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tepad67 (145×154÷DB7)》之銘言:
: → saltlake: 嘆氣,引述的檢討不是都指向:軍中政戰有關鍵影響 09/15 22:46
: → saltlake: 北伐前政戰人積極落實政戰目標,北伐成功受益不少 09/15 22:47
: → saltlake: 之後政戰人員只做表面工作,那就對實際無助益,戰事也 09/15 22:47
: → saltlake: 不利。 這不是利用戰果的成跟敗在論證政戰"落實"的好處? 09/15 22:48
: → saltlake: 另外靠後引用的文獻指出國民黨只求表面數字讓兵都入黨, 09/15 22:49
: → saltlake: 而中共繼續維持菁英才能入黨,這國共一求表面一求實際 09/15 22:50
: → saltlake: 的作法,其成效不也反映在後來國共鬥爭上? 09/15 22:51
最早的政戰單位叫做黨代表,老共的人大部分都擔任政治部的教官或是主任
在基層就是黨代表
比如被譽為黃埔奇才的蔣先雲(1927年戰死,追晉少將)就是擔任黨代表
附註他如果不是共黨又沒死,可能會是國府最年輕的黃埔系上將
在北伐時期那時後入黃埔的都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先進分子,向蔣先雲20
歲就帶三千人進行罷工了
講白了最早的那票都是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因此在當時進行政治教育
的時候算是很簡單的,頂多就是國共兩黨的學生互毆而以
在後面國共分之後就變成只是為了當官而做所謂的輔導員
共軍方面則是走入基層,發動士兵積極性,深抓士兵心理,理解士兵的需求
在士兵中發掘積極份子樹立標竿,還要接地氣不搞深奧的理論
舉幾個例子,比如每人一個女大生,這是當年打濟南還哪邊的共軍心戰標語
在比如新疆軍團,當時生活困苦沒有人要嫁到新疆,士兵單身過多,就弄一
團女兵搞軍婚
簡單點說你缺啥組織就幫你解決啥
而國軍那邊當時的評價就是為了當官而當官
現在在對岸士兵可以拿到三等功阿優秀士兵之類的
而台灣?有人當兵拿過勳章還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