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決定再被迫出來洗地前先來喊聲暫停
我們先看一下這篇報導的幾個重點
※ 引述《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之銘言:
: 本土化浪潮 台生偏好研究台灣史
: 2018年11月11日 04:09 旺報 記者李侑珊/台北報導
要說一張報紙絕對很中立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原本也以為公視的節目一定很優質,但是他們還是得轉播市長辯論會一樣
: 歷史研究為屬地主義,難與政治環境變化脫鉤,台灣社會20年來標榜本土化,學者認為確
: 實對文史教育造成影響,相較於中國朝代史,台生較偏好台灣史,部分雖肇因於政治環境
: 的變化,台史較容易研究,史料容易取得,也是導致台灣史在史學界成為熱門領域的原因
: 。
首段沒有引用相關的新聞資訊,只提到「學者認為」。
也就是這篇新聞並非因為某個偶發事件而進行採訪。
: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功勤表示,台灣社會自前總統李登輝開始標榜本土化,台灣
: 史因此逐漸在史學界成為熱門研究項目,甚至在10年前,歷史系所課堂上講授228事件,
: 當時確實可說是一門顯學,如此講學,好似可以打破國民黨的權威,「好像是趕流行,大
: 家都研究,我也想跟風。」
據世新大學網站,這位教授專長是:西方文明、現代中國、兩岸及台灣現況發展、
國際關係、中國現代史-中華民國黨政精英研究、歐洲政治文化發展史。與台灣相關
的專業僅涉及現代政治。
在這段中,他把台灣史講學定調為「跟風」、「趕流行」和「政治鬥爭」。
: 李功勤也說,台灣史深受學生歡迎,除了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變化,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時間
: 距離現代較近,無論是清末還是日據時代的歷史,相較於朝代史,時間都很短,可運用的
: 史料好取得,易於研究,不像中國朝代史需要閱讀大量文言文,反之陸生來台之所以青睞
: 中國史研究,則在於史料在台灣易於取得,並且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史實討論,兩岸有不同
: 的解讀,因此想要更多涉獵。
我選修過一堂台灣史,課程要求必須閱讀古代碑文,分析清代治理台灣的細部政策。
清代地方志也是用文言文撰寫,日治時期的文獻則是台語或日語。
然後那兩處標紅字的地方,大家自己解讀。
: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宇勛也說,歷史研究採取屬地主義,台灣史時間短,只要掌握史料
: ,便可撰寫,「如水利會、某廟、某神,多為白話文」,他以自己專長的宋史為例,不只
: 要懂古文,從事研究需要打基礎所耗時間也較長。
然後這位的專長也與台灣史無關,對台灣史的印象叫做「水利會、某廟、某神」,而我
完全無法理解所謂「時間短就只要掌握史料」是什麼表達。他彷彿要表達一件很有邏輯
的事情但是被媒體直接簡化成不知所云。
: (旺報)
整體來看,這篇報導沒有新聞性,無明顯事件。訪問對象並非專業,也沒有平衡報導。
引用的話題甚至顯得支離破碎,前言不對後語。
讀者會因此得出「因為學生偷懶所以才選台灣史」很正常。
老實說,如果沒有引用「歷年碩博士論文題目變化」,也沒有訪問台灣史專業的學者。
我不認為這篇報導有任何價值就是了。