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基於l大回文,推文恕刪
個人覺得這裡所謂的資格,究其底是因為身分連結著經驗
也就是「真實」
例如「我是彰女畢業→我讀過彰女知道校內實際狀況→我說彰女打壓同志是真的」
如果是一個不可能讀過彰女的男性說彰女打壓同志,
就會需要更多的說明,去說服聽者他說彰女打壓同志是真的
所以我認為並不是「男性沒資格主張彰女打壓同志」,
而是這個資格不會來自於他是男性,會是其他的身分或經驗,
例如他在彰女任教過、有熟識的人讀彰女並且向他闡述相關經驗、
他訪談過多名彰女校友等等
當然這樣的判斷也一定包含著偏見/成見,
例如即使讀過彰女,也不一定了解學校發生的每件事、沒有誤解或偏頗,
或者作出的陳述是事實
就是因為真實是很難企及的,一般人才會被吸引,被認定是真實的陳述才格外有力量
回到書板的主題,
台灣文學圈似乎是太多,意圖以真實作為賣點,卻又以隱私迴避真實性檢驗,
甚至反控質疑者是在迫害的手法了
先前沸沸揚揚的林榮三文學獎在我看來亦是如此,
該作者以往以男同志自居,刻意在散文文類投稿女跨男題材,
應是在投稿前,就已經可以預料到會有此爭議又刻意為之了
創作的人更理解主打真實是多麼有力的一件事,
然而有些人只將這作為一種可利用工具,
而這確實就是定義上的欺騙
: 「理論上」
: 作者的身份,不影響他的小說感不感人,
: 倡議者的身份,不影響他的論點有沒有說服力。
: 但「現實上」,是有的!
: 畢竟人是感性的動物。
: 發言者的身份,在實務上會影響可信度,
: 會影響受眾對他言論的感受和接受程度。
: 想想之前的孟若事件。
: 最簡單的案例就是,同一個政治論點,
: 由綠營的人口中說出、由藍營的人口中說出、由白營的人口中說出,
: 對同一個(已有陣營偏見的)選民來說,評價可以兩極,
: 甚至可以180度改變這個選民原本的觀點。
: 這種操作促成了「資格論」。
: 這包含了兩種方式:
: 「我有資格倡議!」這是拿來賺紅利用的。
: 「你沒資格倡議!」這是拿來攻擊對手用的。
: 在李琴峰這幾年的事件裏,誰最擅長利用「資格論」呢?
: 就是他本人。
: 最早的起火點,在於他開始打出「我有資格倡議!」手牌,
: 來增加他作品和言論的說服力。
: 舉個例子,
: 不利用資格論的作法,
: 例如直男我本人說:「漳化女中壓迫同性戀!」
: 沒人會因為我是誰,而先入為主相信、或不相信我的說法。
: 利用資格論的作法:
: 我說;「我是漳化女中畢業的,漳化女中壓迫同性戀!」
: 這就讓我的說法有了可信度,許多人會因此比較相信這件事存在。
: 李琴峰在文壇和議壇上使用的就是這種手法,
: 因為當他被揭穿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彈。
: 反對者並不是利用「你沒資格倡議!」來攻擊他,
: 而是指出,你說「我有資格倡議!」是說謊。
: 生理男寫女性文學沒什麼問題,只要你不是謊稱是生理女性,讀者自會有公斷。
: 異男寫女同小說也沒什麼問題,只要你不是謊稱是女同性戀,讀者自會有公斷。
: 大家並不一定會公然同意「使用資格論拿來限制言論自由」,
: 但多數人都反對「用謊言包裝資格論,來推廣自己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