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減少塑膠使用那篇時
發現有傳統市場攻略的討論,想說也來寫寫看
比起攻略,這篇比較像是入門指南吧
這邊不討論進口食材價格不太波動的部分,
為了支持在地農也以及新鮮的比較好吃,
我個人是會避免購買國內有生產的進口食材,例如洋蔥、紅蘿蔔等,
有時雖然是因為非當季而進口,但一陣子不吃也不會怎樣嘛~
以下如果有舉例是以我個人的標準,
這涉及可支配所得的應用以及不同地區的價差,
請不要太糾結在價格上。
【事前準備】
1. 擁有一本標示當季蔬果的書,需要時可翻看(網頁也可啦)
2. 認知自己對於生鮮狀態的接受標準/低標
例如:蔥的尾端不可以泛黃、芒果有一些黑點沒有關係。
【經驗累積】
1. 以上述標準購物時,記得該食材最低的價格是多少。
->就是對你而言買那個食材CP值最高的時候!
當該食材價格高時可能代表:
1) 非當季
2) 還沒大出
3) 當季但產量不佳(如果是氣候因素通常也代表可能不會很好吃)
->價格過高時就盡量不要買,一陣子不吃不會怎樣。
例如:我金煌芒果只買低於40/斤的,這季節性很明顯,通常很貴就是還沒大出。
例如:青江菜20/斤買時都不用考慮,35/斤就會嫌貴買別的。
2. 承上,建立對食材價格(斤)資料庫
->有時候菜販販售習慣會用一個/把/堆 XX元的算法
個人認為「無法肉眼判斷份量增減」的食材盡可能以 價格/斤 購買
不然你買菜都是在買信仰的
tip.從常用/愛用食材開始記比較容易(有成就感)
3. 練習回推每餐食材成本
->就會知道某食材(就算你沒被騙)本身成本就高,
自然就不會太常買,愛吃的話就會因此多注意其價格。
例如:蔥便宜是80-90/斤,120/斤尚可接受(但對品質要求會提高),
180/斤就含淚減量買。
例如:買了35元的杏包菇頭吃了4餐,一餐就快10元。
相較之下一份菜不到5元,覺得心有點痛,這種成本食材一餐只能有一種。
【其他補充】
1. 常吃的食材,價格沒差太多方便買就好
2. 不常買的食材價格大概記就好,記得精準效益太低。
或是以可以吃幾餐稍微換算,覺得便宜就可以買了。
例如:白蘿蔔一條20元可以買,苦瓜一條超過50元不要買。
3. 幾乎不買的食材,心血來潮買一下就當繳學費。
->知道它的價格、多問怎麼煮、怎麼判斷品質以及買到它都是你的收穫。
tip.選本來就常買的店家買就不會受騙
4. 有機會可以去看/買 即期品和殘品
練習判斷->在很爛的裡面選出還可以的
->原來外表如何是因為快爛掉/不新鮮
->(買回家)這看起來很爛但其實也還可以吃耶
5. 買菜抱持的態度:做人是互相
我預設以"模擬"心情很差沒耐性的狀態買菜,或說有點流氓無賴
面對硬塞食材或是一臉不買快滾的菜販,
就能果斷拒絕或同等態度回應(心情很差對人的耐受度自然下降啦)
或是問價格後沒買,結果被嘖
就覺得"我就是問爽的怎樣~林北沒欠你~三小服務態度~休想賺我的錢"之類的流氓心態
我覺得心情會好一點 哈哈
而且就是買賣關係,沒寫價格開口詢問合情合理
對於態度友善或常買的店家當然就切回親切模式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