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電報揭秘霸權冷戰博奕:
短評《布拉德電報:尼克森、季辛吉和被遺忘的種族屠殺》
胡一天
2014年7月16日 14:06
六十七年前的炎夏,是大英帝國衰退史的關鍵時刻。英國雖然忝為二戰勝利國,但國力日
薄西山,全球非殖民化運動興起,退出其殖民統治二百餘年的英屬印度業已無法避免。佔
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與少數的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激化,基於宗教和民族的「兩國論」
甚囂塵上,導致南亞次大陸分裂大勢無可挽回。英國在當時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
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獨立
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未能獲得共識。因此,末代總督蒙巴頓於1947年6月宣佈
放棄統一印度,決定於1947年8月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二。
由於時間緊迫,英國無力解決伊斯蘭教徒佔多數的孟加拉與旁遮普分別位於印度東西兩側
的嚴重問題。因此,西邊的旁遮普被分為旁遮普邦(印) 和旁遮普省(巴),東邊的孟加拉
則被分為西孟加拉邦(印)和東巴基斯坦(巴)。東西巴基斯坦間橫亙著一千六百公里的印度
國土,劃分界線的工作由曾任情報局長的倫敦律師雷德克里夫規劃。這條被稱為雷德克里
夫線的國界,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佈。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8月15日,印度獨立。超過
一千四百萬人被迫跨越雷德克里夫線到「對」的一邊。這個史家習稱為「印巴分治」或「
1947年大分裂」(Great Partition)的事件,是燥熱的次大陸正式被宗教及語言割裂的轉
捩點,開啟往後數十年宗教戰爭與種族清洗,影響深遠。美蘇透過印巴衝突較勁的痕跡,
亦難以磨滅。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加里.巴斯的近作《布拉德電報:尼克森、季辛吉和被遺忘的種族
屠殺》(The Blood Telegram: Nixon, Kissinger, and a Forgotten Genocide),透過大
量解密的一手史料,重構了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博士在1971年孟加拉獨
立戰爭時一段不為人知的冷血決策,為世人提供了另一個理解印巴衝突的視角。
從霸權冷戰史來看,南亞次大陸是美蘇博奕的側翼,更是開啟中美關係的後門。印度開國
總理尼赫魯在冷戰時親蘇,導致美國於艾森豪威爾時代即開始軍援巴基斯坦,拉攏其成為
遏制共產主義的前沿。巴基斯坦是小國,雖然是第三個承認中共政權的非共產國家,但在
1950年代初期,中巴兩國分屬不同陣營。巴基斯坦一面倒親美但騎牆心態濃厚,不斷利用
中蘇、中印矛盾向北京頻送秋波。1960年中蘇交惡,加上中美於韓戰交火,導致美蘇兩大
強權在中印邊境戰爭時連手支持印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及輿論奧援。間接促成了中
巴交好。
進入1970年代,美國雖然深陷越戰泥淖,仍持續在印巴兩邊下注。因為巴基斯坦有協助美
國遏制蘇聯在阿富汗擴張的戰略地位,美援厚巴薄印,十分明顯。1970年10月,尼克森向
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透露訪華意願,葉海亞汗旋即於11月向周恩來轉達此一信息。1971
年7月,季辛吉在葉海亞汗的策劃下,以巴基斯坦為中轉通道,兩度密訪北京,開啟了中
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新頁。但巴斯教授認為,這頁輝煌外交史的背後,卻斑斕地染有印巴
衝突的血跡,而尼克森與季辛吉的責任無可推卸。
1970年11月,東巴基斯坦遭受波拉颶風肆虐,造成約五十萬人死傷。葉海亞汗總統指揮救
災行動遲緩,間接導致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人民聯盟領袖拉赫曼於12月大選獲得壓倒
性勝利。東巴人口較多,且黃麻出口為巴基斯坦對外貿易主要營收來源。拉赫曼以東巴不
願再受西巴政治岐視與經濟剝削為由,提出六點聲明要求全面執政。時任總理的西巴統治
精英布托(伊斯蘭國家首位女總理班娜姬布托的父親) 拒絕交出政權。西巴精英為主的軍
方對東巴一向無好感,雖表面支持聯邦體制,私下卻鼓吹出兵東巴。葉海亞汗本為布托政
敵,介入調停不成後拒絕召開國會,形同變相註銷了選舉結果。拉赫曼忍無可忍,宣布東
巴獨立,正中躊躇滿志的軍方下懷。1971年3月,巴基斯坦陸軍進入東巴基斯坦首府達卡
實施鎮壓,造成至少30萬人被巴基斯坦軍隊屠殺,開啟了為時九個月的孟加拉獨立戰爭,
迫使1000萬人逃往印度邊境。
時任美國駐達卡總領事亞契. 布拉德親眼目睹巴基斯坦軍隊在孟加拉的暴行,於1971年4
月向美國國務院發出了著名的布拉德電報,痛陳美國政府對巴基斯坦用美援軍火犯下此等
慘絕人寰的暴行袖手旁觀,形同道德破產(moral bankruptcy)。巴斯教授認為,尼克森與
季辛吉對孟加拉發生的種族屠殺完全知情,但為了成就中美外交的突破,兩人選擇忽略布
拉德電報,甚至於布拉德試圖向新聞媒體爆料時將他召回調職。
巴斯教授根據白宮解密的錄音檔指出,尼季二人私下評估南亞局勢對印度總是言語輕蔑,
對受英國軍事教育,曾任陸軍總司令的葉海亞汗卻充滿好感。1971年12月3日,巴基斯坦
空軍擔心印度干預,發動「成吉思汗作戰」偷襲印度。尼克森與季辛吉無視美國的武器禁
運法案,在司法部長米契爾(後因水門案入獄)知情之下,批准為約旦及伊朗送往印巴邊境
參戰的F-104戰機買單,下令美軍第七艦隊核子航母勇往號於孟加拉灣戒備,甚至慫恿北
京陳兵中印邊境,撩撥蘇聯。於孟加拉及牛津受過教育,強硬的印度鐵娘子總理英迪拉.
甘地(尼赫魯的女兒,前總理拉吉夫. 甘地的母親,與聖雄甘地無血緣)無視美國壓力及印
度海軍僅有鍋爐動力航母的劣勢,立刻下令反攻,短短13天之內就迫使巴基斯坦投降,而
中蘇自始至終均未曾出手。自此之後,孟加拉確定了獨立國家的地位。諷刺的是,雖然孟
加拉人曾被巴基斯坦士兵屠殺,但因為死傷大多數為印度教徒,而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均為
伊斯蘭政權,巴基斯坦反而在印孟疏遠後,於1974年承認了孟加拉獨立。在此次衝突中受
益最大的中國,直到1975年8月才承認孟加拉。
美國在這次印巴衝突中大擺冷戰棋局,除了成就尼季個人外交功業外,對蘇鬥爭頂多打平
,卻埋下了南亞核武化的惡種。巴斯教授此書藉由為布拉德申張,針對尼季二人行徑做出
泛道德化指控,稍有塗脂抹粉之嫌,但仍不失為一本精采的歷史研究。美國外交政策一貫
基於民主自由人道理念自鳴正義,但實踐上總是充滿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的冷血機心。這
種表裡不一的雙重標準,非因尼克森入主白宮而起,亦未以他辭職下台而終。凡是對美國
所謂的道德勇氣仍心存幻想者,本書值得一讀。
http://www2.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