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3816831
這幾年,華文界關於希臘羅馬這些古典西方的書籍有增加的趨勢,不過關於羅馬帝國統治
下的各個行省的介紹書籍還是欠缺。格致當初出這本《羅馬世界》的時候,翻閱一下發現
正是這個主題的作品,就立馬買了,最近讀完,卻是大感失望。
老問題,還是翻譯。
這個譯者我查不出背景,書中也沒介紹。《羅馬世界》是從法文書翻譯過來,雖然是舊書
,感覺原作不差,就我能看懂的地方,作者沙波(Victor Chapot)也頗有見地,可惜這譯
筆只能讓人淚如雨下。平鋪直敘的部分還可以,作者一賣弄文筆就不知所云。在此我忽然
想到,有些專業書都會想找學者來翻譯,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通常死穴都是如上所述的
情況。看來要看懂書是一回事,翻譯又是一回事,不然就是要找原作文筆不好的吧..(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羅馬帝國事實上是一個“城邦聯合體”,以羅馬為中心,透過“城
市”去統治“鄉村”。而羅馬人風格也是出了名的靈活應變,事實上並沒有如同始皇替
中國立下一個“千秋仍行秦法制”的統一規格,常常都可以見到他們在不損害自己利益
的情況,選擇保留舊制而不願去更動原本有的結構。就拿埃及來說,奧古斯都把它列入
“特殊規格”的私人領地,選擇自己充當法老,委任騎士而非元老代行統治,其他的社
會制度一律比照托勒密時代辦理,就知道這個帝國的作風。這樣的做法好處是顯而易見
,它大量降低了征服後的治理成本,畢竟人類普遍都是趨於保守,惡於更改,當然這也
符合羅馬人本身的性格。
另外一個帝國統治的特色就是“被動”。事實上,羅馬的主要功能是負責解決各行省發
生的事務,但並不會如同現代的政府樣有什麼積極的政策去施行,換句話說,它更像是
所謂的“看守政府”。而我進一步聯想,倒覺得這跟現在的國際機構,比如歐盟有點相
似呢。
扯遠了。
本書基本架構就是前面花一兩章簡介羅馬帝國主義及其擴張史,然後是帝國的總體架構
,之後再開始一一介紹各行省的征服過程,稅收、統治方式、社會等。篇幅花最長的是
考古資料最多的埃及,相對短的是不列顛,有點奇怪。雖然譯筆不佳,不過依稀讀來還
是可以感覺原作文筆不差,可讀性佳,描繪各行省有簡單扼要。
只是作者似乎有一點沒有討論到的是,他時時提到的“羅馬化”,並沒有特別定義,不
知道是因為覺得讀者應該都懂還是怎樣。碰巧最近我看了一篇由古典學學者宋立宏寫的
羅馬化相關討論的文章,彌補上了這個缺口。這篇文章的重點主要是,作者認為所謂羅
馬文化是一種屬於上層的菁英奢華生活方式,它並不向下延伸,羅馬人也不具被後來西
方殖民者的“文明傳播”精神,他們不主動宣揚或強迫被征服者改變(跟統治方式相同)
,至於行省實際出現的羅馬化多是出於統治需要,或者是當地菁英為了利益不得不為之
的結果。這導致帝國及其文化成為“上層的玩具”,跟一般大眾無關。而在三世紀以後
,帝國面臨危機,菁英階層自顧不暇,而下層大眾也認為這跟他們無涉,甚至只是迫害
,當蠻族入侵之時難以凝聚也就不足為怪,而帝國崩解後難以復興更是理所當然。說到
此處,我想起了之前李峰曾說,西周的貴族文化在春秋戰國之際延伸到平民,形成一個
“華夏共同體”,奠定這個社會的基礎,或許,這就是歐洲難以再聚合的原因之一吧。
這是最近第二本翻譯搞砸了的書,本來如果只是略不通順就還可以忍耐,本書跟之前的
《羅馬經濟史》基本上都是沒什麼可讀性,看來買書前真的不能再這麼衝動了。
共勉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