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sen (carsen)
2018-11-03 13:26:57▌明軍兵力
明末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記載的明軍兵力為「以上各路除麗兵外,主客出塞
官軍共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員名……陣亡……等官共三百一十餘員名……陣亡軍丁
共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陣失馬、騾、駝共二萬八千六百餘匹頭隻,今陣回見在
並招集官軍共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餘員名。」[1]
依據這則記載,明軍兵力大約為官兵88,550名,包含陣亡官員310名、陣亡軍丁
45,870名,以及生還官兵42,360名。
有學者認為王在晉此一記載未必可靠[2],不過依據《籌遼碩畫》,這組數字來源,
實際是由前線的遼東監軍御史山東巡按陳王庭所呈報,「據遼東監軍陳御史查報疏
內陣亡文武等官共三百一十餘員,陣亡軍丁共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陣亡馬、騾
共四萬八千六百餘匹,陣亡戰車一千餘輛,陣亡火器一萬三千一百五十餘具……」
[3],「按臣報,陣亡者四萬五千餘名,見存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餘名」[4],這兩則
記載的陣亡人數與見在人數均與《三朝遼事實錄》相同。因此王在晉大約是抄錄自
陳王庭,並非隨意編造[5]。
在報告中也可以看到明軍損失了大量的馬騾、戰車[6]與火器,顯示明軍有相當數量
的騎兵與車營。
《籌遼碩畫》收錄了許多官員於出兵前擔憂明軍訓練未齊的奏疏,遼東經略楊鎬
於出兵前三個月報告調兵狀況不如預期,各地派遣部隊有些以「尪羸疲弱充數」,
舉出馬林經過極力爭取才能調到較有戰力的人馬「尚得其十之七八」,有部隊甚至
「十無三四之強者」[7]。明軍帳面數字雖有近9萬官兵,但實際戰力要打些折扣。
▌明軍陣亡官員
《三朝遼事實錄》[8]與方孔炤《全邊略記》[9]分別收錄了陣亡官員名單,配合
《籌遼碩畫》的楊鎬出兵報告[10],能夠整理明軍各路官員的陣亡情況,武官包含
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李如栢一路沒有官員陣亡,就不列出。
北路 開原、鐵嶺 列表官員14位,陣亡9位
│籌遼碩畫 │三朝遼事實錄 │全邊略記
──┼─────────────┼──────────┼─────────
│原任 總兵 馬林 │一 馬林 │
陣亡│ │原任 副將 黃鉞 │副將 黃鉞
陣亡│ │宋得龍 │裨將 宋德隆
陣亡│開原管副總兵事 遊擊 麻巖 │一 麻岩 │開原 副將 麻岩
陣亡│管鐵嶺遊擊事 都司 鄭國良 │一 鄭國良 │鐵嶺 裨將 鄭國良
│管海州參將事 遊擊 丁碧 │(一)丁碧 │
│原任 佐擊(遊擊) 葛世鳳 │ │
│管新兵右營原任 遊擊 趙啟禎│一 趙啟禎 │
│管新兵中營原任 參將 李應選│一 陸應選 │
陣亡│原任 守備 江萬春 │原任 守備 江萬春 │(海州)江萬春
陣亡│ │黃璦 │(海州)黃靉
陣亡│開原兵備道 僉事 潘宗顏 │潘宗顏 │僉事 潘宗顏
陣亡│岫巖 通判 董原礪 │董爾礪 │通判 董爾厲
陣亡│慶雲管遊擊事 都司 竇永澄 │一 竇永澄 │慶雲堡 裨將 竇永澄
西路 瀋陽 列表官員21位,陣亡15位
│籌遼碩畫 │三朝遼事實錄 │全邊略記
──┼─────────────┼──────────┼─────────
陣亡│山海 總兵 杜松 │一 杜松 │大將 杜松
陣亡│保定 總兵 王宣 │一 王宣 │保定 大將 王宣
陣亡│原任 總兵 趙夢麟 │一 趙夢麟 │大將 趙夢麟
│右翼營管遊擊事 都司 劉遇節│一 右營 遊擊 劉遇節 │
陣亡│原任 參將 龔念遂 │一 車營 龔念遂 │(龔會遂)
陣亡│原任 參將 柴國棟 │一 柴國棟 │固原 裨將 柴國棟
陣亡│原任 遊擊 王浩 │一 王誥 │裨將 王誥
陣亡│原任 參將 張大紀 │一 張大紀 │甘州 裨將 張大紀
陣亡│原任 遊擊 楊欽 │一 楊欽 │裨將 楊欽
陣亡│原任 遊擊 汪海龍 │一 汪海龍 │甘州 裨將 汪海龍
陣亡│ │一 江萬仞 參將 │裨將 江萬仞
陣亡│ │一 李希泌 留守 │裨將 李希泌
陣亡│ │一 李永芳 寧鎮參將 │陝西 裨將 李永芳
陣亡│ │延綏 遊擊 李鳴鳳 │延綏 裨將 李鳴鳳
陣亡│ │李天培 │裨將 李天培
陣亡│ │都司 吳光先 │裨將 吳光先
│ │一 天津 都司 李為棟 │
│ │一 瀋陽 遊擊 栢世爵 │
│管撫順遊擊事 備禦 楊汝達 │ │
│分巡道 兵備副使 張銓 │ │
│按察司 經歷 左之似 │ │
東路 寬奠 列表官員10位,陣亡7位
│籌遼碩畫 │三朝遼事實錄 │全邊略記
──┼─────────────┼──────────┼─────────
陣亡│總兵 劉綎 │一 劉綎 │大將 劉綎
陣亡│管寬奠遊擊事 都司 祖天定 │一 祖天定 │寬奠 裨將 祖天定
陣亡│南京陸兵營 都司 姚國輔 │一 姚國輔 │南京 裨將 姚國輔
│山東營 都司 周義 │ │
陣亡│原任 副總兵 江萬化 │一 江萬化 │鎮先 裨將 江萬化
陣亡│靉陽 守備 徐九思 │一 靉陽 守備 徐九思 │靉陽 裨將 徐九思
陣亡│浙兵營 備禦 周冀明 │一 浙兵 守備 周翌明 │
│海蓋兵備道 副使 康應乾 │ │
│同知 黃宗周 │ │
陣亡│管鎮江遊擊事 都司 喬一琦 │一 喬一琦 │鎮江 裨將 喬一琦
▌朝鮮兵力
《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朝鮮出兵一萬三千人[11];《柵中日錄》列出各部隊的兵力
合計為12,830名[12],另外調派了400名銃手加入杜松的部隊。
▌估算明軍行軍長徑
明軍兵力為官兵88,550名,朝鮮兵力為13,230名(其中400名加入杜松的部隊),
兩軍合計人數為101,780名。參考前面的行軍長徑、通過時間、速度距離等數據,
10萬人這樣的兵力規模,若使用單獨一條道路行軍,隊伍排列會太長,每日行軍
距離有限,也嚴重拖慢速度。
以下約略估算明軍若使用單獨一條道路行軍,隊伍可能會排列多長。
假設明軍行軍時的人馬間距整齊固定、各營之間毫無間隔,並且沒有火炮、戰車、
輜重等等。
明軍損失包含了28,600匹馬騾,則全軍的馬騾應超出此數。假設這些損失馬騾全部
都是供騎兵騎乘而非馱運輜重,騎兵排列為每排4馬,每排距離為3公尺,那麼這樣
一支假設的隊伍,其行軍長徑即為:
28,600名騎兵 / 每排4馬 * 3公尺 = 21,450公尺 = 21.45公里
假設其餘的明軍還有59,950名步兵,也同樣排列行軍,步兵排列為每排6人,每排
距離為1.5公尺,那麼這樣一支假設的隊伍,其行軍長徑即為:
59,950名步兵 / 每排6人 * 1.5公尺 = 14,988公尺 = 14.99公里
則此一假設的明軍行軍長徑將達到36公里以上,即前軍走到薩爾滸、而後軍尚在
撫順城。作為對照,臺北車站到中壢車站的路程是34公里。
https://goo.gl/maps/ahpzRjG46B42
▌參考資料
[1]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頁12,Internet Archive提供書影。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1866.cn#page/n24/mode/2up
[2] 孫文良、李治亭、邱蓮梅著,《明清戰爭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6),頁49。
[3] 程開祜,《籌遼碩畫》,卷21,頁26。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1004&page=51
[4] 《籌遼碩畫》,卷34,頁59。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1017&page=117
[5] 王在晉與孫承宗曾討論山海關修城之事,收錄在《三朝遼事實錄》卷10
頁33-34,內文所述與《明史》〈孫承宗傳〉和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孫公行狀〉
有所不同。而《孫承宗集》於2014年點校出版之後,可查得兩人討論山海關修城
之事的段落,實際出自孫承宗《閱關奏稿》的〈以守修戰疏〉頁762,王在晉將
該段原文照錄。
[6] 明軍戰車運用可以參見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第七章第四節
〈薩爾滸決戰與明軍戰車軍團的覆滅〉。
https://www.academia.edu/8400167/
[7] 《籌遼碩畫》,卷14,頁22-23 。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0998&page=43
[8] 《三朝遼事實錄》,卷1,頁7-12。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1866.cn#page/n14/mode/2up
[9] 方孔炤,《全邊略記》,卷10,頁76-78。
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image/M2016090614401652800
比對兩份名單有200餘個名字相同。
[10] 《籌遼碩畫》,卷16,頁26-28。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0999&page=51
[11] 《光海君日記》,卷137,11年2月21日。
http://sillok.history.go.kr/id/koa_11102021_004
[12] 《柵中日錄》「元帥定議出師……」。
http://db.itkc.or.kr/dir/item?itemId=MO#/dir/node?dataId=
ITKC_MO_0309A_0060_010_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