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shuang (竹碳烏龍)》之銘言:
: ※ 引述《a46911a149 (a149)》之銘言:
: : 大家對對歷史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的狀態與原因有什麼看法呢? 或是不這樣認為呢?
: 對岸有一本小說叫做明朝那些事
: 有一本很有名的叫做萬歷十五年
: 在台灣所謂的史被歸類成一個很嚴肅的事情
我覺得有好有壞。
就像在日本戰國歷史板、三國板、本板發文有時會有壓力感XD
好處是,可以看到許多豐富的史料,比較像法醫驗屍認證。
壞處是,保守謹慎過頭會像一灘死水,缺乏變通與運用。
一個人研究觀點跟一群人研究觀點,哪一個盲點比較少、比較小?
一個人知道台灣到日本的最佳航行路線,等同他一定知道到印度最佳航行路線?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柏陽翻譯資治通鑑,沒有寫入自己的政治思想?
稗官野史若不是難以查證,而且流傳時容易被誇大加油添醋,未必都空穴來風。
而且史記本身也很多小說情節。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觀落陰還是天眼通= =?
樊於期的事跡也許會在燕國史籍、秦國史籍記載。
樊於期跟荊軻的對話,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三個人知道嗎!(喂)
荊軻家有史官?
還是司馬遷有時光機?
甚至陰謀論一點,怎知道不是荊軻下的毒手?不是太子丹指使?
樊於期一定死路一條,未必是出於完全自願,也可能荊軻明示、暗示後不得不。
司馬遷為何這樣寫,揣摩他們的對話,不正是想表達他對漢武帝的不滿嗎!
: 你必須很嚴謹很審慎的看待
: 你講的東西對不對不重要,重點是大老怎麼說
: 你可以去看看前面的文章,蠻多位網友基本上
: 都缺乏自己的想法
: 開口就是XXX怎麼說,或是你很可笑XXX都說不是了
: 簡單的說你就算有時光機回到過去拿錄影機攝影錄音,確認
: 和主流的講法不符時,那麼就是XXX怎麼說為準
: 台灣學史的基本上都越走越死弄個小圈圈,而對史有興趣的
: 蠻多都去對岸了,看文筆會發現有不少所謂的網路小說家
: 是台灣跑出去的
我覺得古代史學家曾有一定的職業道德觀與氣魄,寧死不屈。
而且百家爭鳴,可以有反證與支持力量。
但改朝換代大ㄧ統之後,容易淪為歌功頌德當權者洗腦的工具。
禪讓政治,究竟是禮讓賢能?還讓逼位矯情?
我覺得比較偏向後者,但歷史大多配合當權者拿前者為主觀記載。
研究歷史的人喜歡強調史實證據,但古史的來源與查證本就存在盲點。
沒有原文史籍存世的更難查證。
也如同我提到的史記當例子,司馬遷怨漢武帝,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項羽的故事。
我覺得雖被稱為剛愎自用,但他並沒有稱帝野心,也不是背信忘義的人。
反而裝孬、不孝、毀約甚至用盡各式卑劣手段的劉邦取得天下。
如果不是司馬遷,這種大不敬的歷史我們可能完全無法得知,何談查證。
就像豐臣秀吉入侵朝鮮那段歷史。
如果比較過中國、朝鮮、日本三方的歷史,就會發現三方的數據兜不攏。
但三方說法與數字相同的,反而是三分認證的部分。
至於台灣對歷史感興趣越來越少的部分。
我覺得與教育、國家認同、通俗文化、大眾娛樂都有關。
我原本就喜歡歷史故事。
很羨慕日本能有大河劇、中國能有大秦帝國。(姑且不論兩者未必都符合史實)
台灣最長的影集好像是包青天跟意難忘……
現實生活而言,以前身邊周遭幾乎找不到幾個跟我一樣喜歡歷史故事的活人。
我爸是唯一一個例外,但他把史記當成聖經一樣。
反而步步驚心之後,看到以前完全不在乎歷史的平輩姐妹、其他女性,會討論起歷史。
有一段冷門歷史,我也是看過美人心計才去查,周亞夫真的娶死掉婢女的記載。
但也有白痴朋友某天慎重其事的打電話給我:
「你比較喜歡三國歷史,告訴我趙雲是怎麼死的!」
見龍卸甲上映時……
小說虛構多,未必是壞事。
就像我們看金鏞的小說一樣,很爽很過癮!
應該不會真的有人認為吳三桂是被韋小寶逼反的。
看美人心計時,即使作者或編劇是使用了歷史橋段,我還是不太相信會去查。
但……
類似於我爸會把史記當聖經膜拜一樣。
歷史傳記或相關的影視,很多人會信以為真,就像認定陳世美是負心漢一樣。
很多地方講究或考據,他們就容易被詐騙!
同理可證。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直被灌輸歷史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