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其實討論100人分成幾排幾列、造成多少殺傷,我覺得意義不大。照這種象牙塔式的計算
,戰役應該是整條戰線上各個團、營、連都在捉對廝殺,有可能嗎?
以1632年呂岑戰役來說,當時的帝國步兵似乎是七列縱深,平均每個約一千人的團正面約
為153公尺(假定長槍兵與火槍兵之間的軍官占地五公尺)。如此一來,第一陣線上的每個
團之間還有67.5公尺的間隙。瑞典軍此役的第一陣線上,各步兵旅之間的空隙較小,大約
在60公尺左右。
實際戰鬥中,各單位的間隙可以允許小股人員推進與後撤,而集中攻擊或迂迴也導致了各
單位之間的間隙並不會一直是平均的。集中攻擊特定單位──比如說瑞典軍此役有兩個旅
就被帝國軍分進合擊所重創──實在是很普遍的狀況。
(以上空間分布引用The archaeology the Battle of Lutzen)
再看看1642年的邊山會戰(英國內戰的第一戰),如果真的要去看哪個單位對哪個單位,是
可以勉強湊出來資料。但是回去看戰役過程,依然能發現戰線具一定的流動性,並且未必
會形成個別單位之間的捉對廝殺──實際上雙方於接戰中都把第二線部隊填進空隙中,使
雙方的陣線幾乎變成線列,就算能判斷雙方各單位的位置與接戰對象,也不會是非常清楚
的一對一決鬥。
(詳見Edgehill 1642: The Battle Reinterpreted,作者直接說這一段是娛樂性質為主)
回到現實面,火炮就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戰場上不是只有步兵;另外就是如果要處理空間
問題,自然有必要去考慮戰場上有多大的正面可以部署,以及當你把陣線上的縱深減少了
四成,最大的優點不一定是個別單位,而是你多了四成的人力可以直接把戰線延長一大段
或是構成預備隊。
兵形若水,以較少兵力牽制住敵方大隊,再集中己方兵力去夾擊敵軍,這是常理,畢竟又
不是一個團比對面少開幾槍就會幾分鐘內潰敗,但是一個團如果被兩、三個團合擊甚至是
突然被步、騎夾攻,那就真有可能一下子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