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立場及取態:
是否為臺灣人 ——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非常反感
中華民國(1912-1949) —— 非常反感
華夏文化 —— 喜歡華夏文化,但並不認同屬於此文化圈
臺灣獨立 —— 全力支持
以上乃按照<筆戰:明刀明槍>之初稿,在此申告。推文和回文,仍遵守「迴避臺灣現代政
治內容」此一原則。
[對象]:
oda2007
[事由]:
參考先生您的「秦兼併六國的成功要素」文章中指出:
『軍事上說,秦皇嬴政的「奮六世之餘烈」是無法成立的
,至少從昭襄王到莊襄王這段,沒有什麼餘烈可言,反
倒是嬴政負責收拾了前代的爛攤子。』
敝人並不認同此一觀點,以下提出反駁:
1. 秦國10年統一戰爭之前,依據史記、資治通鑑中(目前手中僅有的正史史料)紀載,秦
始皇的祖父秦孝文王、父親秦莊襄王治理任內並無發生重大損失國土或失去戰略目標之重
大軍事事件(信陵君之合縱攻秦之戰,雖然逼迫秦軍退至函谷關內,卻也是最後一次合縱
戰爭,雖然歷史沒有記載,但是想必損失非常慘重,以至於無法在後來無法在組織聯軍,
有點像是中日戰爭,日本贏了戰術卻輸了戰略),因此何來但爛攤子一說?
2. 若您指的爛攤子是秦昭襄王後期所發生的邯鄲之戰,秦國戰後盡失河東六百里土地,
和長平之戰後國內空的狀況,個人認為此事並不能稱之。
理由a:長平之戰,雖然秦軍慘勝,但是卻消滅趙國青壯之主力部隊﹝短期(10年內),無
法復原有戰力﹞,且秦國力未大損﹝三年後便能發動與包圍趙國三年,和能與六國抗衡的
邯鄲之戰﹞
證明a:邯鄲之戰時,趙卒以大多為老弱傷殘,且僅有保衛邯鄲一城之力,(無法於秦國野
戰),以雙方國力消長的觀點來看,即使此時趙國不滅,也難有重生之力(主要耕田的勞動
力,和繁衍下一代的人口少了,成為沙漏型人口金字塔。)
證明b:長平戰後的三年邯鄲之戰,秦雖失去河東之地,六國卻也無法追擊秦軍至函谷關
內,撲滅秦國。我認為,如果滅秦可行,此使山東六國絕對不會放過,除了理由充分,可
以打出白起坑殺降卒要替天行道的口號。且秦國此時真的因為長平大戰國力損耗嚴重,六
國決不會放棄此等好時機。因此,我認為此時六國國力應該已經無法與秦國抗衡,至少已
沒有西元前298年那時,孟嘗君率領之合縱聯軍,可以殺入函谷關之國力了。
綜合證明a與證明b:
秦國此時(西元前259年-前257)年至少比(前298年—前296年)在國力上強大許多。
此間大約40年,秦國從聯軍可以攻入關內,到雖然前面發生大戰,卻仍可抗衡六國(第一
名>=第二名+其他),此等國力增長,雖然失去佔領的河東之地,但是卻打殘六國何來秦昭
襄王留給秦始皇爛攤子的說法?
3. 藉由以上兩點,您所提出的
『在秦始皇之前,諸國的興衰其實沒什麼規律可循,你方罷我登場,魏國、楚國、趙國、
齊國、燕國都主導過一陣子,後來人亡政息,於是國勢又都變得消沉。秦國在昭襄王統治
後期,也有這種苗頭,如果嬴政沒有繼位,或者嬴政沒有在有生之年兼併六國,那麼秦國
的發展應該也和以上幾國差不多。這好比幾個人玩一把桌遊,玩家的水平差不多(他們已
共同鼎立百餘年以上),好牌和壞牌也是隨機的』
這個說法,我認為是錯誤的,至少在秦莊襄王在位的50年間,六國的好牌已經被他抽光了
4. 所以,我的觀點是,秦國之所以能滅六國是因為秦始皇之前的六位國君,
A秦孝公:1.弱魏 2.變法 3.取河西
B秦惠文王:1.弱楚 2.合縱 3.取巴蜀
C秦武王:1.弱韓(取得宜陽鐵山,可以進行製造大量農具(睡虎地秦簡提到的鐵製農具)
D秦莊襄王:1.弱(幾乎滅)齊、楚、趙、魏、韓 2.都江堰
E秦孝文王:1.守土有功
F 秦莊襄王:1.守孝有功 = =
雖然說「六世」之中,有機個功勞很小,但是也沒有產生重大施政危機,導致國力嚴重衰
退,只是大成長,跟持平的差別而已。依此我認為奮六之餘烈是很合理的說法,就算要修
改也是奮「四世」之餘烈。
引此您的秦始皇趁六國沒有防備(不認為會被兼併)且國勢剛好皆消沉,君臣趁機發動閃電
殲滅戰的說法,無法認同。應該是在秦始皇前,六國已被打殘,等待收尾。以此秦國統一
天下,已為必然(至少很高的機率)。
[要求]:
1. 希望您可以提出山東六國不認為自己會被「兼併」的史料。
2. 希望您可以提出此時山東六國沒有被打殘,反而秦國是爛攤子,但是卻沒法像滅齊國
一般共同進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