯塔夫的手下吃了一些敗仗,並體會到自身步兵實力在沒有
烏克蘭哥薩克的時候稍顯不足,難以打贏陣地戰。這造成了幾年後斯模稜斯克戰爭時,聯
邦陸軍組織了可能是17世紀上半葉最可怕的歐洲兵團之一。
波蘭立陶宛聯邦陸軍(1618~1630)
部隊:騎兵S 步兵A 炮兵B 協同A
作戰:進攻A 防禦B 機動S 後勤B
丹麥陸軍
丹麥陸軍在17世紀初曾經和瑞典有過交戰,以勝利收場,但是戰爭規模不算大,對手也僅
是尚未崛起的瑞典。1625年丹麥向德意志進軍時,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除了本國之外,也
在下薩克森行政圈爭取其他德意志邦國的支援(他本人在神聖羅馬帝國有爵位),並且自瑞
典、法國和荷蘭得到一些援助。龐大的金融力量使他能夠動員出相當規模的兵力。
丹麥─下薩克森聯軍的裝備頗佳,人員也包含大量的前新教聯盟官兵,曼斯菲爾德在1625
年就是正式列入丹麥陸軍的序列中。換言之,無論是物質上還是人力上,丹麥陸軍都能夠
在短期內呈現令人欽佩的水準。
然而,來自德意志或海外各國的資金或兵力不如預期,甚至原本的同盟陸續終止合作行動
,讓丹麥無法有效抗衡兵力爆發性增長的皇家陸軍。指揮體系的缺陷,尤其是國王本人不
善作戰,則使丹麥陸軍在劣勢情況下往往無法發揮全力。沃爾加斯特和博伊岑布爾等中小
規模戰鬥,顯示出丹麥軍隊的基層素質仍不可輕忽。大批丹麥官兵在1629年轉入瑞典陸軍
,雖然素質參差不齊,他們在古斯塔夫麾下仍有相當的貢獻,部分單位甚至被視為精銳。
兵敗的丹麥將在三十年戰爭末期再度參戰。可憐的丹麥,兩次參戰都選擇了最糟糕的時機
和最恐怖的對手:第一次是華倫斯坦,第二次是托爾斯滕森。
丹麥陸軍(1624~1630)
部隊:騎兵B 步兵A 炮兵B 協同B
作戰:進攻B 防禦B 機動B 後勤B
雜談:薩克森陸軍、前期法軍、英軍、布蘭登堡陸軍與其他
多數軍系的戰績不顯赫,就如前面談的普法爾茨階段新教聯軍一樣,戰力較為平庸,如果
不至於被稱為低劣的話。雖說這裡暫且不詳細分析,但是仍可以稍作介紹。
薩克森陸軍早在1620年就有參戰,但是在盧薩蒂亞、西里西亞的作戰強度甚低,當原本對
皇室保持基本尊重的薩克森選侯終於被逼得與皇帝作對時,卻於第一次布列滕費爾德戰役
中遭擊潰,使後世認為薩克森陸軍頗為無能。其實,薩克森軍於1632年的第一次施泰瑙戰
役中表現不錯,擊敗了皇家陸軍老將馬拉達斯的兵團,稍經磨練後已有一定實力。
薩克森軍在1633年與華倫斯坦締結兩次停火協議,雙方因而數度對峙卻未爆發決戰;薩克
森軍的暫時抽手,導致瑞典軍在第二次施泰瑙戰役中的慘敗,高達八千人投降後被皇家陸
軍收編,這也成為布拉格拋出窗外事件首謀圖爾恩伯爵的最後一仗。
布蘭登堡陸軍的實力較薩克森更弱,不但規模很小,而且派兵支援波蘭立陶宛聯邦時遭遇
奇襲,許多新教官兵旋即轉投瑞典。即便在戰爭後期,布蘭登堡軍也是規模頗小的次等軍
系,完全不是後來的普魯士精銳。
法軍和英軍雖然發動了一系列宏大的作戰,卻都被視為次要戰場,收效也不大。英法雙方
在拉羅歇包圍戰的交鋒,英軍進攻伊比利半島本土的行動,法軍在北義大利與瑞士的武裝
干涉,全都可以被視為強度較低的衝突。上奧地利的1626年農民軍,或者瑞士和義大利各
地方派系的部隊,其素質也都頗低。法國全面參戰前,在北義大利收到的成果源自於皇室
須面對瑞典的龐大壓力,因而未能持續支持西班牙的北義大利政策,否則法軍原先並沒有
取勝的跡象。
中場休息:下回不談陣營,講三十年戰爭和明清戰爭的1618~1633年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