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首部老人學 簡媜:滿65應通過老年基測

作者: hebebear (喜碧熊)   2013-03-08 12:07:32
首部老人學 簡媜:滿65應通過老年基測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744740.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3.03.08 04:24 am
「學會面對死亡,其價值不亞於學會其他任何技能。」作家簡媜費五年心力,完成廿六萬
字的老人之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該書以文學筆法探索安養、喪葬、遺產等「
老病死」議題,堪稱華文世界首部全方位探索「老人學」的文學作品。
數年前,簡媜在街頭遇見一名盛裝打扮的老婦。好奇心驅使簡媜跟隨,發覺她獨居、自己
打理生活,因此隨時「把壽衣穿在身上」。
「什麼樣的社會,會讓老人獨自老著、病著、活著?」簡媜驚覺台灣對老人的冷漠,「老
與病,是考驗一個社會文明與否,最具鑑別度的題目」,寫「老人之書」的念頭因此誕生

「老,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學問,必須學習。」簡媜說,我們將三歲幼童送到幼稚園、七歲
進小學,「卻從不認為滿六十五歲的人也應到老年學校報名,學習如何面對緊接而來的老
病死聯合課程,且每年應通過一次老年基測。」
寫書期間,簡媜遭逢公公、祖母等四位至親離世,六位友人罹患重病,「他們是我進『老
人學校』的老師、學長,帶我修習生死學分與寫下疾病筆記」。書成時正逢祖母百日,簡
媜把書放在靈桌上,希望不識字的祖母,從此可用自由的靈魂進入她文字的世界。
簡媜十三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和祖母背上「剋夫剋子」罪名、她和弟弟備受欺凌。她邊寫
邊挖掘童年陰影,發現傳統文化對孤兒寡婦的歧視、喪家的禁忌,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唯有勇敢面對死亡,才能釐清這些深藏歧視的禁忌。
台灣步入「老年共和國」,老年政策卻剛起步,社會重擔全落在五十至六十五歲這一代人
身上。簡媜分析,「他們身上有三副重擔,一是侍奉老病父母,一是協助甫成家立業或不
成家也不立業的子女,最後一副是準備面對自己的老年。」他們沒有奧援、只能孤軍奮戰

簡媜今年五十一歲。她表示,這本書既想「安慰這一代人的辛勞」,也想引領他們以理智
面對「老」這個無所逃避的人生課題;「一個毫不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留給
家人及社會。」
齊邦媛 「老人學」高分典範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744744.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3.03.08 04:24 am
「一個人驚惶恐懼地企求長壽,卻把活著的每一天用來驚惶恐懼。這樣的長壽,意義何在
?」簡媜指出,台灣許多人追求長壽,卻不追問長壽的意義。公公姚鴻鈞與作家齊邦媛,
是她心中修「老人學」的高分典範。
「人越老會越孤單。」簡媜說,抵抗「老」所帶來的孤單,許多人變得多話、倚賴子女,
齊邦媛卻恰恰相反。她在八十歲那年選擇另闢天地,搬進養生村動筆自傳「巨流河」,將
孤單化成創作養分,開啟全新生命。
齊邦媛從不避諱談「死」。她告訴簡媜,自己一生「很夠、很累、很滿意」。完成「巨流
河」後的餘生,她視為「上天純粹的贈品」、充滿感謝;只願「服務期滿」時,親友不要
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
簡媜公公姚鴻鈞,退休後熱心公益,以積蓄設置清寒獎學金。他不菸不酒卻得肺癌,得知
病情後,他不驚不懼不怨不泣,樂觀淡定面對生命最後八個月。簡媜問他「一生有遺憾嗎
?」他回答:「我充滿感謝,沒有遺憾!」
在姚鴻鈞的生命末期,簡媜提筆為他記錄家族史。她表示,子女可以協助父母建立精神寄
託。「記錄家族史」既是另一種與長輩相處的方式,也是晚輩修習老人學的開始,「機會
稍縱即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