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人物誌-李蓮英 第四章(1)

作者: Darring (血染天使翼)   2014-10-09 10:14:30
原po碎碎念:借文問掛比較高調,之前我在看甄環傳的時候,有人對於甄環傳中的大拉翅
      有意見,說是雍正時代還是以兩把頭為主,大拉翅是慈禧跟他婆婆一起研究
      發明的,而慈禧再將大拉翅發揚光「大」。那上一篇怎麼慈安會沒有見過她
      的婆婆?
-----------------正文開始------------------
第四章 雙頭一體 擾亂朝綱
  幾千年來,在中國周圍形成了一個中華文化圈。圈內的國家和地區程度不同地接受中
華文化的影漂,在政治上接受中國歷代朝廷的領導、保護與支持。其中越南為這個文化圈
上重要的一環,與中國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
  越南正式受清朝的冊封,是在順治十八年,冊封前一年九月,自稱國王的黎維祺自定
為「安南國王」。到了嘉慶八年,改安南為越南,國王阮福映,年號嘉隆,越南人民稱他
「嘉隆皇帝」,算是一位英王。
  阮福映在統一越南「三圻」時,曾經委托天主教神父,請求法國援助,與法國路易十
六,訂立條約,願割土作為酬謝,後來,法國的援助未到,也就是說他們違背了約定,自
然,先前許諾的割土酬謝的條約當然不順履行,但法國的勢力卻還是乘機伸入越南了。
  從嘉隆皇帝以後,阮朝三代皇帝都不喜歡法國和天主教。因此,在道光、咸豐年間,
越南也像中國一樣,常鬧教案。英法聯軍侵華的那幾年,法國海軍附帶在越南攻城略地,
於是在同治視年夏天,越南被迫跟法國訂立了條約,賠款割地之外,另有專條:越南政府
承諾,此後不以領土的任何一部分,割讓給法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
  法國得寸進尺,五年以後吞併了整個南圻,儘管如此,卻仍是心猶未足,還打算攘奪
北圻,僅留下中圻給越南。到了同治十二年,借故攻陷了河內,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越
南政府派出一員名將抵禦法軍。這員名將叫劉永福,是個中國人。
  劉永福本名業,字淵亭,原籍廣東欽州,落籍廣西上思。早年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起義
軍,太平天國失敗之後,餘眾四散,其中有個叫吳鯤的,自領餘部數千,進入越南,劉永
福就在他部下。吳鯤一死,劉永福帶了兩百多人,翻山越嶺到了越南的高平省,自樹一幟
,旗幟用黑布所製,號為「黑旗軍」。
  劉永福生得短小精悍,不但勇壯豪邁,善撫部屬,而且善於術數,多謀能斷,在北圻
披荊斬棘,招兵買馬,勢力日漸雄厚,越南這時的國王阮弘住為穩定本國邊防計,變了剿
滅為招撫,對劉永福及其部隊特加招撫,傳說還招了他做駙馬,頗為倚重。這時受越南國
王之命抵禦法軍在河內西門外與法軍遭遇,劉永福率眾奮力衝殺,法將安鄴不敵而退,退
到城門附近,為劉永福的先鋒吳鳳典趕到,一刀砍掉了腦袋。這是同治十二年冬天的事。
  安鄴一死,法國反倒慎重起來,派文官辦理善後,展開交涉,因為中國採取不干涉的
態度,因而法國和越南訂立了新約。
  同治十三年正月底,在西貢訂立的法越和平及同盟條約,重要的條款是:第一、法國
承認越南為獨立國;第二、定河內等城為商埠;第三、開放紅河,也就是富南江而上到河
內,法國有自由航行之權;第四、越南的外交事務,由法國監督,不得與他國有聯屬關係
。顯而易見這完全是為了排斥中國,而此時的清廷,在慈禧太后把持下,不但國力衰微,
而且正為台灣問題,與日本交涉正吃緊,在這個當口,更無暇四顧,只下了一道密旨給廣
西巡撫劉長佑,命其「固守邊圍」而已。
  不過,越南迫於法國的城下之盟,並不心服,所以一方面仍舊向中國上表進貢,一方
面重用劉永福,授官為「三宣副提督」,准許他在北圻商務繁盛之地的保勝,設局抽稅,
以助軍餉。
  這在法國,自然將劉永福視作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只是三番兩次用兵,劉永福
屹然不搖。同時,中國由於言路的呼籲,朝廷亦漸漸重視越局,明的是由駐法公使曾紀澤
照會法國政府,不承認同治十三年的法越條約,暗的是密諭雲南、廣西派兵支援劉永福。
這樣到了光緒七年年底,由於曾紀澤的電報,說法國謀占越南北境,並擬通商雲南,不可
置之度外,因而總理衙門奏請降旨,派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劉坤一、張樹聲會商辦
理。
  有了清朝邊防官員的支持,劉永福更是豪氣如虹,不等法軍有所動作,先下戰書,約
期十日以後開戰。這是四月初三的事,十天以後便是四月十三。到了那天,黑旗軍果然展
開攻擊,在懷德府的紙橋地方,與法軍遭遇,劉永福一馬當先,麾軍猛擊,陣斬法軍司令
李威利,法軍退入河內,從而取得了震動中外的紙橋大捷。
  消息傳到清廷,舉國沸騰,主戰的言論甚囂塵上,慈禧太后更是心花怒放,也是躍躍
欲試之想,便急忙召見恭親王。
  「恭親王,劉永福在紙橋打了個大勝仗,你知曉嗎?」慈禧太后興奮地說。
  「臣知曉了,真是可喜可賀。」
  「這幾年來,英法俄日等國一再犯我朝尊嚴,這也算是給了他們個教訓,讓他們知曉
,咱大清帝國不是軟弱可欺的。」
  「是的。」恭親王不冷不熱地說。
  慈禧太后接著說道:「恭王爺,如今既有劉永福能用;岑毓英、唐炯等也都說能打仗
;曾紀澤打回來的電報也說不宜對法讓步;再加上越南心是向著咱大清國,這不都是能打
的樣子嗎?你說呢?」
  「不能打!」恭親王一聽要與法國開戰,急忙說:「皇太后聖明,這些都是外面的遊
詞浮議!說法國的軍隊勝不了劉永福,未免把法國看得太輕,把劉永福看得太重,至於岑
毓英,剛到任還不知道怎麼樣,唐炯更是個紈絝子弟,臣聽說他嫌越南的水不好,專派驛
馬從滇運水喝。像這樣的人,怎麼能打仗呢?」
  恭親王當頭一盆冷水,潑得慈禧老大不高興,一時又不想與恭親王計較,只是怏怏說
一句:「你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還是回軍機處與他們幾位議論議論再來覆命。」
  慈禧雖然對恭親王的對答很不高興,但一回到宮中,卻又是一種心境。從前凡遇大事
,她雖也能出以沉著鎮靜,但心裡卻總丟不開。自從大病之後,接納了薛福辰的諫勸:養
生以去煩憂為主,因而養成一種習慣,不召見臣工,不看奏折的時候,便能將國事擱在一
邊。她覺得閒下來及時行樂,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煩劇之時,反更能應付裕如。所以越是
國事棘手,她越是找點樂趣。
  當然,這要找蓮英。一問不在長春宮,說是皇帝找了去問話了。
  光緒皇帝十四歲,纖瘦,蒼白,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跟同治當年一樣,未親政
以前,隨侍太后,召見臣工,唯有醇王入見,因為是他的親生父親,君臣父子之間的禮節
不易安排,所以皇帝迴避。許多慈禧太后與醇王密定的大計,雖不得與聞,但每天軍機見
面,也能聽到很多話,而在書房裡,師傅隨時啟迪,就不但了解了大局,還能談論得失,
形成見解了。
  這時候找李蓮英來,就是他有一番見解要說。後天就是萬壽,皇帝的生日本是六月二
十八,因為要避開七月初一「袷祭」的齋期,所以提前兩天,改六月二十六日為萬壽之期

  是慈禧太后的命令,皇帝對李蓮英不能直呼其名,照書房裡的例子,稱他為「諳達」
。皇帝說道:「李諳達,我想讓你跟老佛爺去回奏,明天不要唱戲。」
  這是為什麼?李蓮英一時愕然,皇帝過生日,照慣例是要請進戲班,唱一天大戲,請
來王公大臣,一邊觀賞戲曲,一邊為皇帝賀壽,小皇帝突然說今年的生日不唱戲了,一時
不解其意,便問道:「是怎麼啦?」
  「局勢不好,洋人這麼欺侮咱們,哪裡是歌舞昇平的時候?」
  李蓮英明白了小皇帝不讓唱戲的原因,心想又不知是在書房裡聽了哪一位師傅的話,
回來發書呆子氣?不唱戲萬萬辦不到。不過這位「少爺」的話也不能直接駁回,否則就是
「抗旨」。要駁就得想一番說詞,讓他自己收回他的話。
  
  「萬歲爺真正了不得!憂國憂民。太后要是知道萬歲爺說這話,不知道會多高興。」
  一頂高帽子將皇帝恭維得十分得意,「那你就快去說吧!」他催促著,「說定了就好
降旨。」
  「不過,萬歲爺,這裡頭有個斟酌。讓奴才先請問萬歲爺,太后萬壽,該不該唱戲?

  「那自然。你問這話為什麼?」
  「自然有個道理。今年是太后五十整壽不是?」
  「是啊!這還用你說?」
  「五十整壽,更該唱戲。如今局勢雖然不好,到了十月裡,一定平定了。那時候萬歲
爺一定要盡孝心,替太后熱鬧、熱鬧是不是呢?」
  「當然是。」
  「這就是了。」李蓮英說:「有道是母慈子孝。到那時候太后想到今年萬歲爺萬壽,
沒有唱戲,心裡一定也不願,不教唱戲。萬歲爺想想,怎麼個勸法?」
  「啊!」皇帝連連點頭,「你這話說得倒也是。那就明天還是唱吧!」
  「這才是。」李蓮英說,「太后操勞國事,心裡那有片刻安閒。借萬歲爺的好日子,
唱戲兩天,哄得上人樂一樂,這才是真正的孝心。」
  「嗯。」皇帝又點頭,「李諳達,我倒問你。照你這麼說,我還是按規矩上表恭請太
后萬壽時唱戲?」
  「這得到太后的萬壽,才是這個規矩。」李蓮英趁機說道:
  「萬歲爺這一次只要拿戲折子請太后添兩齣戲,一樣也是盡了孝心。」
  「好吧!今兒侍膳的時候,我就說。」
  於是李蓮英悄悄告退。回到宮中,慈禧太后少不得要問起,皇帝傳問何事?李蓮英知
道她必不愛聽皇帝不願唱戲的話,反過來說是,皇帝所問的是太后連日煩心,該想個什麼
法子娛樂?
  「倒難為他。」慈禧太后笑道:「你替他出了什麼主意?」
  「奴才何敢亂出主意。奴才只跟萬歲爺回奏:順者為孝,這句話就都在裡頭了。」
  慈禧太后找李蓮英來,就是想聽戲,便問起「內廷教習班」近來有沒有挑進新角,李
蓮英說,新近挑了一位叫楊月樓的,是張二奎的徒弟,外面呼聲不低。
  提到張二奎,慈禧太后不由得想起同治初年的樂事,那時惇王常常辦差,每次請示傳
召那些名伶,總少不得有張二奎。他的儀表甚偉,唱「王帽戲」最好,嗓子宏亮,扮相出
色,又長於做說,比起程長庚的平穩得近乎古板,余三勝的時好時壞,慈禧太后總覺得聽
張二奎的戲最得勁。可惜沒有聽得幾年,就聽說他已病逝。因而此時聽說楊月樓是張二奎
的徒弟,先就有了幾分好感。
  「這個楊月樓,唱得怎樣?」慈禧太后問道:「你總聽過?」
  「是!奴才聽過。尤其對他唱的《打金枝》頗感興趣。不過太后眼界高,奴才說好,
太后未見得中聽。」
  「他是張二奎的徒弟,想來差不到哪裡去。」慈禧太后又說,「這齣《打金枝》,就
是張二奎的好戲,他沒有幾分能耐,不敢動這齣戲。」李蓮英知道慈禧太后特別欣賞張二
奎的《打金枝》,所以專門挑名楊月樓的長項。
  「奴才可沒有趕上張二奎。」李蓮英陪笑說道,「張二奎是怎麼個好法,求太后給奴
才說說,也讓奴才長點兒見識。」
  這是看出慈禧太后的興致好,有意湊趣。果然,慈禧太后便將張二奎當年唱這齣《打
金枝》,如何一舉一動,純為王者氣象,令人不知不覺中,屏聲息氣,彷彿真如上朝一般
,全神貫注的情形,描畫了一遍。李蓮英一眼不眨地傾聽著,臉上是無限嚮往的神情,使
得慈禧太后說得越發起勁了。
  李蓮英知道近日中法是戰是和擾得慈禧心裡很不安寧,今日見她對於聽戲興致如此之
濃,心想一定要趁這次唱戲的機會,讓慈禧好好樂一樂,開開心,他一邊回話,一邊開動
他那三十六個轉軸,七十二個心眼,卻一時想不出一個新奇的好法子。
  不覺到了傳膳的時候。與慈禧一同進膳的光緒皇帝走了進來,一進門便朝慈禧跪下,
口中說道:「親爸爸,兒臣給您請安了!」
  就這一句話提醒了李蓮英,他心中突生一個讓慈禧高興的奇想。
  原來自從咸豐十一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之後,兩次垂簾聽政,一直處於尊貴顯赫
的太上皇地位,但這樣高貴的地位,只有皇帝的父親才能享用,所以慈禧太后就用盡心機
,讓光緒皇帝對他以男子的稱呼叫他「爸爸」。光緒帝本是醇親王福晉所生,而醇親王福
晉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因此慈禧太后就厚著臉皮讓光緒皇帝叫她「親爸爸
」。之所以加上一個「親」字,就是為了排除非親生的嫌疑。
  李蓮英心想,太后讓皇上喊她「親爸爸」,我們若稱她為「老佛爺」,她一定會很開
心的。
  你道為什麼,原來女真族早年游牧於白山黑水時,對首領稱為「滿柱」。「滿柱」是
佛號「曼殊」一詞轉化而來,漢語的意思是「佛爺」、「吉祥」。清王朝建立以後,將滿
語「滿柱」一詞譯成漢語「佛爺」,從此便成了清代歷朝皇帝的特稱。前邊加個「老」字
,豈不正是「太上皇」之意嗎。
  李蓮英又想到,要稱慈禧太后為「老佛爺」,只是自己改口,這無濟於事,也不能簡
單從事,一定要找一個適當的機會,公開亮出來,讓朝野的人都知道。但這機會……機會
……
  正當李蓮英心裡尋覓機會之時,待膳的皇帝正按照早上李蓮英的教誨,向太后說道:
  「這一陣子,難得親爸爸興致好,明日唱戲時兒臣想求親爸爸添兩齣戲。」
  「明兒看吧。」慈禧漫不經心地答道。
  站在一旁的李蓮英聽到這裡,不禁靈機一動,若是明日祝賀小皇帝萬壽唱戲時,趁慈
禧太后聽戲的機會,大庭廣眾之下,倘若能喊出「老佛爺」的口號那該多好!這是千載難
逢的時機,便趕緊接口說道:「萬歲爺的孝心,太后何不成全了萬歲爺?」
  「也好!」慈禧太后問道:「你說楊月樓唱得好,就讓他來個雙齣。」
  「是!」李蓮英答道:「楊月樓又叫『楊猴子』,他是鬚生、武生兩門絕,猴兒戲最
好。」
  「那就添一齣《安天會》。」慈禧太后又說:「楊隆壽也是雙齣,添一齣《探母》。
」這些都是慈禧太后最喜愛的戲目之一。
  到了第二天,皇帝不上書房,慈禧太后卻照常召見軍機,領班的恭王不願耽誤她的工
夫,將重要而麻煩,需要詳細陳奏取旨的政務,都壓了下來。因此,不到八點鐘,便已跪
安退安。慈禧回到後宮,稍事休息,立刻在李蓮英等一干人的簇擁下出月華門,過乾清宮
,經蒼震門直衝蹈和門,駕臨寧壽宮。李蓮英眼看自己的計劃就要大功告成,不由得笑了
兩聲。
  「蓮英,你笑什麼呀?」慈禧太后忍不住問。
  「太后,恕奴才斗膽,現在不告訴您,呆會聽戲時您就知道了。」
  「你這猴崽子葫蘆裡又賣什麼藥?」只是一聲嗔怪,也不再追問。
  寧壽宮在大內東北,整個範圍比「東六宮」全部區域還大,重修於乾隆三十六年,歷
時十五年方始完說,規模完全仿照內廷的正宮正殿,皇極殿等於乾清宮,養性殿正如養心
殿。這因為高宗已經決定,歸政後移居此處,太上皇燕憩之所,體制不能不崇。
  從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以後,寧壽宮就沒有皇帝再住過,至今八十餘年,雖未破敗,
卻已荒涼。唯一的例外是暢音閣和閣是樓,內務府的歲修,一點不敢馬虎,所以富麗如初

  暢音閣是一座戲台,在養性門東面,坐南朝北,對面坐北朝南的閣是樓,中設御座,
是當年高宗看戲的暖閣。暢音閣的戲台極大,僅次於熱河行宮的那一座,大監稱之為「二
爺」。戲台一共三層,有機關可以移動升降。構造最奇特的是,台下有五口大井,為用極
妙,第一是眾音;第二是藏砌末。內廷大戲,共有三種名目,按月搬演,名為「月令承應
」;祥瑞徵慶的吉祥戲,叫做「法官雅奏」;而扮演神仙故事的劇目,稱為「九九大慶」
。其中有一幕「地湧金蓮」,金蓮就藏在井中,用絞盤絞到台上,花瓣開處,出現大佛五
尊。又有一幕更為奇觀,是扮演羅漢渡海的故事,有一樣砌末是條可藏幾十人的鰲魚,口
中能夠噴水,那自然也是井水。
  隨著一聲吩咐,戲開演了。《安天會》、《探母》、《牡丹亭》、《黃金台》一齣接
著一齣,直把個慈禧太后看得笑聲不斷。李蓮英看了更是暗暗竊喜。誰曾想就在這時,忽
然有人大喊一聲:「別老演這劇舊劇目了,耳朵都聽出老繭了。」眾人大驚,轉臉一看,
原來是貝子奕謨。
  這奕謨,是嘉慶帝位下第五子惠端王綿愉第六子,咸豐時封為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
封鎮國公,光緒十年封貝子。為人爽快憨直卻失於粗野。起先,慈禧太后看他傻乎乎地挺
憨厚,加上又是咸豐的近支兄弟,還真沒把他當作外人。但誰知奕謨卻拿著麥悍當拐杖使
,每逢節日,不管當著誰的面,都管慈禧太后叫「嫂子」。這可把慈禧太后氣壞了,心想
連醇親王奕譞見了他兒子光緒帝也要叩頭問安叫聲「皇上」,你也太不知禮太放肆了吧,
於是讓他做了個守陵大臣,支出京城,看守皇室陵園。
  這陣子奕謨剛好有事回京聽說宮裡演戲,也就跟著來了。誰知進去一看,他的位子在
最後一排,前邊卻坐著些鎮國公、輔國公,心想君臣有義,長幼有序,你這不成心擠兌我
嗎,我好壞還是個貝子,比他們品級高呀,因而剛一開戲就惱了。這會一看又盡演的是昆
戲,不由得開口喊了起來。
  慈禧太后正聽得入迷,一聽這話,不由得來了氣,誰竟敢這麼大膽,於是喝道:「這
是誰呀,給我站出來!」
  「嫂子,是我呀!」奕謨大大咧咧地站了起來,笑著說道:「幹嘛?」
  一聽「嫂子」二字,慈禧太后不由大怒:「大膽!誰是你嫂子?你還懂不懂規矩!」
  李蓮英本想趁慈禧太后高興的時候將自己的好戲拿出來,誰想半路裡殺出來個程咬金
,急忙上前對奕謨說:「貝子爺,趕緊賠個不是,奴才再給您說兩句,就沒事了。」
  誰知奕謨這會憨勁又上來了,將李蓮英一推,又說道:「咸豐皇上是我哥,你不是我
嫂子是什麼呀?」
  「就你這樣子,還配做貝子?再鬧,我把你的貝子給廢了!」
  聽了慈禧太后這話,奕謨再不敢喊了,只好乖乖地坐了下來。但這一鬧急壞了李蓮英
,急忙把徒弟李三順拉到一邊,商量起來。
  「唉,給他這一鬧,全泡湯了!」李蓮英垂頭喪氣地說。
  「可不是,這個臭貝子,早不鬧晚不鬧,怎麼偏偏撿了這個時候。」李三順一時也沒
了主意,只是幫著李蓮英嘆氣。
  李蓮英一看他這樣子,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喊道:「我是讓你給我想有沒有補救的法
子,誰聽你嘮叨這個,難道我不知道?」
  這一巴掌倒把李三順給打清醒了。他眼珠兒咕碌咕碌轉了幾下,便開口說道:「師傅
,徒兒想奕貝子這一鬧,說不定還有好處呢!」
  「怎麼說?」李蓮英聽了他的話,納悶地問。
  「師傅,奕貝子這一鬧後,太后正在氣頭上,她這會正需要些安慰,咱一喊『老佛爺
』,我想她更容易接受,你說呢?」
  李蓮英一聽,打心眼裡佩服這個徒弟,心想沒他自己還真不知怎麼辦好呢,趕緊拉著
李三順就往後台跑。李三順邊跑邊問:「師傅,咱去哪幹嗎呀?」
  「唉呀,快些跑!太后如果一氣之下不看了,這番心思豈不又白費了。」
  經過貝子奕謨這一鬧,慈禧太后還真沒了看戲的興趣。想轉身走吧,這麼多王公大臣
在,雖說平日裡專橫跋扈是家常便飯,但也不得不給自己裝點些門面,最後只好又裝模作
樣地坐在那接著聽戲。
  本來接著該演《長生殿》了,但誰知幕一拉開,卻跳出來兩個搽脂抹粉、身穿五彩衣
的小丑來。一幫王公大臣們呆了,心想怎麼還會出了差錯。這不存心惹太后發火嗎,忍不
住轉臉望去,不由一愣,只見慈禧這會正喜笑顏開,你道為啥?原來自那二人一出場,慈
禧太后就認出來了:是李蓮英和李三順。
  前面說過,太監演戲給慈禧太后看,是常事。這幾年有了專門的戲班子,他們上台少
了,但做戲的功夫猶存。只見他們在台上跳躍翻騰,輕鬆自如,直把個慈禧太后看得連聲
說「好!」,雙手拍個不停,台上的李蓮英見了更是格外的賣力。忽的只見二人身子一錯
,分開時手裡已多了個橫幅,上寫十個大字:祝慈禧老佛爺萬壽無疆。
  看著那黃燦的橫幅,慈禧太后不由得心花怒放,激動得眼淚差點都流了出來。她早就
想讓人稱自己「老佛爺」了,但卻一直沒有人這麼稱呼,雖說她權勢通天,但總不能厚著
臉皮讓別人稱自己「老佛爺」呀。這會看到李蓮英把自己的心思說了出來,能不高興嗎?
只見她開口說道:「虧你想得周到!」
  一幫王公大臣們看到那橫幅上的字,本已夠驚奇的了,再一聽慈禧太后的話,更是驚
訝。這「老佛爺」豈是隨便用的?祖宗定下的規矩還要不要了?正在這時,忽聽一人高聲
說道:
  「恕臣斗膽,這『老佛爺』三字請太后還是慎重考慮一下才好。」
  眾人扭頭一看,原來是恭親王奕訢,不由得打心眼裡佩服!
  沒等慈禧太后開口,李蓮英便急著開口說了話:「這有什麼考慮的,歷朝先王在世,
都稱之為老佛爺,現在皇上尚在年幼,奴才想太后她老人家理應是咱大清朝當之無愧的老
佛爺,王爺覺著有何不妥嗎?」
  恭親王一看李蓮英竟如此大膽,怒喝道:「我在與太后說話,哪有你這奴才說話的地
方?當我退一邊去。」
  俗話說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恭親王這麼一說,慈禧太后豈肯善罷甘休,只見她不冷不
熱地說道:「他說的話就是我所要說的,恭王爺,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太后,這奴才也太放肆了,應該好好教訓一番,讓他知道些規矩!」
  「怎麼,恭王爺你的威風還沒有耍夠呀,當年小安子被你們給殺了,我沒說什麼,現
在又想動小李子是嗎?告訴你,想動他沒門!」說著慈禧太后居然兩目怒視著恭王。
  「臣不敢,臣只是想請太后不要忘了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祖宗的規矩,慈禧太后一聽這話就覺得刺耳,看著恭親王那副不依不饒的樣子,不由
得大喝道:「祖宗之法難道就是一成不變的嗎?」
  「祖宗留下的規矩並非不可變,但要看什麼事,利則變,不利則不可變。」
  慈禧太后冷笑兩聲,說道:「什麼是利?什麼是不利?我看現在就挺有利的!蓮英!
傳我口諭,從今日起,宮中人等皆稱我為『老佛爺』。我倒要看看,誰敢說半個不字!」
  一幫王公大臣聽了,頓時目瞪口呆,誰也不敢再說什麼。從此,「老佛爺」的稱呼就
傳開了。
  自上次演戲打出「老佛爺」的橫幅,朝廷上下,便「老佛爺,老佛爺」地叫開了,慈
禧雖然為從此大權獨攬、唯我獨尊而表現出洋洋自得之意,但她心裡明白有許多人是口服
心不服的。那位恭親王奕訢就是最突出的一個。
  前文說過,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恭親王可真是有功之臣。沒有他的全力支持,慈禧太
后怎能夠垂簾聽政,成為大清帝國第一人?因此同治帝繼位不久,慈禧太后就對恭親王奕
訢倍加封爵,又是議政王,又是首席軍機大臣,又食親王雙份俸祿。但俗話說的好:功高
震主,奕訢權勢的日益膨脹,又使得她不能不擔心,因此在同治四年借著蔡壽祺的一份奏
折,免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只在軍機行走後,又借賀壽慈一案,趁機訓斥了一頓,恭
王不但權勢大減,而且做事已格外謹慎小心。但他生性耿直,眼見不平的事,慈禧太后處
置不當的事,他仍是秉公說話,時常鬧得慈禧很尷尬。儘管慈安太后已死,慈禧太后認為
拔去了眼中釘、肉中刺,可是恭親王仍處在首席軍機大臣的位置,常常對她橫挑鼻子豎挑
眼,使得她事事不能盡隨心意。因此內心總有要想整治整治這位恭親王的意思。這一點李
蓮英看得明明白白,只不過慈禧沒有明言,他也不好挑破罷了。
  誰知「老佛爺」一波剛止,一波又起,圍繞著慈安太后下葬,慈禧太后該不該行禮一
事,慈禧與恭親王二人之間又發生了爭執……
  
作者: keroro1215 (KK)   2014-10-09 13:03:00
太后叫老佛爺是慈禧先開始的喔?那還珠格格稱乾隆媽媽老佛爺是亂演的喔~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14-10-09 13:54:00
皇帝也尊稱老佛爺ps. 清朝的
作者: jackjack0040 (小肥肥)   2014-10-09 18:26:00
精彩精彩精彩,緊張緊張緊張,刺激刺激刺激
作者: Lorenzia (爆走金魚)   2014-10-09 18:46:00
慈禧沒有婆婆,咸豐的生母在道光年間就死了頂多見過咸豐的養母、恭王生母康慈太后,但那也做不得準慈安本人的畫像也都是小兩把頭,大拉翅是慈禧時代才流行
作者: barry630621 (難笑)   2014-11-10 04:2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