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ajra0001 (閒邪存誠)》之銘言:
: 想請問對這方面有想過的板友
: 看過不少論文 都把清朝稱為封建王朝
: 認為清朝行封建主義
: 到底是基於甚麼理由稱清朝是封建王朝的呢?
: 是因為有和碩親王 多羅郡王?
: 還是因為有封蒙古藩王?
: 親王郡王在我所知是尊號
: 雖然有優遇 但沒有采邑
“封建”的意思是明確的﹐不用解釋。
出現混淆的概念是以下三個﹕“封建制度”、“封建社會”、“封建主義”。
“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制度。它的具體含義就是歐洲歷史上的那種封建制度。
如果對應於中國歷史﹐大致上就是商周時期為主。
既然是一種政治制度﹐就存在一個“會發生經常變遷”的問題。
譬如說﹐馬克思生存時代稍早的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的法國﹐經歷了封建制度、
君主立憲、共和、共和專政、軍政府、執政府、帝制等等制度。
相對應的﹐法國當時的社會關系就沒有這樣劇烈的不停變動﹐
而是總體趨勢於資本流通社會。
馬克思本人更為關注的不是政治﹐而是經濟﹐因此他用“社會關系”來劃分
歷史時期﹐而不是用“政治制度”。
“社會關系”有很多種劃分方法﹐譬如說﹐“母系社會”、“父系社會”﹐
這就是一種簡單常見的以社會主次從屬關系來作為歷史分期的方法。
馬克思采用的社會關系是“生產勞動關系”﹐也即是“生產資料所有制”、
或“人與人在社會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系”。
在這種劃分下﹐對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佔有﹐以及農民農奴對土地的人身依附﹐
這樣的時期就被馬克思劃分為奴隸社會之後、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一個歷史時期﹐
稱為“封建社會”。
而“封建主義”則是指在這樣的“封建社會”社會關系下﹐
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觀等主要思想的總和。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進步是依靠勞動﹐至於後來別人從他的觀點出發﹐
認為各階段的人與人社會關系中都充斥階級鬥爭﹐從而認為階級鬥爭才推動社會進步﹐
就跟馬克思無關了。)
按照這樣的劃分方法﹐在中國大陸的主流思想認為自清末以來的中國大陸歷史分期為﹕
1840年以前為封建社會。
1840-1919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9-1956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或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共存社會時期。
1956以後為社會主義社會。
很明顯﹐這種分期劃分方法﹐與1912年民國建立或1949年中共建政這種政治制度變遷
都是沒有關系的。說清朝是封建主義以中國大陸史觀來看﹐也是不太準確的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