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為什麼外族來到中國就成了中國人?

作者: ilha   2014-07-18 01:08:39
為什麼外族來到中國就成了中國人?
這個問題的解答,最好一個時期、一個民族、
一個地區去做研究,才能徹底獲得滿意的解決。
而這個問題,必然牽涉到一些重要的概念,或
說理論模型,也可以。而同化、涵化與文明化,
是很難避免的爭點。
如果要說同化、涵化與文明化是無法定義的,
或者漢化、美國化、伊斯蘭化是無法定義的,
要說他們的概念缺乏核心,是完全模糊而無法
做出標準化的定義,那麼,這個問題基本上可
以不用再做下去了。因為沒有操作型的概念分
析工具,可以先緩一緩。
秦國的政策,是一個非常理想型的機械帝國,
把人透過法家的秩序安置到每個位置,形成
有序的機體。這個理想貫徹下去,就形成了
秦朝有名的暴政。他的暴政正是建立在他的
機械性,從考古上可以發現,所有的墓制都
要變更成秦制,從關中到關東,都變成新的
儀式。這種文化上巨大的壓迫力,堪稱同化
政策的最佳展現。而這只不過是華夏內部的
自我同化。
由於秦朝的機械帝國在趙高與胡亥惡搞王族
公子與官吏群體,使得他缺乏了調控機械整
體秩序的控制程序,所以崩潰掉了。這使得
漢朝採取了郡國制度,以及黃老孝道之政,
內部凝聚的同化力道放鬆。但是,這不表示
內與外的結構是一樣的。
漢朝對於外族,鼓勵他們的漢化。比如說,
異族王最好跟漢朝朝貢,並且取漢朝喜歡的
那種「文明化」的名字。也就是,單名。因
此,南匈奴單于會出現「比」的名字,倭王
也會出現「武」、「珍」的名字。這種文明
化不會只是單純的「學做文明人,穿好衣、
吃好米」那樣的初級狀態而已,還包括了一
系列的冠位制度、朝貢關係與中央集權。全
部東亞與內亞東部都逐漸走上中央集權,他
們都受到了漢化那種「中央極權、上國思想」
秩序觀的潛移默化。
不過,文化上朝中央集權轉變,並未放棄自
我的身分認同。因此,究竟同化是種族主義
式的?還是國家主義式的?還是文化主義式
的?這就有討論的空間。爭點也多半在此。
很多人一定要求同化是完全的漢化或阿拉伯
化,而不要不完全的農業化或伊斯蘭化。如
果不滿足於文化上的同化、生活型態上的同
化,或宗教上的同化,當然,就很自然會發
出疑問,在歷史上,同化真的有出現過嗎?
可是,壯族的漢化,隼人或熊襲的日本化,
羅姆的鄂圖曼化,埃及的阿拉伯化,高盧的
羅馬化,亞歷山大征服區域的希臘化,這些
都是非常高強度的同化。他們的國家、文化
與民族、語言等認同,基本上是漸漸融合到
他們所「同」的「標的」的。因此,與其去
質疑同化的概念無從獲取「標準化」的操作
型分析工具,不如去思考歷史分析的目的是
什麼?
一些歷史現象既然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那我們最好是妥協地去瞭解他們形成的動因
與過程,而不是去質疑缺乏一套合理的史學
方法故而這些現象實際上並不存在。知識論
從來告訴我們研究知識必須仰賴正確的途徑
,但是缺乏正確的途徑並不表示知識本身就
會自動不存在。
班圖民族大遷徙在中部非洲的那種作用,可
以說是種族代換遠大於同化,所以在思索的
時候,應該予以排除。但是像是北魏孝文帝
的漢化政策,就必須考慮當時的洛陽籍鮮卑
人,他們漢化的可能性比較高,涵化或文明
化的可能性比較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民
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的
狀況都是不一樣的,必須一一清理,才能找
出答案,或者證否。
如果強勢文化同化掉弱勢文化,再去比較雙
方的異同。最終,可以宣稱差異的部分見證
了弱勢文化擁有「象徵性」的頑強存留或者
基質性──這種象徵性,在多元化、民主化
、學術化的今天,大可嗤之以鼻──但是,
如果拋開這種「現代性」的環境呢?也許就
可以看出我們現代人的盲點也說不定。
古代本來就不是多元化的世界,古代人本來
就缺乏用google打開世界地圖的能力,也沒
有internet可以交流分享多元觀念。他們都
是摸索中求生存的。所以,這種所謂的「象
徵性」不好嗎?
即使是今日的漢語,也頑強地保留了遠古古
語的基底,那種象徵性殘留,仍然存在著。
他們是以很基礎的、共通的詞彙、語法或概
念,很微弱地存在著。具體細節請參看漢語
史或比較語言學的作品。即使是語言,都會
有象徵性殘留,這種殘留本來就是一種「客
觀的真實」,本身似乎不具備道德上的受批
判性。也許我由於缺乏社會科學(除了史學)
方面的訓練,對於一些社會學、文化人類學
或政治學之類的術語不是很熟悉,並不是很
能夠理解為何要提出「象徵性」來。
同化、涵化、文明化、漢化......這些概念
都是學術界討論很多的老問題了,相關爭點
也很多。似乎在wiki上有些概念缺乏相應的
辭條,不過這不影響上述概念無法在學術上
進行定義、標準化與做跨範圍比較的可行性。
至少我的感覺是如此。
以上。
作者: jiansforever (全身心給DNA征服)   2014-07-18 08:2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