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開始
中國在槍械上的製造與運用就開始落後外國
戰術運用方面最近文章已有提及
製造方面
明清中國製槍械品質相對落後射程短
一般鳥銃的射程不過三十幾步而已....
或許有能力山寨個別精品
但無力大量武裝到一般部隊,遑論取代弓箭
高層或許有注意到,但無心去改進
想請益這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工藝水準落後?沒有遇到強敵?財政因素?
還是弓箭就很好用了沒必要改進?
戰術運用落後
#1YInIENe (Warfare)
在歷史上,善使槍炮的火槍手在明軍是比較缺乏的,鄭芝龍私人部隊的核心戰力,就是由
VOC傭兵訓練出來的600名火槍手,他們在與官兵聯合剿匪往往當作先鋒,立下赫赫大功,
如果戰力不優秀,官兵為何要把首功讓給一群海盜?這批火槍手與戰船也是鄭芝龍未來由
賊轉兵的資本。且明軍一直有招募少量倭兵與葡萄牙傭兵,這兩種兵的特點都是善使槍炮
,如果明軍把火槍這固有長技玩的轉,還需要招募外國傭兵嗎?
直到大清朝全軍普及九進十連環,天朝軍隊在施打槍砲上終於有了歐羅巴30年戰爭的水平
,但那時歐羅巴人已經玩起了刺刀,在軍事革新上又更進一步了。
#1YB_4xzT (gallantry)
阿桂也說過,平定新疆烏什回亂時,跟明瑞互相搭配設置陣營,跟敵人距離一里多,
但每次進攻時都會有子彈射到馬邊,還好都沒被打中,
一般鳥銃的射程不過三十幾步而已,一定不可能從敵方陣營打到這來,
所以懷疑有人躲在陰暗處狙擊,但搜查後都沒發現,因此不知是怎麼回事;
攻破敵營之後審問俘虜,才知道他們部落有兩支寶物級火銃,射程可達一里以外,
搜索之後找到,實際拿來試射,果然是真的,因此兩人各分一支;
明瑞之後在對緬甸戰爭時陣亡,火銃不知下落;阿桂得到的那支現在還收藏在家,
只是沒去研究,不知道到底如何製作有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