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ilk7054 (莎拉好正)》之銘言:
: 中央集權下,
: 一山不容二虎,屬下蓋城池養兵就是有造反的可能性,
: 就算有封王,也會因為後代被奪權後,城堡拆掉,
: 所以看到城堡機率相對較低。
首先是要考慮到地形﹐日本山地多﹐地形破碎﹐大型戰爭器械並不適應﹐
城寨的重點是在防人而非防器械﹐因此高比厚有利。
在大型戰爭器械流行的地方﹐小而高的城堡並沒有優勢﹐
投石車可以輕易摧毀天守閣﹐因此必須在盡量遠離指揮中心的地方﹐
就用厚而寬的城牆阻擋敵軍。
中國、中東、波斯、印度、拜佔庭都是這樣。
歐亞大陸能夠承擔起的人口多﹐因此常備軍的數量也比較多。
以造反來說﹐兵力物資的多寡﹐體現了戰爭的潛力﹐比堅城險地更為重要。
沒有攻不破的城池﹐祗要有心且有能力去長期圍困﹐就一定能攻破。
幾千人據守一座小而險的關隘要塞城堡﹐是造不了什麼反的。
而如果發生戰爭﹐更有威脅的是一支機動的部隊。
淮河那麼長﹐然而歷代南北大戰﹐爭奪的要地都是那幾個城池﹐
為什麼北方的軍隊不繞過這些城寨去﹖
因為祗要這些要地中還保有一支可觀的兵力﹐北軍就不敢放任不理﹐
否則一旦繞城南下﹐結果城中守軍不停出來襲擊後方運補﹐截斷歸路﹐
南下的北軍是不得安心的。
所以對於這種戰略縱深夠大﹐戰場夠大的戰爭來說﹐城寨與其說是保衛當地﹐
不如說是屯兵所。能保留軍隊的機動戰力的話﹐出城野戰、棄城突圍都不是壞結果。
城寨夠大﹐屯的兵也才夠多﹐威脅也才夠大。
如果祗是一個小城堡﹐裡面幾百上千士兵﹐守城勉強夠﹐很難隨意出城截擊﹐
威脅敵人後方﹐那不過跟烽火燧台、炮樓據點、瞭望前哨一樣﹐
在大戰場上沒有戰略性的意義﹐祗是些戰術價值而已。
所以﹐城寨的形態﹐是受一地形、二戰爭模式的影響﹐而跟封建、中央集權無關。
也由此﹐雖然十字軍來自封建領主制的西歐﹐也在以色列分了幾個王國公國伯國﹐
然而他們還是會屢次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