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籍貫」與明代戶役制度的關係

作者: okplaymayday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   2016-02-26 05:42:54
各位版友大家好,我有一個寫作計畫,是關於明代的士農工商,各種有趣的事情,定位為
通俗讀物。不過,有一部分會談到明代的賦役制度,這對讀者來說,可能比較無聊,所以
我想貼出來給各位版友閱讀看看,是不是能得容易讀懂(或指出我有理解錯誤之處),希
望能提供意見,作為後續寫作的參考。(以下文長1500字)
從「籍貫」談起
當我們問一個人的「籍貫」時,是在詢問對方的原鄉、先祖居住的地方。可是古代並
非如此,「籍貫」兩個字應該要分開來解釋,「籍」是「役籍」,指人戶被規定的職業;
「貫」是「鄉貫」,即為居住地址,才相當於現在說的「籍貫」。
把人戶作為一個基本單位,承擔各種差役,就是「戶役制度」。明代有民籍(70%~90
%)、軍籍(5%~15%)、匠籍(1%~5%)、灶籍四大役籍,民戶要耕種納糧與擔負雜役、軍
戶負責防禦軍事、匠戶提供各式工藝品、灶戶處理製鹽工作。四大役戶外,還有馬戶(牧
養官馬)、魚戶(供應魚鮮)、冰戶(提供冰塊)、墳戶(看守皇家陵墓)、醫戶(承應
醫療)、女轎戶(宮中抬轎)零零總總約八十餘種,都是為了提供皇家需用。[1]
在明代的戶役制度中,役籍為父死子繼,世代相承,一旦被定了役籍,就不能隨意改
變,否則要被治罪,再發回原籍。[2] 每戶要派一、兩名男丁(十六歲的成年男子)為官
府提供勞動力,貢獻他們的專業。應差的男丁稱為「正丁」,戶中剩餘的男丁,暫時不必
受到支配,當正丁六十歲退休,或因故不能服勞役時,就要隨之補上。事實上,為了使男
丁當差順利,戶中的每個人都得出錢出力,也算是間接應役。
無論是哪一種役籍,都配有役田,民戶之田稱民田、軍戶之田稱軍田,依此類推。各
種役戶除了本身的專業以外,還須耕作役田,繳納稅糧,稱為「正役」,但由於民戶本身
的專業就是農作生產,所以民戶不只要納糧,還要不定時的供朝廷差遣各種雜事,即為承
擔「雜泛」,「正役」與「雜泛」是明代初期的兩種差役形式。至於其他役戶,為使他們
專精於本業,或免除正役,或減少雜泛,各按本業的負擔,給予部分優免。[3]
役籍基本上不能更改,因為換了籍,如同換了職業,原本的工作就沒人來做了,所以
軍戶、灶戶、匠戶等較需精專的戶籍,還被規定不准分家析戶,目的就是要保證勞動力不
會缺乏。只有很少數的例子是由皇帝恩准,或是高級官員批准才變更成功的,例如嘉靖初
年的禮部尚書夏言 (1482-1548)原為軍籍,但他家裡實在沒人可以當兵了,又貴為高級
文官,皇帝才恩准改為民籍。[4]
戶籍制度不僅可為皇家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役田更可將人民牢牢控制於田土上,
所以朱元璋告訴戶部官員說:「你們戶部立刻張榜曉諭天下,要士農工商都務必恪守本業
,從事醫療、卜筮的人,居住在本地,不要遠遊。無論出入與作息,鄉里鄰居必定要互相
知會,發現不從事生產而遊蕩懶惰的人,以及藏匿他地遊民的人,都把他們遷往遠方[5]
。」用意在於限制人民移動,若經商、就診有離鄉的必要,則須向地方政府申請「路引」
,隨身攜帶,以供檢驗,冒用路引最輕也要八十杖,重則徒刑三年。[6]
朱元璋覺得人民各守其業,社會就能邁向安定,然而他並未如願。明代中期以後,整
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民或逃避差役,或追求利益,出於各種原因,紛紛離開居住
地,往他處移動,這些人被泛稱為「流民」。朝廷曾幾次命戶部統計各地去留人戶,將不
想回到故鄉的流民授予田地,編入新籍。[7] 對於久寓他地的商人,更特別設置暫時性的
「商籍」,種種措施,都是試圖維繫戶役制度。[8] 不過仍有許多問題,例如人口增長後
,自然就有能力分家析戶,而作為糧差保證的役田又常有買賣、租賃之事。役田是當差的
基準,當軍戶購買民田,就得改服民戶差役;民戶佃作養馬地,就得改養官馬,遂使戶役
制度趨於紊亂,即便成化十五年(1479)有不准出典轉賣之禁,也難挽救頹勢。[9]
再回過來說「籍貫」的問題,既然「籍」與「貫」是完全不同的事,為什麼現代會將
其混為一談呢?其實也與戶役制度的變革有關。明代中期,各種差役已逐漸納銀化,清朝
先廢除世代相承的籍役(只存灶戶),將各種役丁折收丁銀(人頭稅),後來更將丁銀併
入地銀(土地稅),使「籍」原本的功能消失,籍冊只作為稽查戶口丁賦的手冊,漸漸的
與「貫」併稱,約定俗成地就將出生地、先祖居稱為「籍貫」了。[10]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26 08:29:00
為什麼制鹽的灶籍要獨立出來而不是劃歸匠籍?另外 既然貫才是地址 為何不是編入新貫 而是編入新籍?清代的改制只存灶戶是只職業不再強迫世襲的意思嗎?是的話 為何煮鹽還要世襲呢?確保來源還是防止太多人參與?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6-02-26 08:54:00
煮鹽是很累的,禁止私自販鹽下,灶戶生產的都歸官方所有,官方雖偶有補貼,但即使不窮也很難大富,自然灶戶需要綁定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6-02-26 09:28:00
所以意思是說 匠籍主要是供應官家尤其是皇家而鹽是供應全國非單供應皇家 所以灶籍不同於匠籍是嗎?另外如果是的話 那明代如何處理內蒙附近的籍貫呢?想像中畜牧雖然可以圈養 但是應該也有放牧的 放牧的籍貫怎麼算?另其他非供應皇家而供應民間的各式匠人屬民籍嗎?另外感謝原po詳盡的解釋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2-26 12:43:00
匠、竈戶主要是明代內庫與外庫的差別吧?我錯了,鹽戶、灶戶可能從漢代鹽鐵專賣後就慢慢形成到了宋元就差不多定型了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2-26 16:26:00
推一下 很詳細
作者: a7v333 (蠢與窮)   2016-02-26 16:54:00
推。 內文跟討論都很棒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6-02-26 17:58:00
推 個人覺得很好懂
作者: andoog (學術)   2016-02-26 19:16:00
大推
作者: usodakedo (唯刀百辟,唯心不易)   2016-02-26 21:17:00
作者: poltmer990 (翰君)   2016-02-27 21:34:00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6-02-27 23:28:00
再也很重要的鐵和軍器打造的也繼續綁定?
作者: wildboar (我只是說書的)   2016-03-01 19:37:00
又推又頂!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