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鄭清澎湖海戰PART IV

作者: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8-13 01:58:21
22日清晨,施琅率大軍再度出擊澎湖。艦隊分成左、中、右三軍,其中中軍為主力,有戰
船56艘,且全部為大型戰船,由施琅親自指揮;右軍有戰船50艘,由隨徵都督陳蟒、魏明
、副將鄭元堂指揮,由東側經雞籠嶼從四角山方向作奇兵與中軍夾攻鄭軍;左軍戰船50艘
,由隨徵總兵董義、康玉,外委守備洪天錫指揮,從西側直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鄭軍。三
軍只用了戰船156艘,尚餘有80艘作為後援隊。
施琅中軍分為八小隊,每隊擺出梅花陣。每隊三列,前列後列各3艘,中間列2艘。得知施
琅進攻後,劉國軒率領大小戰船225艘,四面齊出迎戰。用全部兵力去迎敵是劉國軒犯下的致
命錯誤。因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天時地利都在劉國軒這邊。
颱風隨時都可能來,一旦刮起颱風,施琅艦隊就只能退兵,我們現在知道當時起風的概率
不足三成,而施琅卻不知道。即便知道,他也不敢賭,因為他輸不起,劉國軒守多久都不
要緊,施琅卻必須速戰速決。鄭軍在台灣有4萬兵馬,並有熱蘭遮這樣堅固的城堡可守,
當年鄭成功以10倍兵力圍攻熱蘭遮,還花了10多個月的時間,施琅部下不擅陸戰,所花時
間只會更長。假設施琅直接攻台,很容易就會陷入持久戰,那樣施琅就必須從大陸運糧,
因為清軍佔據的這幾個小島根本就不能負擔大軍的糧食開支;如果施琅從福建運糧,劉國
軒就可以乘機打擊運糧船隊,施琅一旦得不到足夠的糧食,就只能退軍。而且當時的清廷
有大量的主和派等著看施琅的笑話,施琅如無功而返,下次攻台就不知是幾時的事了。
施琅要想後顧無憂,則必須在攻擊台灣本土之前拿下澎湖。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劉國軒抄後
路。施琅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才用全軍來取澎湖。但劉國軒當時的最佳戰術不是與施琅
進行海上決戰,而是堅守娘媽宮嶼,拒不出戰。那樣的話,施琅就只能強行登陸澎湖。澎
湖北部的西嶼、白沙之間暗伏礁石,艦隊不易通過,施琅將很難從那裡登陸;澎湖南部水
淺,大船無法靠近,如果施琅要從這裡登陸,他只能使用效率很低的小船,且劉國軒此時
可在沙灘上從容截擊,施琅必敗;澎湖唯一的深水良港是娘媽宮嶼,如果施琅從那裡登陸
,將同時面臨東西峙砲台和娘媽宮嶼炮城的攻擊,成功的機率更小。由此,劉國軒放棄防
守,主動迎戰施琅,實在是不智之舉。
劉國軒選擇的作戰地點是:內塹以南、桶盤嶼以北的海域。此海域得不到四角山、鳳櫃尾
砲台的火力支持,在施琅三支船隊的夾擊下,鄭軍要想取勝,十分不易。這是劉國軒犯下
的第二個錯誤。
雙方從早上7時戰鬥到下午5時,戰況十分激烈,鄭軍的主力艦船火力十分強大——每艘戰
船有3000斤以上的大型進口火砲紅衣炮1門、發熕20餘門、火槍100至200桿不等。據施琅
的記載:“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辯。”參戰的清軍官兵不少都是
鄭軍出身,如平陽總兵朱天貴,原本就是鄭軍的左都督,手握重兵,康熙十九年,在姚啟
聖的策反下,朱天貴帶領部下降清,在這次海戰中,朱天貴所率艦隊也是清軍主力之一。
朱天貴和邱輝昔日同在鄭經麾下,和林應是兒女親家,而林應又和邱輝也是兒女親家。因
此他倆關係比之一般同僚要更親密一些。
海戰中,朱天貴望見邱輝坐艦,高呼親家並勸其投降,邱輝卻不領情,怒斥朱的同時還發
炮轟擊朱的戰船。朱天貴脅下中彈,當場身亡。
擊斃朱天貴後,清軍大股船隊湧近,邱輝率艦往來穿插,銳不可當,雖然雙足受傷,仍奮
力作戰。但由於眾寡懸殊,邱輝戰船最終被清軍包圍。眼見突圍無望,邱輝引爆船上火藥
桶自盡。江勝擊斃清軍游擊趙邦試後被包圍,自沉戰船而死。
因為雙方作戰的地點在鄭軍岸防火砲的攻擊範圍之外,所以直到海戰結束,鄭軍的砲台都
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劉國軒之前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建的砲台,全成了擺設。此戰鄭軍
大敗,戰船被火罐焚毀的126艘、擊沉的8艘、火船焚毀的3艘、自焚的22艘、被俘的35艘
;戰死的士兵有1.2萬人以上,其中將官47名,中下級軍官300餘人。劉國軒乘小船從吼門
逃走,與之同行的還有鄭軍殘餘的31艘戰船。
澎湖守將楊德見海戰失敗,劉國軒逃走,遂率領部下165員官將、4853名士兵投降清軍。
施琅不僅接受了楊德的投降,還派官員乘坐小船去諸島安撫投降的鄭軍。把守西嶼的吳潛
不肯投降,長嘆:“若是聽從邱輝、江勝的建議,先發製人,戰局絕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說後,拔劍自刎。
清軍在16日和22日的兩場戰鬥中,共陣亡官兵329人、傷1000人左右,傷者多為炮傷,不
少人不治身亡。高級將領方面,除了上文中寫到的之外,另有總兵林賢被箭輕傷左臂;總
兵吳英被鹿銃輕傷右耳。清軍繳獲四五千斤重紅衣大銅砲12尊,7000千斤大鐵炮2尊。劉
國軒在戰前把澎湖佈置得如鐵桶一般,即使海戰失利,仍然可以憑藉沿海砲台同施琅一戰
。清軍面對防守嚴密的岸防工事,並沒有什麼良好的取勝手段,但劉國軒最終卻選擇了逃
跑,澎湖海戰就此結束。
劉國軒於23日(一說為24日)回到台灣。官民人心惶惶,建威中鎮黃良驥建議退居菲律賓
,以圖東山再起。提督中鎮洪邦柱附議,並願為先鋒。中書舍人鄭德瀟也認為此計大好,
並獻出地圖,陳明相關事宜。但劉國軒強烈反對這個提議。他認為鄭軍缺乏鬥志,無防守
之力,不如獻出台灣,求得清廷寬恕。馮錫範認為自己和劉國軒都是鄭成功的託孤重臣,
若投降必為後世恥笑。劉國軒則說:“戰則難料,降則易安。”並舉出當年馮錫範之父死
在逃生路上的例子。最終,馮錫範被說服。這時,劉國軒的舊部曾蜚奉命前來招降,劉國
軒趁機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事已去,當速順天。”眾人認為有理,遂決定投降清廷

劉國軒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當時,台灣人心惶惶,高級將領中已有不少人暗通了清廷,
如澎湖失守後,準備投降的駐北路總管何佑棄守了基隆、淡水,台灣北部已是門戶大開之
勢。此外,從荷清第一次聯手攻台到現在,鄭清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清
軍的戰鬥力在不斷上升,當年威震東亞的鄭軍已成“昨日黃花”。
1 6 6 3年1 1月1 9日,荷清聯軍在與金門、烈嶼之間的鄭軍作戰時,將50艘鄭軍大型戰
船包圍。鄭軍以損失戰船1艘的代價衝破荷蘭船隊的封鎖後,轉頭攻擊施琅指揮的清軍艦
隊,清軍措手不及。看著奮勇登船的鄭軍士兵,不少清軍士兵跳水逃向荷蘭艦隊。因為當
時海上無風,荷軍無法趕上前去救援,結果,登舷的鄭軍洗劫了清軍2艘旗艦,1名姓范的
清軍水師提督當場陣亡,等到荷軍趕到時,鄭軍已經撤退,只留下了1艘擱淺的戰船。這次戰役中,
荷軍戰死1名,受傷16名。清軍擁有4倍於敵方的兵力,並且還有荷軍掩護,但仍然潰不成
軍。
事後,荷軍指揮官派翻譯找到施琅,問他為何清軍如此無能,施琅答道:“軍心恐慌,沒
有辦法。”20日,荷清艦隊在浯嶼遭遇鄭軍,鄭軍率先逼近清軍並對其進行攻擊。荷蘭艦
隊見狀,從後麵包抄鄭軍,鄭軍立刻停止攻擊,但已經落入荷軍包圍。英勇的鄭軍面對重
重砲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最終成功突圍——180艘戰船,只有3艘被俘,其餘
的都安然離開。
同樣是施琅指揮,澎湖海戰中的清軍卻把鄭軍殺得大敗,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由此可見
一斑。從長遠角度看,明鄭的前途也很不樂觀。鄭軍軍費大部來自海上貿易,為了籌措軍
費,鄭軍有“金木水火土”山路五商和“仁義禮智信”海路五商兩大貿易組織。這兩個貿
易組織先在大陸收集商品,然後販賣給東北亞線的東洋船隊和東南亞線的西洋船隊。清廷
為了困死台灣,於1656年頒布了禁海令,但這反而讓明鄭獨占了東亞的貿易市場——各國
都需要中國貨物,清廷不賣,就只能從明鄭手裡買。明鄭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日本,日本需
要台灣的生絲、蔗糖、和鹿皮,明鄭需要日本的倭刀、鳥銃、盔甲和紅銅。此外,明鄭還
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購買火砲,從泰國購買稻米和製造火藥所需的硝石。
但一個集團的覆滅,總是開始於自身的內訌。鄭家幾乎每一次權力更替都伴隨著腥風血雨
。鄭成功死後,鄭經為了奪權,殺掉了自己的叔叔鄭泰。鄭泰一系(7300人、180多條船)憤
而投清,山路五商瓦解,明鄭商隊實力大損。 1673至1674年,鄭經參與三藩作亂,對外貿易
船隻數量下滑。 1675至1677年,鄭經西征順利,一度擁有汀州、漳州、泉州、興化、邵武、
潮州、惠州與金廈,對外貿易的船隻數量大增,但由於戰爭還在繼續,因此收集到的物質多
用於軍需。
1678至1681年,鄭經在戰事上遭受挫折,不僅損兵折將,還丟掉了大陸所有的據點。此後
,明鄭失掉了生絲的來源,船隻數量縮水到歷史最低,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683年才稍有
恢復。 1679年時,劉國軒甚至上奏讓大小官員自費養兵3個月,由此可見明鄭的財政已在
崩潰邊緣。
施琅來台前,劉國軒為了彌補兵力不足,將不少商船改為戰船,這樣雖然能應一時燃眉之
急,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明鄭的戰爭潛力損害很大,一旦戰事陷入膠著,這些商船都無法
恢復身份從事貿易,沒有足夠的商船,鄭軍就無法更新戰船,就只能再把商船改成戰船,
然後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馮錫範當政時,台灣連遇三年災荒。為了有足夠的軍費,馮錫範只能提高稅賦,殺民養軍
,台灣內外對此怨聲載道,但馮沒有辦法,百姓吃不飽飯,最多埋怨幾句,如果軍隊發不
出餉,就會譁變。這種環境下,不少中低級軍官降清,高級將領雖然暫時沒有異動,但也
是人人自危。這點從劉國軒逃跑後澎湖守軍的反應就能看出,鄭軍高層原本就是海盜海商
出身,一向是反复無常慣了,眼下戰事不利,投降不但可以活命,沒準還能保住官位。因
此,劉國軒提出投降後,馮錫範等人只稍作質疑便同意了。
8月13日,鄭克爽率全台文武齊集海埏迎接施琅。 18日,鄭克爽及文武官皆剃髮。鄭氏政
權滅亡,鄭克爽隨後入京,封為海澄公,活動受到清廷嚴格控制。他於1707年病故,死後
爵位被剝奪。鄭克爽岳父馮錫範降清後被封為忠誠伯,卒年不詳。劉國軒則繼續在軍中,
後任天津總兵,最後病逝。作為叛徒和降將,這個待遇不算壞了。
清廷打下台灣後,朝堂上就台灣的棄留問題展開爭論。 “棄台派”認為台灣遠在海外,
人口稀少,防守不易,因此,不如丟掉不要。當時的中國是農業社會,清廷上下對海權
毫無認識,而台灣多山,農業價值不多,故“棄台派”的觀點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
當時卻毫不稀奇。以施琅為首的“留台派”則力陳康熙,認為台灣乃中國東南屏障,只
靠澎湖無法有效防衛海上威脅,另外,如果朝廷放棄台灣,難保台灣將來不會被荷蘭人
或反清勢力再次佔領。
施琅的陳詞看似慷慨激昂,但實際上完全是為了自己私利著想。 1684年,康熙有限度地
開放海禁船隻可以自由出海。但根據清廷規定,商船隻能從廈門出入,並且必須接受福建
水師的監督,進出台灣的交通也由福建水師所掌控。福建水師掌握了眾多的海上資源,自
然不會白白浪費。
施琅除自己經商外,還學習鄭軍,向商船大肆收取保護費。當時每艘海外貿易船隻都必須
向他繳納2000至3000兩的規費,澎湖每年也要繳1200兩的打漁規費給施琅。除了在海上收
取稅費外,施琅還默許其族人與福建水師眷屬去台灣強佔田產與墾荒。施琅本人在台灣建
有莊園56處,南台灣接近一半的土地被他掠為己有,名為“施侯租田園” 。
施侯租田園總面積約有7500餘甲,每甲租額為二石到三石,被稱為“施侯大租”。在鳳山
、嘉義兩地,有施侯租館10所,每年有穀物60 0 0石、銀2000兩送到北京施家;道光年間
,施侯大租改為包稅制,他的子孫繼續收取這份地租,每年可獲得1600多兩銀。直到1895
年日軍攻占台灣,施侯大租才被廢除。
戰術分析
在這場海戰中,鄭清雙方的戰術都是典型的早期海戰戰術。早期海戰戰術可以看做是陸軍
戰術的延伸——戰船相當於一座漂浮的堡壘,船舷相當於女牆,艏樓艉樓則是箭樓。雙方
以犁衝、登舷、火攻為主,砲擊為輔。如果是大船對小船,主要採取犁衝戰術——憑藉船
體優勢撞翻對方。如果雙方船隻型號相同,則採用登舷戰術——在海上望見敵船後,指揮
官首先會命令士兵在甲板上集合,準備即將到來的登舷戰;士兵集結完畢後,再用佛朗機
、發槓等大砲攻擊敵船,發百子、班鳩等小砲射擊艦上人員;當距離在百步以內時,還可
用子母銃和鳥銃進行攻擊;到雙方船隻靠在一起時,則投擲火油、火罐焚燒對方船隻的甲
板,同時發射火箭點燃對方船帆;做完這一切後,戰兵再登上對方船隻的甲板,開始近戰
。就像陸戰中大家會嘗試放火燒城一樣。船隻被擊沉的很少,被俘虜和焚毀的佔多數。
鄭軍和清軍皆使用相同的戰術。
鄭軍戰船缺乏相對準確的武器記載,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西方同等戰術體系下的戰船配置。
比如英國1510年下水的“瑪麗蘿絲”號,裝有78門火砲,但其中有60門以上都是用來殺傷
人員的小砲,用於攻擊艦隻的重砲只有5至9門,759名船員中,有411人是戰兵,裝備長弓
、火銃、標槍、火箭、石灰桶等。從人員裝備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採用的還是登舷戰。這
也是早期海戰的一大特點。
即使同樣採用早期戰術,各國之間也是有區別的。都鐸時代的英國海軍以5艘戰艦為1組,
作戰時輪流發炮,並在戰艦上配備了大量長弓手——當敵人試圖登舷時,就放箭。
日本海軍則配備了大量鳥槍手,作戰時火槍齊放,勢不可擋。中國水軍喜歡用火罐焚燒敵
船—明軍的兵書中就曾不止一次讚美火罐的效果,並認為除了火罐/噴筒/佛朗基外,其餘
火器都無大用。
早期海戰的另一特點就是“混戰”。作戰時,雙方混成一團,沒有明顯的敵我陣線。戰鬥
剛開始的時候,指揮官會把艦隊排列成簡單的隊形,鄭清最後的決戰中,施琅就把手頭的
戰船排成多行縱隊,並分為左中右三軍,接戰時,三軍分別跟對面的敵軍展開戰鬥。投入
戰鬥後,艦長會根據戰況尋找自己的對手,不需要艦隊長官統一指揮。例如在16日的海戰
中,藍理看到施琅遭受圍攻,就駕船來救,進入戰場後,先用船頭火砲擊沉陳侃船,再用
左舷火砲打壞陳昇船,最後又用火罐燒毀陳時雨船。藍理的救援行動一方面展示了自身高
超的操船技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艦長的高度自由權。
根據《台灣外記》中的描述,鄭軍單船作戰的次序是:搶占上風位置,船頭指向敵人,施
放船頭火砲;用背風的舷側炮射擊;施放船尾火砲;調轉船頭,施放另一側火砲,如此重
複。這期間,砲兵會及時清理髮射後的砲膛,以便再次發射。戰兵則時刻準備著,一有機
會登舷作戰,歐洲混戰戰術與鄭軍大致相同。
明末清初,火砲在戰場上的廣泛應用使戰爭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登舷戰變得更加困難
了。如在北線尾之戰中,因荷軍火砲厲害,鄭軍難以登舷,只能看著荷軍戰船逃走。登舷
戰的傷亡往往很大——船上空間狹小,人員擠成一團,一旦遭受砲擊便無處逃生。 1803
年的特拉法加海戰,法國戰船“敬畏”號數次向“勝利”號登舷,但遭到“田納維爾”號
的砲擊,672名船員就只有99人生還。
鄭清雙方使用的戰術都是典型的混戰,這種戰術曾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但在1681年,這
種戰術已經不能算是先進戰術了,因為西歐各國已經採用戰列線戰術。 1 653年,英國海
軍名將羅伯特·布萊克,對英軍在鄧傑內斯海戰中的失誤進行總結後,撰寫了《航海條例
》和《戰鬥條例》。當時,荷軍船長的操船技術和攻擊精神都遠勝英軍。為了對付擅長混
戰的荷蘭海軍,布萊克創造了一種新型戰術——將艦隊分為前、中、後三軍,分別懸掛白
、紅、藍旗,三軍各有1名中將司令,總司令由上將擔任;作戰時,艦隊按照命令排成隊
列,以發揮英國戰船火力強大的優勢;同時,避免同荷軍混戰。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
英國海軍嚴格遵守的這些條令,布萊克也因此被稱為“皇家海軍之父”。
混戰對艦隊隊形要求不高,如施琅帶領船隊開往戰場時,各船隻需要跟著他的旗艦轉彎即
可,抵達戰場開始作戰後,艦長們進入指定的作戰區域後根據具體情況可隨意尋找對手,
也無隊形要求。但戰列線戰術不同,無論是行軍還是作戰,戰船都必須排成單列縱隊,
艦長們只能呆在自己指定的位置上,不能隨意搶占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也不能隨意支持友
艦或者追擊受創的敵艦,違者軍法從事。藍理這種打法,在英國海軍裡就要吃官司了,搞
不好還會人頭落地。
這些規定看似死板,但在1 7世紀卻是最好的選擇—— 1 7世紀,艦長們的水平參差不齊
,不是每人都有藍理那樣出色的操船技術。混戰對艦長的能力要求極高,假設施琅被圍時
不是藍理馳援,他能不能逃走就不一定了。此外,當時的艦隊中經常夾雜著武裝商船,作
戰時,商船經常會為了搶奪戰利品,擅自離開隊列。戰列線派制定這樣的規定,目的就是
要盡量減少艦長個人能力對戰鬥的影響,將艦隊變成一個整體,而不是之前的一盤散沙。
排成直線後,整個艦隊就會變得很長,最長可達7至8海裡。這麼遠的距離,隊尾的艦長根
本看不清旗艦的命令。為了方便指揮,英軍制定了詳細的準則,並採用多種方法(燈光、
信號旗、炮聲)發布命令。
混戰派在作戰時,經常把艦隊排成多列或者圓陣。在這種情況下,有相當數目的船隻射界
被己方船隻阻擋,作戰時,只有外圍船隻可以開火。而戰列線派把所有船隻排成一排,任
何船隻的射界都不會遭到遮擋。因此,作戰時,英軍戰船可以充分發揮側舷火力,齊射時
炮火如一道橫貫海面的鐵壁。在這樣強的火力攻擊下,敵方很難進行登舷和對自己進行分
割包圍。此外,單列艦隊閃避火攻船也更為方便。
因為戰列線戰術不需要登舷作戰,所以英軍對船隻的結構和武器配置都作了調整——高聳
的箭樓被削低了;火砲不再固定在甲板上,改用四輪砲車,並且一律裝到側面;火罐和標
槍沒有了,大砲是戰船唯一的武器。
混戰派的戰法十分複雜,以鄭清海戰為例,雙方遇見後,互相砲擊後用火槍對射,然後用
火罐燒對方船隻,最後登舷近戰。相比之下,戰列線派的戰法簡單得多。遠距離時,砲手
在砲長的協助下發炮,因為砲長是船上少數懂得用三角函數公式計算射角射程的人;近距
離(200至350碼)時,各砲手可以自由射擊——近距離時容易瞄準。
當時,戰列線戰術是一種先進的戰術。如果交戰雙方中的一方為混戰派,一方為戰列線派
,且雙方艦隻數量相近,那麼,混戰派的戰損會比戰列線派差很多。第二次英荷海戰,英
軍採取了戰列線戰術,荷軍採取了混戰戰術,荷軍損失有英軍的4至30倍。
作者: uruzu007 (放蕩的約翰)   2018-08-15 18:55:00
作者: mykerr (好心)   2018-08-16 16:59:00
用心推^^b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