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覺得很多理解是有問題的,我想具體說一說。
首先是關于羅馬帝國的兩個特點,Po理解為:“城邦聯合體”和“被動”,并認為是“
優點”,這是有問題的。
“保留舊制而不愿去更動原本的結構”所以“大量降低征服后的治理成本”有根本性的
理解偏差。
為什么這么說呢?世界是發展的,生產力在發展,適應生產力的成產關系也應當相應發
展,不應當成為阻礙成產力發展的負面因素。
舉個例子,城邦制總是強于部落制的,在文明程度上遠遠超過:政治架構、經濟工業、
文化民生,都遠遠超過部落。所以當文明有機會進化到城邦的時候,保留部落就是好的
?因為降低征服后的治理成本?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征服后的治理成本下降,本質是該地政治生態原樣保留,因此動
蕩較小。但正是因為政治生態原樣保留,中央政府對該地的掌控力就會不高,導致叛亂
風險加大,以及資源配置效率下降。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內附、羈縻,比如漢朝的匈奴、明朝的朵顏三衛,屢降屢叛;而始皇
治下的郡縣直轄則成為中原王朝的基本盤,區別就在這里。
羅馬帝國所謂“城市統治鄉村”,本質是羅馬帝國沒有成熟的官僚體系和政治制度去掌
控地方。中國古代王朝可謂政權不下鄉,已經是農業和經濟高度發達、識字率高(相對
古代世界)、官僚體系成熟,還做不到這一點。
羅馬有鑄鐵技術推廣鐵器農具嗎?羅馬有造紙術降低知識傳播成本嗎?都沒有,純粹就
是做不到,做不到對地方的高度掌控。沒有一個中央政府不想對地方有足夠的掌控力,
區別只是是否能做到。
至于“被動”,我不知道書里是怎么說的,所以不多評論。政府總是要積極解決各種面
對的問題的,怎么可能被動呢?歐盟現在是邦聯,可是人家做夢都想成為聯邦,甚至更
進一步,只是現實很殘酷而已。
關于羅馬文化是上層文化,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等級文化——羅馬公民。雖然后期
擴大了羅馬的公民權,但由于內憂外患,那已經不是權利而偏向于義務了。實際上東羅
馬帝國是希臘化的國度,也是一個絕佳的諷刺。
中國的周朝,建立之初就有統一的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得到廣泛承認的。即是是楚國,也有被打服稱臣去王號的時候。
這是和羅馬文化顯著差異的一點。
備注:因為CTerm沒關,所以沒看到下一頁的禁言公告。現在看到了開始遵守,推文有這
句聲明不過發了還是沒看到,有時候推文發了看不到不知道為什么。當時也是被激怒了
所以失口,對此表示抱歉。
引述《fatisuya (伊達楓)》之銘言:
: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3816831
: 這幾年,華文界關於希臘羅馬這些古典西方的書籍有增加的趨勢,不過關於羅馬帝國統治
: 下的各個行省的介紹書籍還是欠缺。格致當初出這本《羅馬世界》的時候,翻閱一下發現
: 正是這個主題的作品,就立馬買了,最近讀完,卻是大感失望。
: 老問題,還是翻譯。
: 這個譯者我查不出背景,書中也沒介紹。《羅馬世界》是從法文書翻譯過來,雖然是舊書
: ,感覺原作不差,就我能看懂的地方,作者沙波(Victor Chapot)也頗有見地,可惜這譯
: 筆只能讓人淚如雨下。平鋪直敘的部分還可以,作者一賣弄文筆就不知所云。在此我忽然
: 想到,有些專業書都會想找學者來翻譯,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通常死穴都是如上所述的
: 情況。看來要看懂書是一回事,翻譯又是一回事,不然就是要找原作文筆不好的吧..(嘆)
: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羅馬帝國事實上是一個“城邦聯合體”,以羅馬為中心,透過“城
: 市”去統治“鄉村”。而羅馬人風格也是出了名的靈活應變,事實上並沒有如同始皇替
: 中國立下一個“千秋仍行秦法制”的統一規格,常常都可以見到他們在不損害自己利益
: 的情況,選擇保留舊制而不願去更動原本有的結構。就拿埃及來說,奧古斯都把它列入
: “特殊規格”的私人領地,選擇自己充當法老,委任騎士而非元老代行統治,其他的社
: 會制度一律比照托勒密時代辦理,就知道這個帝國的作風。這樣的做法好處是顯而易見
: ,它大量降低了征服後的治理成本,畢竟人類普遍都是趨於保守,惡於更改,當然這也
: 符合羅馬人本身的性格。
: 另外一個帝國統治的特色就是“被動”。事實上,羅馬的主要功能是負責解決各行省發
: 生的事務,但並不會如同現代的政府樣有什麼積極的政策去施行,換句話說,它更像是
: 所謂的“看守政府”。而我進一步聯想,倒覺得這跟現在的國際機構,比如歐盟有點相
: 似呢。
: 扯遠了。
: 本書基本架構就是前面花一兩章簡介羅馬帝國主義及其擴張史,然後是帝國的總體架構
: ,之後再開始一一介紹各行省的征服過程,稅收、統治方式、社會等。篇幅花最長的是
: 考古資料最多的埃及,相對短的是不列顛,有點奇怪。雖然譯筆不佳,不過依稀讀來還
: 是可以感覺原作文筆不差,可讀性佳,描繪各行省有簡單扼要。
: 只是作者似乎有一點沒有討論到的是,他時時提到的“羅馬化”,並沒有特別定義,不
: 知道是因為覺得讀者應該都懂還是怎樣。碰巧最近我看了一篇由古典學學者宋立宏寫的
: 羅馬化相關討論的文章,彌補上了這個缺口。這篇文章的重點主要是,作者認為所謂羅
: 馬文化是一種屬於上層的菁英奢華生活方式,它並不向下延伸,羅馬人也不具被後來西
: 方殖民者的“文明傳播”精神,他們不主動宣揚或強迫被征服者改變(跟統治方式相同)
: ,至於行省實際出現的羅馬化多是出於統治需要,或者是當地菁英為了利益不得不為之
: 的結果。這導致帝國及其文化成為“上層的玩具”,跟一般大眾無關。而在三世紀以後
: ,帝國面臨危機,菁英階層自顧不暇,而下層大眾也認為這跟他們無涉,甚至只是迫害
: ,當蠻族入侵之時難以凝聚也就不足為怪,而帝國崩解後難以復興更是理所當然。說到
: 此處,我想起了之前李峰曾說,西周的貴族文化在春秋戰國之際延伸到平民,形成一個
: “華夏共同體”,奠定這個社會的基礎,或許,這就是歐洲難以再聚合的原因之一吧。
: 這是最近第二本翻譯搞砸了的書,本來如果只是略不通順就還可以忍耐,本書跟之前的
: 《羅馬經濟史》基本上都是沒什麼可讀性,看來買書前真的不能再這麼衝動了。
: 共勉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